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五百四十章考證命名

  對于建國初期那一代研究者,鑒定東西的問題幾乎沒有。

  因為當時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和大量按比例復制的1:1高仿品。

  那個時期過眼的瓷器,幾乎都是真品。

  但對于現在我們這一代研究者,那就麻煩了。

  如果還是只有小學4年級水平,不懂基本的物理化學原理,那就很難突破人云亦云的高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當然,除了這些科學方面的鑒定知識,你還需要了解歷史,人文方面的很多內容。

  宋徽宗御提的款,五顏六色的汝窯柴窯,跟愛收這些寶貝的朋友,只能打住,不說。

  因為再繼續說下去,就得挨罵了。

  為什么不說呢?因為說不清楚。

  我跟你說汝窯沒有水仙盆不能算,得考證出北宋是否有水仙這種植物。

  得考證出誰最早把它叫做水仙盆?得考證出不叫水仙盆叫什么?

  這些都費腦筋,費時間。

  更何況,為了跟說不清的人說清楚,不值。

  原歸正傳,這一次就說說大名鼎鼎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永樂花澆。

  目前文博界研究者,對于永樂青花和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研究,也就停留在了考證出此器,乃仿中東地區黃銅器所制這一高度。

  再有,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書中說,宣德花澆無龍柄,永樂花澆為龍柄。

  永樂脖子長肚子圓,宣德脖子短肚子扁。

  陳文哲曾經特意找來了中東地區的原版,和宣德的集中在一起做對比。

  就是為了對比鑒定,搞清楚這些理論是否正確完美。

  先看中東原版,除了底足為圈足,口沿外凸,龍柄下部有一類,似于猶太星星的間隔物沒有表現出來以外,永樂瓷器應該是比較完美的復制出來了中東原版的要素。

  包括原版器物上,器身上以金銀器方式,鏨刻出來的纏枝花卉紋飾和頸部的一圈凸起。

  口沿下方的一條凸棱,都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永樂文物上表現出來,可謂仿得非常好。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永樂器,仿自中東地區銅器應無大誤。

  也就是說,這玩意當初被送到景鎮燒制的時候,肯定是宮中出樣板,景鎮依樣畫葫蘆。

  這就很好的證明了,明初永樂時期,我國和中東地區肯定有商貿往來。

  但這個玩意真的是花澆嗎?這就存疑了。

  這花澆之名又是誰給定的呢?這玩意用了喝水肯定不對,用來澆花似乎可以。

  但養過花的都知道,這玩意澆花容易碎,又厚重裝不了多少水。

  澆花嘛,還是鐵皮子做的靠得住,不怕磕磕碰碰。

  難道搞錯了?對了,其實這玩意根本不是用來澆花的,而是類似于我國古代的匜,也就是用來洗手的。

  中東地區的人民,吃飯多用手抓,不用刀叉和筷子,吃飯前按照教義必須洗手。

  對大戶人家和宮廷而言,洗手是坐在位置上,等侍者過來用銅制器皿盛水洗手,下有承盤接水的。

  這個所謂的花澆,在中東地區就是這個用處。

  而到了明代宮廷,吃飯是用碗筷的,這個飯前洗手的習慣就沒了。

  那著這玩意有什么用呢?總不能用來喝茶喝酒吧?用來喝酒也實在太厚重了。

  搞明白了它的用途,才能正確命名。

  此器正確名稱,應該是故宮博物院收藏:明永樂青花凈手器,而不是花澆。

  至于永宣之區別,也錄了一張非典型館藏宣德花澆文物。

  只能說,根據已發現的資料,無款的凈手器文物,應該是永樂到宣德早期文物。

  帶款的凈手器,則為宣德中期之后文物。

  這樣的論斷,應該比較科學。

  最后說一點科學的東西,明代永樂宣德的青花文物,多數采用進口的蘇麻離青,蘇青一大特征是為“暈散”。

  因為燒制元青花,特別是高仿元青花,必然要面對蘇麻離青的這一致命缺陷。

  如果普通釉料,或者是仿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器件,自然就不用擔心,因為這個時期已經沒有了蘇麻離青。

  元代,或者是明代早中期,這個問題就是必不可免的了。

為什么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暈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暈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畫面上的線條輪廓不分明,這種現象稱為“暈散”。

  由于暈散,所以這一時期很少有五官、眉毛,頭發很清晰的人物畫。

  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發生暈散,所以人物畫的須眉清晰。

  比如永樂時期,由于暈散,這一時期很少有五官、眉毛,頭發很清晰的人物畫。

  而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發生暈散,所以人物畫的須眉清楚。

  所謂“暈散”,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

  研究結果表明,擴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有關。

  一般說來,色料中加入較多的助熔劑,有利于發色。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當時青花的制作工藝,還不太成熟的時候,必須這樣做才能夠提高成品率。

  早期青花瓷器,因為都采用含鈷的高鐵低錳的蘇麻離青料,所以,都會有蘇麻離青料形成的基本特征。

  而暈散就是蘇麻離青料,在瓷器上形成的最基本特征。

  可以這樣說,采用蘇麻離青鈷料,就一定有暈散現象。

  同時,蘇料在青花瓷器上形成的其他特征,許多都和“暈散”的存在有關。

  所以,暈散現象,好比一把鑰匙,是打開早期青花瓷器真偽鑒定大門的鑰匙。

  暈散,大致說來,主要表現為兩種。

  第一種,就是這些串珠狀小點暈,組成的凝聚斑邊緣的模糊或流散態。

  第二種,即是繪出的底色顏料,如同墨汁滴在宣紙上的洇開態,其面積大于前者。

  第一種串珠狀凝聚斑的暈散,也稱流散,須以第二種洇開的色底為基礎。

  即前者之散,借助于后者之洇。

  須強調的是,在實際中,第一種串珠狀流散情況,要多于并明顯于第二種洇開態情況。

  為何會產生暈散?大前提是必以蘇麻離青料為主。

  請:wap.99mk.info

大熊貓文學    我的系統不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