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19章 駟歂的責難

  如是整備了大半月,終是萬事俱備。

  然而,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李然最后還是決定只動用四千精壯流民,組成討鄭義軍。并是赫然豎起“清君側”的大旗后,以孫武統治三軍,李然則坐懷于中軍調度。

  而葉邑原本的守備軍僅出一千,以為殿后。

  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為了避免被鄭國方面給報成是“楚人侵鄭”,從而直接將爭端上升到國際層面。

  因為葉邑不管怎么說,如今都還算是楚國的城邑,而并非他李然的私邑。

  只見這五千人是浩浩蕩蕩的朝著鄭邑進發。

  范蠡再次請纓,愿意隨軍跟在李然身邊,李然自然不會拒絕。

  于是,范蠡被任為車左,而褚蕩則任車右。

  葉戌則是且代理縣尹之職,繼續留守葉邑,照料一眾女卷安全。

  而鄭國方面,一經得知了此消息,可謂是舉國震驚。

  鄭伯寧立馬是召見了豐段,而豐段自然也知曉君上如此著急召見自己究竟是所為何事。

  “君上勿慌,臣已打探清楚,那李然所率之眾,不過三四千爾。且一路舟車勞頓,是從楚國葉邑遠道而來。我等只需是以逸待勞,便可大獲成功!”

  鄭伯寧聽罷,心下稍定,也是微微松了口氣:

  “那以卿之見,如今我鄭國之中,何人可擔此御敵大任?”

  “臣以為,駟帶之子,駟歂駟子然當可擔此重任!”

  這駟歂,由于崇武好斗,又素喜讀兵法,終日混跡于行伍之間。故而,在軍中也算是頗有一些名望。

  于是,鄭伯寧立馬是召見了駟歂來。

  駟歂上得大殿,一番君臣禮罷,鄭伯寧便是直接說道:

  “歂,眼下那李然正欲犯上作亂,聚賊人殺奔我鄭邑而來,實是大逆不道!寡人如今便授你為左軍司馬,立刻引軍敵之!望卿能不負寡人之望!”

  駟歂稍稍猶豫一下,便伏倒在地叩首謝恩道:

  “喏!”

  待到豐段從大殿出來,回府的路上,卻又遇到豎牛攔道。他自然也得知了李然正以清君側的名義殺奔而來。而這其中,自然是要牽扯到了他的頭上的!

  豐段將其帶回府內,并是對其好生安撫了一番。

  “李然不過區區幾千人馬,且還多是只練了一兩個月的流民而已,有何氣數可言?豎牛你向來膽大,怎么今兒個卻變得如此膽小了?”

  “伯石大人,此事無關膽大膽小。只因那李然詭計多端,縱是人少,但總有個萬一啊。這萬一…真讓那廝得逞,那我等的努力豈不白費?伯石大人莫不是忘了當年封控防疫之事?還請伯石大人可一定要重視此事啊!”

  其實,豎牛自上次在鄭國輸給李然,逃離鄭國后,他在魯國也是引得一場血雨腥風來。

  但是,最后卻又是被那最不起眼的小子叔孫若給力挽狂瀾,以至于他本欲代攝叔孫氏之事最終亦是功虧一簣。

  而他這次回到鄭國后,所謀之事又真可謂是順風順水。只憑借著他所直接參與策劃的那一場“四國大火”,便直接讓祭氏家業悉數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而子產大夫也因“不敬上天”而被朝野上下所責難,受非議至今。

  如此的天胡開局,所以豎牛可不希望在這里會再一次經歷失敗。

  豐段自然也是知道李然的能耐,但是他還是認為李然畢竟人手不足,實難掀起什么大浪來。

  而現在的鄭國,自從他順利扳倒了子產之后,整個朝野都已在他的掌控中。于是,一種盲目的自信便是油然而生。

  “老夫已讓鄭伯派駟歂前往抵御李然了,你不必顯得如此恐慌!”

  “只是…子然大夫如此年輕,恐非李然的敵手!”

  “害!你怕不是被那李然給嚇破膽了吧?!他又不是有三頭六臂!我鄭邑兵馬數萬之眾,他們那區區幾千人馬,何足道哉?好了,這幾日你只管在祭氏家中待著便是了!”

  豎牛抿了一下嘴唇,最終無奈的嘆了口氣,離開了豐段府邸。

  豐段倒也不是不相信李然的手段和本事,他只是太過于自信了。

  想那子產最終還不是他的手下敗將?只憑他李然?又能有何作為呢?

  豐段念及此處,均是不由的一聲冷哼。

  駟歂走馬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整編三軍,召集城內的國人前來應征入營。

  豈料這些國人得知是要與李然對敵,便紛紛是暗中抗拒,都想方設法的能不去就不去。

  且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些國人們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找遍各種理由來搪塞阻撓。

  裝病在家的有之,家有變故的有之,甚至是直接玩起了失蹤。

  只因這些人,他們平日里所看到的,都是自從子產大夫被豐段等人整下臺后,鄭邑內外的一片蕭索之象,卻哪還有半分的煙火氣來?

  故而,他們內心深處,早就是恨透了現在的朝堂,誰還會為他們賣命?

  是啊!誰又不懷念當年那個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國野和諧的天下第一商邑呢?

  以至于國人本應該登記在冊的近萬人的,最終前來報到的,卻只寥寥不足五千。

  再加上原本在鄭邑常備軍,包括其將領在內,大都表示只愿留在城內看護城邑,不愿帶兵迎敵。

  最后,駟歂也是無奈,只得是帶著八千人馬出城。

  于是,兩軍列陣,在鄭邑郊區展開了對峙。

  孫武已命人備下了戰車,那三戈戟也分配給了幾名大力士的人手中,只等開戰后他們便在戰車之上一頓揮舞橫掃。

  不過,作為“先禮后兵”的國際慣例,他們也并沒有著急動手,而是先進行了一番觀望。

  駟歂也知李然的大名,更是深知李然在鄭國的影響力。他其實也在思索到底該如何處置。

  不戰!則為不忠,戰!則為不義!

  駟歂最終決定且與李然于陣前聊上一聊。

  于是,他先行引軍是后撤了十里安營。

  李然見駟歂先引兵退去,也不著急,同樣是命大軍是撤十里安營,以示“大義”。

  而駟歂這邊,則又是派出一名使者,前往了李然的大營。

  李然亦是鄭重的招待了這名使者。

  “司馬大人特命小人前來傳話,明日正午時分,司馬大人希望能與先生在兩軍陣前商討!”

  范蠡和孫武在旁一聽,都覺得此舉太過冒險,亦無必要。

  說來也是,在他們看來,若真要談,即便不是那豐段豐伯石出面,也起碼應該是派來一個六卿。

  而這駟歂既非鄭國六卿,也拿不定任何的主意。既如此,相邀陣前談話,除了徒增風險卻又有何意義呢?

  李然聽了二人的意見,也是稍稍一愣,隨后笑道:

  “呵呵,子然大人此舉倒是奇怪,但也不算失了禮數。若能就此罷去刀兵,也算得一樁美事。好!李然便答應了!”

  就這樣,李然還是爽快的答應了下來。

  一夜無話,轉眼快到了正午時分,李然且留下孫武統攝人馬。而按照雙方的約定,雙方各自只能帶上兩個人,所以自己自是帶上了褚蕩和范蠡,徒步朝著兩軍中間走去。

  遙遙望去,能看到駟歂也是帶著兩人朝這邊走過來。當雙方碰面之時,太陽正在頭頂之上,也就是正午時分!

  駟歂拱手道:

  “不才駟歂,見過子明先生!”

  李然則亦是作揖還了一禮。

  “子然大夫客氣了!”

  雙方客套一陣,隨后席地而坐,駟歂和李然面對面坐定之后,駟歂先行開口道:

  “早年曾聽聞子明先生在鄭國的所作所為,歂是由衷敬佩。只是近些年來,子明先生罔顧鄭國與天下之利益,一直在為楚君熊圍效命。此舉實是有損賢名啊!歂曾聽聞,即便是子產大夫,對此也是頗有微詞的吧?!”

  這一上來,駟歂不提李然此次“興兵為亂”之事,反倒說起他在楚國的所作所為,顯然是有備而來。

  李然聞言,則是澹然一笑。

  “呵呵,這些年來然確實是為楚國出了不少謀劃,但是也絕非罔顧鄭國和這全天下的利益啊。子然大夫此言可謂謬矣。”

  “想我李某自去了楚國后,楚國便是止于北進,而面東而霸。十年之內,又何曾有過半分為難鄭國?至于那陳蔡二國,皆為其自取其禍,縱是李某不在,其禍亦不能幸免。若大人欲以此來責罪李某,那實是冤煞李某了。”

  “至于說子產大夫這邊,李某與子產大夫之間,本就是亦師亦友。既李某尊子產大夫為長,那受其一二訓戒,本也是理所應當的。”

  要論耍嘴皮子,駟歂的確還是稍稍嫩了些。縱是李然不在那引經據典,只說得這些淺顯的道理來,他都有些招架不住。

  所以,他只能再換了一個角度來說事:

  “但…但子明先生在楚國的所作所為,是否算得是一場失義呢?楚國如今的處境,是否亦是拜先生所賜呢?難道先生是準備攪亂了楚國,現在再來攪亂我們鄭國嗎?”

  駟歂口無遮攔,炮語連珠,聲勢咄咄逼人。而他的這一番言論,也不得不說是直擊要害。

  而李然則依舊是神色自若,輕聲道:

  “呵呵,子然大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此言看似有理,實則是在胡攪蠻纏!”

大熊貓文學    我在春秋不當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