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咕嚕咕嚕。
押送著高句麗俘虜的馬車發出聲音,引來路邊百姓圍觀。這些百姓大多扛著鋤頭鐮刀等農具,準備下田收割稻麥。一些穿著華麗的商賈也紛紛停下馬,看過去。
「聽說,那個就是高句麗王。」
「什么高句麗王,在我大唐,沒有什么高句麗王,他敢背叛圣人造反,就是叛賊。」有百姓氣憤的說。
「對,這人真壞,圣人如此仁心慈善,他居然還造反,簡直枉為人子。」
「該死!」
百姓們議論紛紛,大多數言論,都是對高建武的鄙視憎惡。在大唐百姓心中,皇帝是在世圣人,可不是嘴上說說的圣人。既然圣人要發兵滅掉高句麗,那就一定是高句麗做的不對。
便是商賈也紛紛唾棄。
「我朝圣人何等仁善,這高句麗蠻夷之輩,未免太過不知好歹,竟敢造反。」
「就是,活該被滅國。」
對普通百姓來說,圣人給他們減免稅賦,給他們更好用的農具,甚至免除他們不少的勞役,借用耕牛,教導他們如何肥田,堆積土化肥,增產糧食,那圣人無論做什么,就是正確的,正義的,神圣的。
圣人要滅高句麗,那就是理所應當的。
而對商賈來說,水泥路成了他們的「寶路」,大大提高了他們走商的速度,給了他們更好的條件賺錢,他們自然也是對圣人心懷無限崇敬之情。
高句麗,既然是圣人發話滅掉的,那么就一定是活該,是該死。
不得不說,眼下李智云的聲望已經從關中地區延展到大部分的中原地區,甚至是南方亦是如此。原因倒也簡單,不過是對百姓更好而已,誰對百姓好,百姓自然愿意崇拜誰。
隨著大唐對外征戰,獲取資源和奴隸,反哺百姓,現在大唐子民的生活噌噌往上漲。除卻一再減少的稅賦,便是一再減少的勞役,人口、糧食等等,都在大幅上漲。
而隨著朝廷的善政推廣的越來越遠,李智云的聲望也隨著越來越高。關中、河東、中原、河北、巴蜀等等地區,百姓們都將皇帝視為真正的圣人。
同先帝時期的圣人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稱呼不同,李智云的圣人名號,真的是百姓發自內心的喊出。
毫不夸張的說,現在誰敢在大唐子民面前說一句圣人的壞話,絕對會被毆打。甚至于,如果李智云做錯事,那么百姓也不會認為是圣人錯了,而是朝中有女干臣。
高建武在囚車中低著頭,頭發散亂,灰頭土臉,一身的喪氣。謝叔方在前面引著隊伍,心情也是越來越愉悅。
隨著隊伍進入長安城,高建武也被獻俘太廟。
「罪臣高建武,拜見皇帝陛下,請求皇帝陛下,饒恕罪臣不尊上國之罪。」高建武跪在太廟外,向著太廟磕頭高呼。
說實話,高建武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但是他不得不給根本沒犯錯的自己找個犯錯的理由。一切的一切,不過是為了活命而已。
太廟內,李智云給先帝上了柱香。
「父皇,你若在天有靈,想必也看見了,兒臣又給你燒個高句麗來了。你若是見到隋煬帝,不妨告訴他,高句麗已經被滅了,讓他安心去吧。還有百濟、新羅,也都快了。」
突厥死的時候,他是這么說的,薛延陀死的時候,他也是這么說的,回鶻死的時候,吐谷渾死的時候,乃至于拿下大大小小的部族番邦的時候,李智云都是這么說的。
說實話,李智云自己都不記得自己燒了多少番邦給老李。突厥、契丹、奚族、霫族、薛延陀、回鶻、思結、吐谷渾......
光是草原那一塊,就得有十幾個。
「父皇,別著急,再等幾年,兒臣燒個西突厥、燒個吐蕃給你瞧瞧。」李智云說。
待了一會兒,他轉身走出去。
光線落在他黑金紋龍帝服上,顯得他格外威嚴霸氣。
抬腳走到高建武面前,看著跪下的高句麗王,李智云輕輕摩擦著天子劍柄。
「你可知罪。」李智云這不是在問他的語氣,而是陳述既定事實的語氣。
「知道,知道,請陛下饒恕罪臣。」高建武腦袋磕在地上求饒。
他甚至從始至終都沒敢看皇帝。
錯了,他真的知道錯了。從唐軍拿出神雷轟炸的那一刻開始,他就知道錯了。
可惜,太遲了。
李智云嘆道:「你們吶,始終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朕派人好好與你們說話,你們一個個的不聽,不當回事,現在知道錯了,已經太晚了。」
聞言,高建武臉色慘白。
「陛下,饒命,饒命吶,陛下,饒命啊!」高建武一個勁兒磕頭認錯。
「別這樣。」李智云道:「體面一點吧,你生前也是個體面人,還是體面一點為好。」
說完,李智云就走了。
沒別的,處理結果就是殺。
別說他嗜殺,而是高建武必須死。高句麗民心一時半會兒肯定是收不來的,何況他也沒想過要收下。既然如此,高建武就不必留下浪費糧食了。
再者,滅國滅國,自然是徹徹底底的滅絕高句麗王族,才能算是滅國。
這就叫,滅國誅心。
隔日,高句麗王族,連同那些死忠的高句麗貴族大臣,全部被處死,其家眷盡沒教坊司。
長安百姓已經習慣大唐滅國殺其國王,沒什么大驚小怪的,頂多是多了一項談資。
政事堂。
李智云輕輕敲著奏疏,底下的幾位相國們也都面色凝重。
許久,溫彥博道:「高句麗之地,果然有起復之事。」
嗯,高句麗那邊送來消息,有幾座城池不滿唐朝奪其婦孺,起兵造反,躲入深山。
「朕是不是該留著高建武的?」李智云問。
杜如晦搖頭道:「陛下留著高建武也沒用,高句麗和其他地方不同,那里畢竟曾是一個國家,而非突厥那樣是一個部落,兩方情況不能相提并論。」
「那吐谷渾怎么說?」戴胄問。
杜如晦解釋道:「吐谷渾本就被滅過一次,何況我朝在那里置都督府,又留有吐谷渾貴族協助治理,雖有起復,但是問題不大。不過高句麗,卻是有些麻煩。」
李智云將奏疏放下,闔目說道:「這樣罷,暫時先停下,好生安撫,等新羅百濟被滅之后,再慢慢處理。高句麗之土,朕是要納入帝國版圖之內,其民若愿歸心,或許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
番邦情況不同,他也得適當的調整策略,免得到時候那塊地方天天搞事情。
當然,該怎么辦還是得怎么辦,只不過是手段稍稍溫和一些。
「陛下圣明。」薛收道:「隨著我朝不斷拓土,眼下正需好好整理一番。」
幾位相國紛紛點頭,覺得說的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