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七十六章 我贊成,誰敢反對

  李弘坐在龍椅上,聽著底下的群臣議政。

  如李弘這樣體虛多病的人,讓他整天挺著個腰,面對群臣正襟危坐,不失儀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于是經過李彥提議,殿內二圣端坐的寬大御幄被撤除,取而代之的是寬大的座椅,精致典雅,酷似宋朝的龍椅。

  李弘坐著,頓時覺得舒適多了。

  這種生活小細節挺關鍵,古代皇帝的生活陋習不少,好身體都能被作壞。

  比如宋仁宗,從小不喜歡穿襪子,總是光著腳,那段時間天災太多,他又常常光腳祈禱,身體越來越虛,嘉祐元年光腳站雪地里祈禱,第二天就昏迷了。

  李弘從小就活得很辛苦,非常怕冷,倒是沒那種壞毛病,可惜受時代所限,雖然高桌和靠背椅已經出現,但直到晚唐,甚至是兩宋,跪坐法仍是上層社會的主流,顯露出腿部線條的垂足坐,反倒讓許多人無法接受。

  所以圣人這樣坐,還有御史上奏,請求改回御幄。

  李弘好脾氣歸好脾氣,這件事情自然不加以理睬。

  圣人的命也是命,這又不是大朝會,為了些許面子,給他的身體增加負擔,真的惹人厭惡。

  此時李弘舒服地坐在龍椅上,就下意識朝那位最君臣相得的內衛閣領看去。

  一個安安靜靜的美男子出現在視線里。

  第一排坐著五位宰相,輔政大臣,正在探討去東都的事宜。

  第二排為首的就是李彥,面容沉靜,并無出神,但聽著群臣的議事,幾乎不開口。

  存在感偏偏很強,其他人交流之際,眼神時不時會瞥過去一眼。

  正在圣人都忍不住去瞄他的時候,坐在后排的苗神客起身行禮:“臣等有本請奏!”

  他一出面,元萬頃等另外五人也齊齊出列,清一色的緋袍。

  北門學士六人組,此時已經全部服緋,晉升五品。

  曾經的他們,以六七品的官職,分宰相之權,看似風光無限,其實背后全是武后的權勢延伸,和李治對宰相的制衡,于體制不合,由于人數不多,群臣也就捏著鼻子忍了。

  現在他們真正成為五品,雖然距離宰相還遠,但這份由自己掌握的實權,讓六人振奮不已,成為死心塌地的圣人心腹。

  他們出面,讓其他臣子為之側目,微微有些警惕起來,然后就聽李弘略顯精神的聲音傳下:“苗郎中說吧。”

  苗神客如今是禮部郎中,分管貢舉五科,即是進士、明經、明法、書、算五科,他所奏的正是與科舉有關的內容:“臣請奏,今科貢舉,采取糊名制。”

  此言一出,殿內不少臣子頓時變色,而苗神客接下來的話,更是極不客氣:“科舉制自施行以來,其公正性便一直遭到質疑。”

  “禮部的閱卷考官們,能夠直接看到考生的名字,知其家世,若是二館學子,只要文法合規,文筆略佳,基本就能考選及第。”

  “反觀外州貢舉人,聲名不顯,少有能高中及第者,近些年還誕生出登權貴之門,行卷請托,力求在正式考試之前,先博取聲譽的惡習。”

  “這其中的差異,固然有京都學風之盛的緣故,但科舉閱卷不平,顯而易見!”

  殿內不少臣子臉色一沉。

  你真敢說啊!

  苗神客接著道:“士子題卷盡數糊名,閱卷官員不知其身世底細,這樣選出的結果,將更具公正性。”

  “如此既可避免徇私舞弊之舉,可也制止行卷請托之風!”

  “當然,即便是糊名,也無法做到完全的公平,相熟的字跡和風格還是能被考官察覺,更可能誕生出別的舞弊手段,但臣以為不可因噎廢食,科舉改制,刻不容緩!”

  他說完后,呈上奏章,殿內安靜下來。

  正當包括御史臺在內的反對臣子,嘴角噙著一絲冷笑,醞釀著如何駁斥這種說法時,另一道聲音響起:“臣贊同苗郎中所言。”

  群臣先是一怔,因為那聲音在這里怪陌生的,然后才猛然醒悟是誰,齊齊側目。

  李彥不緊不慢地起身出列。

  群臣再看苗神客,頓時明白了,怪不得這位膽子那么大,原來背后有李元芳支持。

  而李彥開口之后,又沉默不言,只是目光不經意間,掃過幾個人。

  但凡被他盯到的,心頭都寒了寒。

  雖然內衛不是梅花內衛,不至于盯著官員的私德,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他們仔細想想以前做的虧心事,有些數不清,頓時閉上了嘴…

  由北門學士提出,基本就是圣人首肯,為了這種小事,忤逆圣人的意思,還得罪李元芳,不值得。

  確實是小事,因為唐初的科舉,不是選官的唯一途徑,甚至占據的份額較小,科舉成功后,也只是獲得選人的資格,想要真正擔任官職,仍需要等待吏部的銓選。

  而選人資格的其他方式,除了有個好爸爸,門蔭入仕外,之前洛陽弓嗣光提到的挽郎,皇族舉辦喪禮時充當氣氛組,相關禮事結束之后,也能自動獲得選人資格。

  這幾乎是最捷徑的當官方式,所以兩晉時的挽郎數量,多的也就六十個,少的只有二十幾個,有些皇帝出于節儉的考慮,還特意下詔停止選挽郎。

  但唐朝這點上就有泛濫的趨勢了,最多的挽郎有兩百多個,世家子爭搶著當,由于僧多粥少,還發生過許多趣事。

  賀知章就因為分配挽郎之事被貶官,野史里還加了細節,說賀知章為了安撫沒有選上挽郎的貴族子弟,竟然跟他們說另一個皇子也快不行了,你們的機會很快還會再來,于是被貶官。

  野史記載的細節不太可信,但這種事也從側面反應出挽郎的流行,后世出土的很多古人墓志上,都記載了自己曾通過擔任挽郎而進入官場的經歷。

  想想這些人和科舉出身的,一起參加吏部銓選時的畫面:

  “我數十年寒窗苦讀,先考上市一級高考狀元,然后在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中成功卷贏,才坐到了這里,你呢?”

  “我哭了一場喪。”

  正因為這樣,科舉改制的難度,反倒是阻力較小的,畢竟且不說糊名后還有別的識別辦法,后面還要吏部銓選呢,官不是那么好當的,苗神客才會在圣人的首肯,李彥的支持下于此時提出。

  此時李彥盯住了最具力量的幾個反對派,還有零零散散的,連苗神客等人都辯駁不過,吵了半個時辰,紛紛偃旗息鼓。

  李弘十分滿意地頷首:“擬定細則,宣告天下,從今科貢舉開始,題卷采取糊名制。”

  群臣聲音或高或低:“陛下圣明!”

  李彥重新跪坐回去,又恢復待機狀態,只是群臣偷偷瞄他的次數更多了。

  等到紫宸殿內的重要會議開完后,李弘的聲音傳來:“李閣領,苗郎中,元郎中…留一下!”

  被點到名的臣子留下,李弘從龍椅上起身,走下臺階,有些興奮地來到面前:“科舉改制順利,多虧諸位之功!”

  北門學士趕忙行禮:“萬萬不敢!萬萬不敢!”

  李彥道:“是陛下為臣愛民,天下士子都會銘記陛下此恩的。”

  李弘禁不住笑了。

  苗神客又道:“糊名只是第一步,初試幾科,等到不公的情況略加改善后,接下來就可以嘗試李閣領所言的殿試了。”

  李弘也很興奮,天子門生這個想法他最初聽了,只覺得多此一舉,但后來細細思索,卻覺得真能提高臣子對圣人的忠誠,他自然樂于培養那些更有真才實學的科舉士子,為親信能臣。

  李彥則補充道:“還要諸位緊盯常科與制科,切不可讓此法成為特例,一定要形成慣例,久而久之,若是私心者還想從中作梗,天下士子第一個不會放過那些人。”

  武則天走的是制科路線,就是她專門出考試題目,讓學子來作答,卷子里私貨滿滿,要的就是對她死忠的人,然后委以重任。

  所以她的那些看似為提拔寒門人才所做的改變,等她一下臺,全部煙消云散,正因為沒有真正形成制度,只是一朝天子的偶爾需要,下一朝天子繼位,當然不會按照這種臨時的方式,而是回歸到每年一度的常科中。

  李弘最初也想從制科入手,畢竟制科更好改變,是李彥勸住了他。

  從某種意義上,新朝是摸著武周過河,吸取武則天犯的那些錯事教訓,再進一步發揮。

  此時苗神客保證道:“請陛下放心,我等一定盯緊住禮部和吏部員外郎,不讓他們在其中弄虛。”

  元萬頃目光微微一閃,則提議道:“臣以為,這一次科舉選仕,可以優先照顧關內寒門士子,若讓關內寒門得利,分化其勢,接下來陛下去東都的阻力也會變小。”

  李彥一聽,就知道北門學士爭權奪利的老本行又按捺不住了。

  最先北門學士投靠太子時,曾經提出《建言八事》,其中就有想要協助太子,對付高門士族出身的世家官員之意,后來被他按下,一心一意賑災維穩,現在災情過去,新皇登基,科舉改制初見曙光,又想趁機挑撥離間。

  然而李弘稍加思索后,就有了決斷:“此次是糊名制的第一科貢舉,必須做到公平公正,為天下士子作表率,判卷只看才學,其他事情,不必考慮。”

  李彥微笑,北門學士看向這位圣人,同樣心悅臣服,齊聲道:

  “陛下圣明!”

大熊貓文學    從神探李元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