當然,除了以上那些工藝之外,還有其他工藝。
比如,在器物上先施一層白釉作為地釉,在白釉上加施一層較薄的含有氧化銅的綠色彩釉,在氧化氣氛中高溫一次燒成。
這類綠釉器物,過去一向不太被人們認識。
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北方地區的許多窯場,都發現了晚唐到北宋時期的所謂“白釉綠彩”器物。
從此其實也可以看出來,宋代的瓷器,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宋代的彩釉瓷器不多,一般都是單色釉,像是青瓷、白瓷。
最多也就是有一些綠釉、黑釉、醬釉瓷器。
這時,陳文哲突然意識到,之前他在南越做綠釉瓷器的時候,好像沒有收尾。
就比如說北宋的白釉綠彩瓷器,他好像就沒有做。
或者說做到這里的時候,他分心了,被其他瓷器吸引,轉向了別的瓷器。
現在他正好閑著沒事,自然就想要找點事情做。
所以,他就從低溫釉開始,如果可以,他想要把宋代五大名窯,全部復燒出來。
復燒五大名窯可不容易,但是從低溫釉開始,先燒制一些綠釉瓷器卻不難。
所謂“白釉綠彩”器物,其制作方法與上述的工藝流程是一致的。
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綠彩,僅僅作為紋飾在局部地區小面積使用。
如發掘磁州窯遺址中,從最早期地層中出土的白釉綠彩香爐和瓶、罐等器物,僅在沿面和器腹裝飾一些綠色的彩斑。
但在西陜銅川耀州窯早期的地層中,和湖沙窯都發現較多的白釉綠彩瓷器。
而且有些器物裝飾的綠彩斑面積很大,覆蓋了器物表面的大部,這些器物都是高溫一次燒成的。
由此可見,在白釉上施綠彩一次燒成,在工藝上基本不存在問題。
至于燒成溫度是多少,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現在由于沒有很好的測試數據,還不得而知。
最好的例證,是近年來在印尼亞外海,勿里洞島打撈出水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中的瓷器。
從這條沉船中發現了,帶有唐代寶歷二年(826年)紀年的瓷器。
這條船沉沒的年代,大致不會晚于這個年代太多。
黑石號中出水了6萬余件瓷器,其中有數百件北方地區生產的白釉綠彩瓷器。
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積的綠色彩斑,暈散流淌,覆蓋了大部分器表。
當器表的綠釉充分多的時候,綠色覆蓋了整個器表,就成了綠釉瓷器了。
彎彎私人收藏的一件,被認為是南河鞏義窯產品的綠釉瓶,其上部可以稱為綠釉器物,但腹部還可看出綠彩斑的施用方式。
這件器物是繁密的綠彩斑,變為綠釉器物的一個很好例證。
這類綠釉器物的特點,是綠色相對淺澹鮮亮。
在幾種綠釉器物中,色彩最為清麗明艷。
但綠色明顯存在斑駁不勻的現象,而且總體上也有較稀薄的特征。
目前這類綠釉器物主要發現在晚唐時期,但磁州窯和南河中西部地區一些窯場。
如新密西關窯、鶴壁集窯等生產的白釉綠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為流行,并一直延續生產到北宋后期。
因此北宋后期采用這種方式,生產綠釉器物也應是合理的。
2005年神都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積發掘了位于mtg區的遼代龍泉務窯址。
在遼代晚期地層的出土物中,發現了與這件綠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綠釉瓷片。
這成為這種綠釉瓷器,延續生產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證。
以往對于定窯是否生產這類綠釉器物并不了解,后來有一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測試數據,可以作為定窯生產這類綠釉瓷器的征據。
綠釉的呈色劑為銅的氧化物,鉛化物作為基本助溶劑,屬二次入窯的低溫鉛釉(800—1000°c)。
一般是先燒素胎,再掛釉低溫焙燒。
定窯燒造的綠釉產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產,器型非常豐富。
綠釉的燒制,也許是傳承了唐三彩技術,由此演變而來。
現定州博物館藏有屬磁州窯風格的金代完整定窯綠釉刻花枕,該枕胎體粗,呈灰黑色,紋飾具典型定窯風格。
遺址標本顯示綠釉定窯產品少部分,具有刻劃印剔堆貼等多種精致裝飾,大多光素無紋。
早期均使用化妝土,呈色澹綠青翠,賞心悅目,稍有別于其他窯口的呈色。
裝燒多采用三岔支釘,墊餅及泥圈等,未見覆燒芒口品種。
定窯綠釉,應是二次入窯燒成的800°c左右低溫釉。
但就其胎來講,也未曾見過1100°c以上產品。
原因也許綠定素燒器坯的界限,必須具有一定的吸水率,從而保證釉水的吸附能力。
那時定窯燒造技術,解決不了1250°c高溫素燒坯的二次掛釉問題。
再者高溫素胎復燒時,也極易破碎。
綜合多種因素考慮,當時并無高溫綠定存在。
即使偶爾存在,也不過是少量試驗品,不成熟產品。
所以,由于受當時技術的限制,并沒有正式生產綠釉高溫瓷胎的定窯品種。
在宋代,只有西廣容縣燒造高溫綠釉瓷。
而南北方窯口,多燒造綠釉陶器。
定窯遺址尤其是燕川區,低溫綠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
在眾多定窯綠釉陶瓷殘片中,極少數確有定窯風格的刻劃、薄胎、白胎之特點。
但與高溫白定潔白、堅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顯距離。
定窯綠釉的淵源,
從起源上看,漢綠釉、南北朝多色鉛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綠釉應該有著傳承關系。
漢綠釉也是低溫鉛釉,但釉色單一,只有綠、黃兩種。
一般為玻璃釉,個別釉色通透感較差。
經過兩千多年地溫地壓,以及水土浸潤,釉層大多發生變化。
所以,出土后釉面析出銀白色結晶,世稱銀釉。
釉面開片較少。
經過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進一步發展,到唐代形成絢麗多姿的唐三彩。
唐三彩色彩鮮艷,釉質通透,開片細碎,胎質也比漢代更堅致。
定窯系則出現了唐黃釉瓷器,胎質較細,釉質較透,使用化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