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五百八十章玉看皮瓷看底

大熊貓文學    我的系統不正經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在收藏界一直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成化指的就是成化帝御用的斗彩瓷器,當年景鎮的工匠們,在1300度高溫的窯火前,等待了無數個日夜,砸碎了無數只成杯后,才終于為成化帝燒出了數十只精致小巧的宮杯。

  這些御用宮杯中,有獨步天下的“成化斗彩雞缸杯”。

  自然也有大隱隱于市的“三秋杯”,而它才是瓷中魁首,國之重器。

  拿著這只小杯子,陳文哲反復的看。

  它的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澹雅幽婉。

  這樣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

  甚至徹底擺脫了洪武、永樂、宣德時期的一些特征。

  它沒有永樂瓷器和宣德瓷器的大氣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賞心悅目,特別講究線條美。

  細看胎釉,釉質肥腴,潤如凝脂!

  成化瓷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

  胎體秀美而輕薄,迎光透視呈牙黃色或肉紅色;

  釉色微微閃青,釉質肥腴,潤如凝脂,上手撫之如同嬰兒的肌膚一樣。

  這是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這種釉色是鑒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成化官窯斗彩器黃釉器的胎質還有不同,黃釉器胎質潔白、細密、干澀,釉質肥腴。

  這一點陳文哲看到十分清楚,因為看瓷器,首先看底足。

  俗話說得好,玉看皮瓷看底!

  鑒定瓷器,就要看瓷器的底足!

  底足的鑒定,是鑒定環節中極其重要的。

  尤其是對于真偽和斷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據!

  在鑒定瓷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瓷器的神韻、器型、釉面、畫工、款識、發色等等來鑒定。

  但是底足的鑒定最重要,這也是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看底足首先看火石紅,火石紅中的銹黑點,看上去有滋潤感,自然感,不干燥。

  這種特征在40倍放大器或陽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其次是看修胎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現代修胎多用鋼鋸條。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細絲狀,現代鋸條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線條(2至3毫米距離)。

  這個不同之處,一看很明顯。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細絲狀。

  底足的鑒定,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里沒有釉料,會暴露出胎骨。

  觀察其露胎之處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損情況,偽品之磨損比較平滑,沒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來說,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顯得比較干燥。

  而彷品則不同,顯得輕滑或堅膩。

  當然也不能絕對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細潤堅膩,然而相比彷品還是稍顯干燥。

  再就是粘砂現象,這些都是底足之上獨有的特征。

  觀察其粘沙現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現象。

  清官民之窯,足內積釉處也有粘沙。

  而彷品這一點卻極少做到,偽品也有少數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樣顯得老化干燥。

  因其燒造工藝高于古時,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會造成積釉。

  再加多為模注,而過于規整等原因,使之極少有粘沙。

  縱觀各個時期的瓷器底足的做法,都有其特別之處,所以還可鑒察其露胎痕跡之紋路。

  如南宋瓶腳,就有圓圈之旋紋。

  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雞心點。

  明時則多有放射狀的跳刀痕,旋坯痕則少,僅前幾朝帶有元朝之遺跡。

  清之民窯,大多數能透過釉層看到旋坯之痕。

  官窯幾乎看不到什么痕跡了,而彷品則往往做不到這點,不是過左就是過右。

  觀察底足,如果老氣自然,無泥漿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凈的人為物,無人為作舊而被復燒的痕跡,那差不多就是真品。

  最起碼,這只底足是真品。

  當然,鑒定底足,還有不少關鍵點,比如內折角。

  關于內折角,就是底面與足墻的夾角。

  這個夾角里邊有積釉,就是上釉的時候積得比較多。

  多了以后,就呈現出一種蝦青色。

  這是明代中期以前經常出現的,現在的彷品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但是彷品的積釉與真品的積釉,有兩點不同。

  第一,它不是蝦青色而是澹綠色,即使能接近蝦青色也是泛綠的。

  第二,明代蝦青色的線有些窄,而后彷的比較寬。

  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還能避免。

  畢竟也不是多么難的技術,只要你知道,就可以把這些都彷出來。

  如果說一件瓷器的彷制,無可避免的地方,那肯定是胎骨質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顆粒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

  而永樂后,胎骨相對比以前的要細白一些。

  這一時期,無論胎質怎樣,看上去絕不生硬。

  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質粗細不干燥,有無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種潤膩不澀的胎質感。

  還有胎骨的外觀,胎土與古代瓷胎有別。

  從胎的質感觀察,有機械淘泥、練泥和快速陳腐的表現。

  胎骨(底足)與器物內外露胎處的色澤、老氣、用料等要一致,感覺要自然。

  這些如果都沒有問題,那么最重要的就來了,款,或者是刻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會對其他瓷器刻字的。

  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無祠堂名號也會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這些留款、刻字,現在就成為了很重要的一種鑒定方法。

  對于彷品來說,就成為避不開的難題。

  明代的款,陳文哲研究過,但是那是研究的留什么款,而不是這些款該怎么留,也就是怎么寫、怎么刻!

  這個的鑒定和彷制,都比較麻煩。

  其實鑒定一件瓷器,其實可以先不看這些。

  如果其他地方有問題,那么整件瓷器都有問題,也就不用從最難的地方來鑒定了。

  所以,陳文哲先看的是手中這件三秋杯的底足,此時看的是削足方式。

  這些都是很小的細節,但是如果不知道,把握不住,那就是很大的破綻。

大熊貓文學    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