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九月。
這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漠南草原上的蒙古各個部族而言,簡直就跟夢幻一般。
起因不過是數個部落威逼大明邊鎮,甚至都未曾攻破大明邊鎮,便主動退去。
誰也沒想到,一場腥風血雨,就這般降臨到了草原之上。
在此世,有著系統面板的逆天助力,對兵家之道的理解以及運用,李修已然可以說是超出了世人的理解。
漫漫青史,多少兵家著作,多少名將一生之征戰經驗,皆為他融會貫通,化為己用。
尤其是軍隊這個根基,李修已經將其鑄成的情況下,率軍作戰,幾乎就如同降維打擊一般。
草原各部,在時隔百余年,亦是再一次體會到了什么叫犁庭掃穴,什么叫血雨腥風。
而且,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有神鬼莫測,都要勢不可擋!
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大半個漠北,便幾乎被李修率部貫穿!
盡管有著后金的提前示警,但盤踞漠北靠近漠南,曾經與后金貌似神離,后被努爾哈赤派皇太極率軍清洗的內喀爾喀五部,便全線敗退!
而這時,那被皇太極趕到漠北的林丹汗,才剛剛調集整頓好兵力,還準備觀望一下局勢,坐岸觀火,可李修之兵鋒,便已即將抵達其家門口!
這位立志要重振蒙古輝煌,卻屢屢不得志的林丹汗,在這一刻,亦是從未有過的忐忑!
所謂盟友,那也得是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
可現如今,那本應該已經衰弱的大明,卻是展現出來從未有過的凌厲兵鋒!
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便橫掃了大半個漠北,將無數蒙古部落踩在其腳下!
這局勢,似乎…有他沒他,或者順手將他收拾了,也不是什么難事!
大營扎寨,鐵騎數萬,再加之一路滾雪球效應之下的蒙古各部,兵力已從出征時的三萬鐵騎,已然達到了目前的八萬之眾!
而這,還是李修嚴格把控的結果,如若不然,這支大軍,只會更加龐大且臃腫!
八萬鐵騎,在這浩瀚草原之上,營帳綿延數十里,一隊隊鐵騎奔涌,翻滾的日月大明旗,在這草原上如潮水一般涌動。
浩蕩軍威,已然讓無數桀驁不馴的蒙古漢子,不得不低下頭顱,臣服在那個如神一般的男子腳下!
是的,盡管才過去不到一個月時間,李修之名,在這漠北草原之上,已然伴隨著那無人可擋的兵鋒,以無數人的鮮血性命,深深的印刻在了絕大部分蒙古漢子的心頭。
帥旗大纛所至,縱使平日里再高傲的草原雄鷹,也不得不收起桀驁,擺出謙卑,卑微的跪伏在這片土地之上。
而林丹汗那本該代表著整個蒙古的大纛,此刻,在帥旗大纛之下,也不得不黯然失色幾分。
嗚嗚嗚…
蒼茫的號角聲,響徹了這片草原。
營門敞開,軍陣橫列,血漬斑駁的甲胄兵戈一排排佇立,這些隨李修征戰四方的將士們,在一場場毋庸置疑的勝利之下,皆是擺出了高傲模樣,如俯視土雞瓦狗一般,注視著從營門口緩緩走來的林丹汗及其麾下眾將。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此時此刻,林丹汗心中,想的卻是眼前這暫且低頭,而是…
他望向前方那一襲隨風舞蕩的血色披風,濃濃的無力感,已然充斥了他的心頭。
征戰數十年,他又豈會看不出,眼前這支軍隊的恐怖,就算眼前的看不出,那不到一個月,便橫掃大半個漠北的戰績,便可說明一切。
如此大軍,如此統帥…
更何況,他蒙古,還是夾在大明與后金之間,且,不管是大明,亦或者還是后金,都瓜分了很大一部分的蒙古部落。
如此境地,重現成吉思汗之輝煌,可還有絲毫希望?
“呼圖克圖汗,見過將軍!”
在這肅穆之間,林丹汗緩緩行至李修身前,拱手一拜。
“大汗客氣了!”
話雖如此說,李修卻無絲毫動作,甚至,連假模假樣的攙扶都沒有。
此刻,望著眼前老態盡顯的林丹汗,李修心頭,亦是忍不住涌出一陣感慨,這林丹汗,和歷史上的崇禎帝,倒是有著頗多的相似之處。
皆是耗盡一生,勵精圖治,想重現帝國輝煌,可最后,皆是徒勞一場。
兩人…也皆是帝國末代君主。
一個大明天子,一個曾經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之大汗。
而兩人徒勞一場的最重要原因,也皆是因后金女真的存在。
“將軍遠道而來,本汗特意備牛羊千頭,茶葉十車,以做勞軍之用…”
直到林丹汗的這句話吐出,李修平淡之神色,才稍有變化,抬手示意:“大汗,請!”
此舉動,亦是讓林丹汗提著的心終于放下,眼前這鎮北侯在大明之地位,他自然有所耳聞,若真是一意孤行,將他的察爾哈部給平了,也絕不會有誰會給他抱絲毫不平!
而事實上,李修還真有這般心思,之前聯盟林丹汗,是對草原有所顧忌,而如今,如此勢如破竹,亦也是超出了他的預料。
林丹汗的存在,似乎也是可有可無了。
再者,這林丹汗,實際上,也著實算得上一代雄主,歷史上沒有成功,是因為后金壓迫太甚,可如今歷史已經改變,若是給其生存發展的余地,解開后金的壓迫,搞不好還真能起勢。
只不過,考慮再三,李修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千金買馬骨,如今,他需要在蒙古草原,樹立威信,樹立信譽,才能穩步開展后續的戰略規劃。
若是平了這林丹汗,這些歸附自己的蒙古部落,恐怕也會人人自危,如此完全可以說是自毀長城了。
這種事,李修自然不會做,更何況,此戰,才剛剛開始,真正的大頭,還在漠南,在那科爾沁部,還有那后金!
帥帳之中,酒菜已經擺上,李修高居首位,兩側所坐之人,亦是頗有講究。
左側乃是林丹汗及其麾下首領,而右側,則是此戰附庸而來的蒙古各部首領,兩者之間,涇渭分明,彼此之間,不管是刻意在李修面前表現也好,還是事實也罷,倒也頗有幾分水火不相容之感。
如此,所謂議事,自然是一波三折,李修顯然不準備插手其中,戰爭的利益,雖然已經瓜分好,但若是實力戰功不足,被人奪走,只要不超出他的底線,那也是無妨之事。
甚至,他還很樂意看到,他要的,是一個能夠對抗后金,且保持分裂的蒙古,而不是一個一團和氣,眾志成城的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