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十月,該黃的黃,該涼的涼。
漢吳在交趾郡的戰事,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迎來了落幕。
卻說,昔日馬忠將呂岱部圍困在麊泠縣內,乃是本著圍點打援、為北線戰事牽制江東兵力的打算,并非是無法攻破城池。
而待在港口水寨的霍弋部傳來消息,聲稱吳軍僅是派遣了三三兩兩的戰船前來打探消息,并沒有遣兵來戰的意圖后,馬忠便有了攻堅之念。
既然心中所思無法奏效,那就早日結束戰事,讓郡縣靖安與勞頓了許久的將士們休整罷。
是的,攻堅沒有懸念。
在困城的近兩個月時間里,拜漢軍以當地豪右勸降、以俘虜士卒召呼所賜,陸陸續續有交州籍貫的士卒從城內越墻出降。
呂岱無法杜絕此事。
因為士卒們都因為援軍久久不至,而對吳國觖望、對戰事絕望。
令城內更加動蕩的是糧秣即將耗盡。
麊泠不過是交趾的一個縣而已,并非囤積糧秣的郡治所,驟然迎入五千余將士的進駐了四個月,糧秣告急早所難免。
呂岱沒有讓士卒們搜刮城內黎庶的口糧。
因為他覺得于事無補。
戰事的轉機,在于江東是否遣兵來救。
而如今都進入冬季了,江東若遣兵來早就趕至了。
如此,搜刮黎庶的口糧供應將士,亦不過是多堅持月余時日而已,無改城池陷落、全軍覆滅的結局。
況且,搜刮黎庶的口糧,必然會激起民憤。
說不定會鬧出城內黎庶聚眾而反、被城外的漢軍瞧準時機來攻,令城池更早陷落。
是故,漢軍在遣人招降無果、開始攻堅的三日后,糧秣徹底耗盡的呂岱,乃是聚攏士卒們聲稱“我受吳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自決之”,言罷,乃遣散親衛部曲,獨在署屋內伏劍克忠。
他的死去,令麊泠縣不復有負隅頑抗之心。
漢軍入城以后,馬忠聽聞了此事,心中頗為敬佩。
兩漢風氣尤其尊老。
以呂岱的歲數仍堅持在行伍之中的人,古往今來皆不多,且他還恪守了臣子的赤誠。
雖然各為其主,但力所能及的讓他馬革裹尸還罷。
馬忠乃是讓霍弋調撥了兩三船只,讓一些降卒收斂了呂岱的尸身送去南海郡了。
在龍編縣的吳碭得悉后,心中略有微詞。
蓋因當年與他一并起兵舉事的袁龍,就是被呂岱領兵攻殺的。
不過,他亦沒有明言反駁什么的。
因為他也知道,馬忠此舉不止于尊老的考慮。
江東占據交州二十余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叛亂都是呂岱領軍討平的。如今他戰死了,尸身都歸南海郡了,必然會令一些蟄伏者萌生別樣心思。
如此,對大漢日后將整個交州納入疆域,乃是有所裨益的。
權當是人死事消罷。
戰事結束后,吳碭乃是如此寬慰自己,但遠在武昌的孫權,卻無法安慰自己。
其實,江東是有時間派遣水軍來交趾救援的。ŴŴŴ.23sk
以精銳著稱的江東水師,在航海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從劉纂上稟呂岱被夾擊到麊泠縣陷落的時間內,足以讓水師趕來交趾郡了。
但那時候,江東上下皆以為不可救。
一來,乃是得不償失。
漢軍試圖圍點打援之意,江東重臣皆了然于胸,遣兵去救不過是正中漢軍下懷罷了。
況且水軍能如期趕到,但并不意味著能將呂岱就出來。
的確,江東水軍精銳,在江海之上魏漢皆弗能敵。
然而,他們能在岸上與漢軍爭鋒嗎?
說不定遣兵去救了,非但無法救回呂岱,就連自身都是有去無回!
另一,則是江東兵力匱乏。
壽春慘敗與廖式叛亂的影響,令江東昔日兵力更勝于巴蜀的局勢不復,在秋八月漢軍分別從漢中郡與永安夔門出時,江東便迎來了兵力的捉襟見肘。
此番戰事,漢軍動用的兵力已然高達七萬有余了!
江東扣除戍守各地的必要部署外,擠出來的兵力亦不過與漢軍大致相抵而已。
如此,水軍必須要留在大江流域作為西陵峽、江陵城、武昌以及襄陽各個駐軍點的連通與接應兵馬,且為彼此之間迅速調遣兵力與轉運輜重。
因而,江東各重臣皆隱晦的向孫權諫言,此時理應兩害相權取其輕。
一切以大局為重。
畢竟,漢軍主力乃是出荊州。
荊襄的安危要比失去交州西部三郡與呂岱部覆滅更重要。
孫權無法反駁。
從他的角度出發,壽春之敗已然令吳地世家豪右損失慘重,如果再無法守住荊州的利益......
恐孫氏基業將會迎來不可承受之重!
而他得悉呂岱伏劍克忠的消息后,無法寬慰自身,不止是悲慟失去了一個入作心膂、出為爪牙的干城之將,更因為諸葛恪曾上書請命前去交趾救援。
先前在壽春戰事中勝了一陣的諸葛恪,愈發被孫權器重。
哪怕太子孫登病故了,亦無改將他當作日后匡扶孫氏基業的重臣來培養。
不過,源于諸葛瑾在去歲病故,孫權并沒有將他調來荊南參與戰事,而是命他繼續在建業駐守,好讓全琮得以分身引兵來荊南與戰。
也正是如此,諸葛恪在得悉交州戰事后,便向孫權作書請命,聲稱自己可督領麾下萬余山越精銳從建業乘船進發交趾。
只是此事孫權無需與他人計議,便直接回絕了他。
沒辦法,諸葛恪部是不能調離建業的!
不是擔憂彼調離后,魏國或會從淮南戰線出兵來襲,而是擔心吳越各郡縣會爆發新的叛亂.......
然也!
江東如今可動用的兵力無有多少,就是對外戰事敗北后誘發的各郡縣頻頻叛亂,令孫權不得不將許多兵力用在戍守、維護內部治安上。
如此情況下,呂岱的亡故亦是不可免了。
而孫權在憤慨之下,乃親自作書傳給了南陽,讓魏軍送入雒陽與曹叡。
書信僅寥寥數言。
“今巴蜀出兵七萬有余,已然舉國之半耳!我國與之戰,交州三郡已淪陷、州牧呂定公戰死,將士喪損無數!若上庸五千將士復弗可救,貴國自與巴蜀戰襄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