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者》到底算不算科幻?
這個問題也難免被討論。
有網友做了一個投票調查,結果超過一半的人認為《傷心者》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算科幻。
“我覺得不算吧?畢竟,電影里面,除了一百五十年后的何夕穿梭時空回到一百五十年前,而且只是以“靈魂”的形式存在,根本無法對這個時代做出任何的改變。
所以,這似乎真的不能算是科幻,因為科幻的元素太少,太少,更多的算是一部劇情片,或者放寬一點,算是軟科幻吧?”
“肯定不算,頂多是一部披著科幻的皮的劇情片!”
“為什么不算?或許不是那么硬核,但是應該算吧?《微連續原本》,《大統一理論》時空穿梭,這些難道不是科幻元素?”
“算是偽科幻吧,畢竟所有的科幻元素,只是涉及到了皮毛,或者是當成背景板。”
這注定討論不出一個結果來。
但是很快地就又有國內的科幻導演表示:“真正制約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的,依然還是成本問題。”
事實上,很多人對于科幻電影的感受,印象,依然還是在于大特效電影!
其實李易拍過幾部科幻電影,但是哪怕是當初的《人工智能》,其實成本也真的不算低了。
也就難怪大家會說,科幻電影的成本太高了。
本身國內電影這一塊,雖然說票房市場比之過去增加了無數倍,可是電影的投資回報周期依然還是很長,而科幻電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初第一屆科幻電影節的時候,李易拿出的《月球》其實算的上是低成本科幻電影了。
但是那樣的電影始終太少太少,所以最初有人嘗試著模仿之后,效果卻只能說是非常一般。
為此,這個話題時隔幾年又再一次被提及。
而這一次的《傷心者》熱度如此之高,是,這部電影的成本應該是更低的,但是問題也在于此,《傷心者》可以說比《月球》更不具備可參考性。
科幻電影節的座談會上,李易也被邀請上臺。
有青年導演問李易:“你曾經說過,科幻電影未必一定是大制作,但是這些年來,小成本科幻電影,無一例外,都敗的很慘,所以,到底小成本科幻電影之路,是否行得通呢?”
“當然,拿當初的《月球》來說,其實我說的很明白了應該?
單一的環境,物美價廉的主演,以及不需要多高科技的特效,這些加起來,其實就足夠一部小成本電影了。
當然,劇本肯定很重要,我最近又有了一點靈感。
而如何縮減科幻電影的成本,我想首先重點還是在于,花大錢辦小事和花小錢辦大事的區別!
我們很多成本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當然如果不差錢那就無所謂了,可是如果想要花小錢辦大事,那就必須節省。
這里的節省當然不是說隨便亂省錢的。
這里有幾個建議,供給大家參考。”
李易說著,底下的眾多青年導演都紛紛拿出紙筆來等著記錄。
“省錢第一招:用一個科幻概念代替那些科幻視覺!”
“什么意思呢?
就是如何用樸實無華的畫面征服無數對科幻要求苛刻的觀眾!
如何做到這一點?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其實科幻電影的成本就解決了一大半!
當然,關鍵還是如何做到這一點!接下來我就說說我的想法。
想要達到花小錢辦大事,我們必須用6萬的錢干出600萬的活兒來。
這就涉及到了我之前提到的,用科幻概念替代那些科幻視覺,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點,科幻不是單純地只有科幻視覺才叫科幻,一個好的科幻概念,同樣的也是硬核科幻。
比如,我有一個關于平行世界的科幻故事,男主角為尋找兇手,不斷穿越到爆炸災難發生前8分鐘的火車上,每一次回去又因不同的行為創造出不同的平行世界。但這個平行世界,恰恰和現實世界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在這里我就無需耗費大量金錢去打造特效,因為正常世界已經寓于科幻之內了。
這里提到的一個科幻概念是什么?”
很快地就有人回答:“是時間循環?”
“不錯,就是時間循環,大家認為這算不算是一個很硬核的科幻概念?”
“算!”
眾人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
“那么我們接著說循環的好處,我這里的故事,盡管是一部以災難開始的科幻片,但是我想影片用在災難場景上的特效卻只需要火車爆炸一個場面。
我們都知道,搞爆破,到處狂轟濫炸,同樣的需要非常高的成本。
那么如何在合理地節約成本的同時,還能夠拍出想要的效果,媲美花十倍百倍的錢的視覺效果來呢?
關鍵還是在于循環!循環的妙處,我相信此時應該有人已經能夠想到了吧?”
“第二排那位,你說說看。”李易點了一個舉手的導演說道。
“李導您好,我想是不是一場爆炸畫面多次循環使用?”
李易打了個響指:“不錯,這就是循環的妙處!因為我們的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同一段時間里面,反復的發生,那么爆炸自然也可以循環發生,那么一模樣,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展現爆炸場面,循環一遍,我們可以多用一次,循環10遍,我們可以直接多用10次!如此一來,符合邏輯,又能夠制造出大家想要看到的爆炸效果,又同時合情合理!
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我們只需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碎片、灰塵、火光等素材的點綴,就可以讓觀眾以為這是拍攝了很多次的爆炸的場面,可是實際上,我們同一場爆炸場面整整用了10次,乃至于更多次!
可是效果卻完全不同,這就是花小錢辦大事!
所以,循環是個非常有趣,又很適合小成本電影的概念,當然,這里劇本不可或缺。
省錢第二招:尋找一個“物美價廉”的領銜主演!
這個其實是老生常談了,其實既然是小成本了,那么找大明星,真的沒必要,國內有很多物美價廉,演技又好,形象又極佳的演員,他們完全可以擔任主角。
科幻電影不同于其他電影,我們必須以創意和故事取勝,所以到演員這里,只要形象契合,演技足夠,就可以了,不必去渴求大明星。
省錢第三招:其實和之前說的循環爆炸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室內小場景的重復重復再重復!
這在《月球》這部電影里面,其實我已經用到過了。
而再說說我的循環理念。
我們可以設計男主角在自己大腦幻想出的類似太空艙一樣的小空間里不斷醒來,在這樣的密閉小空間中,主演可以在這里面完成他大部分的獨角戲,可以讓拍戲的過程中這個空間唯一的變化,只是隨著他的狀態越來越差而變得越來越亂而已。
另一個重要場景,發生在即將爆炸的火車上,為了免除在各地取景需要消耗的費用,我們可以在一些在火車上拍攝的場景都通過搭建一輛模型火車,在綠幕前進行拍攝,最后再合成火車外的風景來完成的。
這樣的成本又可以大大節省!
除了要將影片的劇情進展全部控制在室內搭建的狹小場景之外,另一個省錢術就是重復使用鏡頭。
例如我提到的創意男主角不斷在自己想象的類似太空艙的環境中醒來,每一次醒來都是同樣的鏡頭,而每次當他穿越回即將爆炸的火車上時,也總是從相同的鏡頭開始的。一樣的人物坐在一樣的位置上,他會先把每個人之前的行為在腦海中過一遍,從中選出他懷疑的作案者。
盡管是不斷重復相同的鏡頭,但是我們卻可以用劇情將這種重復變成了一種合理,并且在重復的同時,讓整個影片還保持了干凈利索的剪輯和毫不拖泥帶水的敘事手法,這樣的做法讓影片在商業化的節奏之下又保證了實驗性的敘事挑戰,更重要的是還大大節省了開支。
省錢第四招:特殊化妝的點睛作用!
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那就是通過特殊的化妝,讓視覺效果呈現出來讓觀眾震驚的畫面。
只是讓李易哭笑不得的是,他說了這么多,結果大家關注的重點,卻放在了李易說的這個想法和這個科幻新片上面。
《源代碼》是李易參加科幻電影節期間激發的記憶。
不得不說,作為一部“小成本”科幻電影,《源代碼》真正的做到了李易之前提到的那幾點。
其實小成本科幻電影,又想要硬核科幻,那么其實都是有共通之處的。
那就是,很多都是“一個人的電影!”
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原版的兩部電影《月球》和《源代碼》來說,無論是在月球能源基地里工作的山姆,還是在開往芝加哥城際列車的科特上尉,他們都置身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世界。確切說,他們也都不屬于自己。這就有如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對于自身存在的懷疑卻與日俱增,從末世論到智能機器的神話,本質上,它們都是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體現。
有人強調說,拋開低成本制作等優勢不談,原版的導演鄧肯·瓊斯的科幻作品都在討論人本主義,而不是科學技術。不管生存還是毀滅,復制還是源代碼,人的意念想法能改變一切。所以,源代碼系統不會是《源代碼》要討論的重點,影片要講的,還是人之常情。除了被硬攤的找兇手任務,上尉邂逅克里斯蒂娜,打動古德溫,跟父親通話和解到救下了一車所有人,這些都跟硬科幻毫無關系,而是跟“人”有關。
博士說,源代碼系統只是時空復制,八分鐘時間一過,自動重啟。聽起來,這好像不帶存檔的RPG游戲,然而從第三次穿越開始,八分鐘時間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上尉下了車,還揍了人,結果火車依然爆炸。后面幾次穿越,系統越來越不穩定,爆炸時間不斷改變,上尉的自我世界也開始坍塌瓦解。很顯然,博士騙了所有人,甚至可能包括他自己。畢竟,源代碼本身就是一個不成熟的研發系統。所以,如果要解決《源代碼》的漏洞百出,那么只有一條路,影片就是制造多個平行世界,隨便可以被掐掉。
如果不討論平行世界,單純從電影角度來說,《源代碼》并沒有給出太多亮點。
盡管不比《月球》的拮據預算,但相同的鏡頭段落,特效就那爆炸場面,一次換個機位角度。
看來看去,影片也就是幾節車廂、幾個封閉空間的室內戲。
要說找兇手,鏡頭早就給了主動提示,還帶特寫,很多觀眾就猜到是那家伙,包括丟東西啥的,都是老橋段。
后來上尉沒說上幾句話,他就奪淚而出,實在不是什么狠角色。
因此,《源代碼》并沒有什么終極BOSS,它的矛盾就是上尉如何確認自己的身份,如何分辨真與假。其實玩的都是時間游戲,主人公分不清是在哪一個空間。《源代碼》的八分鐘總是不緊不慢,沒有緊迫感。相反,對觀眾沖擊最大的是上尉一次次死去。那種感覺,好比有人拿著錘子往你頭上砸,活生生的虐殺——殺死自己的滋味不好受啊。
即便是電影的結局,《源代碼》也有點屬于弘揚主旋律,大談真善美。少有批判,只說感情。車內眾人開懷大笑,一個甜蜜的、被定格的吻。鄧肯·瓊斯是如此相信人,更希望他們都以美好體面的方式結束。他這種過分強調人本主義,卻也導致了一個巨大漏洞,那就是,無論上尉怎么穿越,怎么去尋求最好結局,愣是有個最可憐的人被丟在無盡的虛空里,他就是歷史老師。即便所有人都完好無損,下了火車,然而,歷史老師人間蒸發了,他的意識被上尉侵占。
但是在李易看來,《源代碼》的劇本初衷是這樣子,因為現實世界的不完美(火車爆炸和恐怖襲擊),一伙人決心改變這起事件結果,結果他們創造出了多個平行世界。比起時間旅行的諸多限制,穿梭于平行世界顯然要簡單一些。每個平行世界都有不同走向,這就有如RPG游戲的多結局。好的、壞的、一般的、完美的…這其中,上尉和克里斯蒂娜在千禧蛋前的世界是完美的,于是,它就是一個完美結局。
只是很多人沒想過,其實多數觀眾都不會去理會平行世界,咀嚼理論總是不如視覺沖擊來得直接。一個吻,一個爆炸,它們比任何理論都要有吸引力。在他看來,《源代碼》和《月球》是相似的,一個人在意識情感的驅動下,努力去尋找真相,無論完美還是殘酷,他們都在制造“一個人的電影”。”
(本章完)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