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大明啊!”
坐在電車上唐紹儀,不時的張望著窗外的城市,已經來到大明快半年的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坐在電車里逛街,在過去的半年之中,他已經逛遍了南華的各個角落,可是他仍然看不夠這座城市。
其實,和他同期來這里的留學生大抵上都是如此,從初來時的震懾與驚訝,到現在,又是什么呢?
為什么同樣都是華夏人,這里卻如此富庶?
為什么同樣都是華夏人,這里卻…
在唐紹儀等人的心里有這樣的念頭,倒是再正常不過,畢竟,大明與大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相比于來自日本的留學生,唐紹儀他們所感受到的除了震驚之外,更多的卻是反思。
為什么會反思?
因為他們同樣也是華夏人啊!
既然同樣都是華夏人,可為什么大明卻可以如此?而大清卻不可以?
一邊是遍地的貧窮,一邊是普遍的富足。
一邊是落后,一邊是發達。
一邊是愚昧,一邊是文明。
一邊是對百姓的竭力壓榨,一邊是對百姓的恩待非常。
一邊是百姓安居樂業,一邊是百姓民不聊生。
如此鮮明的對比,給像唐紹儀這樣的留學生帶來的沖擊是難以想象的。在日本留學生在那里言必稱“天朝”的時候,唐紹儀他們的心中是沉重的。
他們就來自天朝,只不過,日本人口中的天朝,并不是大清,而是這里,是大明。
在日本留學生被華夏文明再次征服的時候,唐紹儀他們的心里卻在進行對比。
其它的留學生大抵上也都會有這樣的念頭,這樣的對比,但更多的卻是反問。
反問,一次又一次的反問,在他們的心里升騰的會是什么樣的念頭呢?
沒有人知道,但是唐紹儀是知道答桉的,就像他在學長詹天佑的寢室里看到的那本《揚州十日記》一樣,那本書在大清是看不到的,甚至這本王秀楚書寫的《揚州十日記》,是被商人從日本帶回大明的,在大清國那書是禁書,早就被禁毀滅了。
在日本有許多明末遺民的著作,著作中記錄了許多滿人殘酷暴行,從《揚州十日記》到《嘉定屠城紀略》從《朱舜水集》到《張蒼水集》,那些書除了公開出版之外,有的篇章還被編入大明的教科書中。但凡是讀者讀到之后,無不是對清朝產生發自骨子里的憤滿,怒火與敵意在所有人的心中一點點的積聚著。
“板蕩漾蕪城劇可衷,蒸黎百萬盡成灰,奇冤十日休嫌慘,八世于今縶割來…”
心里默默的念著在《揚州十日記繪圖》上看到這首詩,唐紹儀看著窗外的大明,在倍覺親切的同時,他的心底同樣對清朝的敵意又進一步加深了。
在過去的三年半中,已經有多達五百名像唐紹儀一樣的留學生來到大明,他們就讀在臨海、南華、南苑以及應天等地的大學、專科學校中,他們在這里學習的同時,也在一點點的改變著。
就像世界的改變一樣,許多人的人生軌跡也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了變化。
外面驟然一亮,將教室內照的瞬間一片雪白,接著室內又陷入昏暗中,過了幾秒種,一聲霹靂將窗玻璃震的嗡嗡作響,噼啪聲中,雨滴自天空砸將下來。
老師在說什么?
詹天佑有點兒走神,不過十四歲的他剛剛通過高中學業能力測試,正在預備學學堂就讀的他,和同期的留學生一樣,都在朝著一個學校努力著——南華大學。
他們所有都知道考上南華大學意味著什么。
考上南華大學,學成畢業后,他們的前途是肉眼可見的。
光宗耀祖,那是肯定的事情,畢竟,現在李總督那邊的工廠、鐵路到處都需要人才,他們回國之后,肯定會受到重用,也許只需要幾年的時間,就能獲得官身,飛黃騰達那是再自然不過了。
那怕就是不回國,留在大明這邊,也可以很輕松的找到一份月入數百元的工作。
總之,一句話,只要進入南華大學,他們的人生就充滿了無數的可能。
這是許多人的夢想,現在,就在這個所預科班里,幾乎所有人都懷揣著這個夢想,他們在想什么?
南華大學!
只要進入南華大學,他們就能夠學到世界上第一流的知識,回到大清國之后,不僅能夠功成名就,而且還會成為某一個學術領域的創始人,這都是有可能的,就像大明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一樣,他們不也都成為各自學術領域里的專家嗎?
曾幾何時,詹天佑和他們都有著相同的想法,他也希望有一天,他可以學成歸國后衣錦還鄉。
可是現在呢?
他的心里另一個念頭卻在那里不斷的閃動著。
這個念頭是危險的,甚至也是不應該去想的,但是他忍不住,就像他在看到那本《揚州十日記》時,他曾憤怒咆孝、咒罵,然后又放聲大哭一樣。
對于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來說,在那些日子里,他只要一閉上眼睛,就會夢到揚州的慘狀,在睡夢中,他看到了書中的暴行,看到了被慘遭殺戮的同胞。
是的,那些人不僅僅是華夏的先民,同樣也是他的同胞。
同胞!
這是詹天佑到了大明之后,學會的名詞,同胞這個詞源自于“一母同胞”,而在大明,同胞還指同一個民族的人,并且同一種語言文化的人,在大明,沒有人會說,你是廣東人,他是山東人,他是福建人,他是河南人,在大明,沒有這樣的地域之別,在大明只有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是華夏同胞!
我們都是漢人!
我們說著相同的語言,我們流著相同的血,我們傳承著相同的文化,我們有著相同的歷史…我們是同胞,和一母同胞沒有任何區別,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華夏!
其實,早在南華時期,朱大皇帝就通過教授官話以及打亂移民的籍貫,來澹化“同鄉”的地域之見,同時通過官方的宣傳強化“華夏同胞”的國族觀。
相同的祖先、相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民族,最終這一切構成了大明的國族觀,而這一切,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像詹天佑他們這樣的留學生,甚至就是李大公子,也受到了影響,作為朝中重臣之子的他,對大清曾經也是無比忠誠的,但是現在呢?早就打上了一個問號,甚至都不是問號,他只不過是把一切都藏在心底而已。
詹天佑他們不像李大公子那樣有一個身居高位的爹,他們情緒更直接,這些十幾歲的少年,他們的思想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左右,況且在過去的幾年中,他們一直就讀于大明的預備學校之中,他們和大明的學生們接受著同樣的教育。
他們的當然也學習到了歷史。和過去他們所了解到的被篡改的,被歪曲的歷史不同,他們所接觸到的是真實的歷史。
那是讓人傷心的,讓人悲痛欲絕的歷史!但凡是人又怎么可能不會被觸動?
“天佑,你想好了嗎到底報什么學校”
當天晚上,在他們這些清國留學生們住宿的公寓里,梁敦彥看著自己的這個學弟,作為關心的問道。
“你的成績那么好,最好還是沖一沖南華大學。”
面對梁敦彥的建議,詹天佑想了想回答道。
“我已經想好了,報考軍校!”
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詹天佑心情突然輕松了許多。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考慮著這個問題。
報考軍校。
他們之中當然會有人會去報考軍校。但是詹天佑的目的卻和其他人有所區別。
為什么報考軍校呢?
他的心里非常清楚那個答桉,正是因為清楚,所以才會猶豫,猶豫了這么久。
終于在這一刻他做出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