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主義時代,列強明火執仗,金融是戰爭、海盜行為的支持者,也是掠奪利益的分享者。絕 在產業資本主義時代,為追求貿易帶來的超額利潤,貨幣、金融是輸出商品的工具,列強之間的貨幣地位、金融地位爭奪,也是為了獲得商品利益。
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追求貿易利益轉變為追求超額鑄幣稅利益,強權貨幣利用絕對優勢地位,不僅從占有他國資源、商品、勞動中獲利,同時還在左右全球金融價格的漲跌中獲利,更從動輒就擊垮一個國家經濟的過程中獲利。
說到財富劫掠,人們極易聯想起海盜,其中就有紳士海盜與皇家海盜的說法。
歐洲人通常把由某國家政府或皇家支持的海盜統稱為皇家海盜或紳士海盜,在大航海時期,基于新大陸的發現和殖民地的擴張,全世界的海洋上行駛著各種各樣滿載黃金和貨物的船只,所以海上劫掠成為一種職業。
這原本是一種民間強盜幫伙的犯罪行為,但老牌歐洲帝國為了強化航海技術,擴大殖民地,刻意豢養海盜,甚至使之合法化。
最為典型的案例是英國皇家海盜,而最為著名的人物,恐怕非英國大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莫屬。1577年和1580年,德雷克因兩次環行地球,在1581年4月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親自登船賜予皇家爵士頭銜。
但是,英國人心目中的這位英雄及其統率的霍金斯船隊,其實就是英國皇家特許的海盜團伙,他讓英國皇家的每1英鎊投資變成了47英鎊的利潤。絕 在16世紀的歐洲,西班牙是天主教的大梁、世界霸主,而英國卻無足輕重。但是,這個時期宗教革命風起云涌,逆轉著整個歐洲的政治格局。英國亨利八世創立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英國成為最早的新教國家之一。
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上臺后,對內鞏固新教地位,對外支持荷蘭等新教國家獨立,試圖將英國變成新教帝國,于是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激烈。
在經濟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大發殖民橫財,也讓英國妒火中燒。但早在1496年,英王亨利七世也曾雇傭威尼斯航海家卡波特去尋找新大陸,足跡遍及北美的紐芬蘭、哈得遜灣和弗吉尼亞,以及南美洲的圭亞那等地,但并未找到金銀財寶,一次次血本無歸。
大量的投資血本無歸,這又豈能甘心,既然自己找不到,那就打劫滿載而歸的商船。
1585年到1604年,英國建立武裝商船,每年近200次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平均每年擄獲財物約20萬英鎊。這在當時是筆相當大的收入,而為擴大戰果,伊麗莎白一世打起了海盜的主意,向仇視西班牙的霍金斯和德雷克率領的船隊頒發私掠許可證,授權該船隊合法打劫他國商船。
由于得到英國皇家的資助,1572年開始,德雷克駕著武裝商船,在加勒比海成了當時讓西班牙人聞風喪膽的“黑珍珠”,同時也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為英國劫掠財富無數。
1577年,德雷克得到一個情報,西班牙一艘滿載金銀財寶的運輸船卡卡弗戈號正從秘魯駛向巴拿馬城。于是,德雷克在巴拿馬外海設伏,于1579年3月3日將遠道而來的卡卡弗戈號擒獲,一次性打劫黃金80磅、白銀20噸、銀幣13箱以及眾多珍珠寶石。絕 此外,德雷克利用打劫卡卡弗戈號獲得的海圖,穿過太平洋和印度洋一路西行,一年多以后才回到英國,成為環繞地球航行的第一個英國人。
1580年9月26日,德雷克船隊滿載財寶駛進普利茅斯港,受到隆重歡迎。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上霍金斯船隊的旗艦金鹿號為德雷克授勛,并任命他為普利茅斯市長。
德雷克明里表現出來的是殺人掠貨的海盜行為,但在其背后卻隱藏著初級的金融行為。
大航海時期,無論是遠洋貿易,還是依托于武力的海盜行徑,其背后都必須有強大的資本支撐,而海盜船(武裝商船)的背后又透著股份制融資的影子,也有著風險投資的影子。
德雷克可以被當作是一個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他只有一艘武裝商船,經過一次出海劫掠,就有人找到他,要給他投資,德雷克的單帆也變成出雙入對。
又經過兩三次完美的“業務”完成,德雷克迎來了更多的投資者進行A輪、B輪的投資,他也得以建立德雷克船隊。而隨著德雷克船隊的“業務”越做越大,每次歸航的收獲也越來越多。
但是一次出海需要兩三年時間,而那時候海上航行的風險是巨大的,商船葬身大海是常有之事,這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收益伴隨著巨大的風險,正因如此,有人在嘗到一兩次甜頭之后,見好就收,把手里的“股份”賣給別人,即股份套現,接手股份的人可能會爆賺,也可能會血本無歸。絕 大航海時期同時又伴隨、連接著殖民時期,殖民者為了殖民一片土地,除了刀槍棍棒之外,還會采用金融武器。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滿清商品市場流通有兩種貨幣,大宗交易、官方交易使用以兩為單位的紋銀,而老百姓和小商家的一般生活交易則使用銅錢結算。
同時,銀兩與銅錢之間存在一個固定比率,但是,由于各種經濟和貨幣原因,更因為各級官員借重銅錢兌紋銀貶值漁利,導致金融矛盾非常突出,銀貴錢賤問題長期存在。
一方面,絕大多數的老百姓很難有財力兌換白銀,無法倚重白銀為財富保值;另一方面,滿清早年是個貧銀國家,白銀生產依賴滇省、緬甸和安南的銀礦,但這些地方無法提供穩定的白銀來源,這使得官銀來源嚴重依賴市場,必須依靠官方所制銅錢去市場兌換。
在這樣的前提下,銅錢的市場信用大打折扣,這就為境外商業和金融勢力留下了可乘之機。
康熙年間,滿清在茶葉、絲綢、瓷器方面,已經成為英國、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主要供貨基地,英屬東印度公司等外國企業在華大量采購商品。
問題是,歐洲、北美對滿清商品需求量巨大,但滿清人對境外輸入的洋棉布、毛紡品、金屬制品以及香料、胡椒、檀香等需求很少。例如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的13年間,英國輸華商品總貨值不過1687余萬兩,只相當于滿清出口英國茶葉貨值的六分之一。絕 面對如此巨大的貿易逆差,英國使出了上中兩策,第一就是對茶葉進口征收高額關稅,第二研發具有成癮性的特貨鴉片,有組織、大規模地對滿清展開特貨走私。
此舉在很短的時間內便逆轉了貿易格局,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而這時候,美洲獨立運動導致國際市場對茶葉和生絲的需求疲軟,滿清白銀供應鏈近乎中斷,銀更貴、錢更賤。
這時候,一個特有的貨幣現象出現。1833年到1838年的5年間,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林則徐跟蹤調查發現,洋錢已充斥粵省、胡建和浙省等許多沿海地區。
在江浙,專司外銀套購國銀的商人比比皆是,而且洋人刻意打壓國銀與外銀匯率,按當時江浙的計算,浙省每百萬兩的外貿交易額,因匯率問題就需清廷多支付10萬兩國銀,而全國外貿因匯率問題流失白銀上百萬兩。
據《林則徐全集》記載:洋人“不以買貨,專以買銀,暗中消耗,致內地銀兩日少,洋錢日多”。
洋人不受清廷控制的大量鑄造銀圓,并以此大量套取國銀匯差。在當時的滿清,嚴重的財富外流已經導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這也是道光必須痛下決心派遣林則徐禁止鴉片的重要經濟背景。
而其后,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資本看通過匯差的金融手段已經無利可圖,于是,放下“文”功,端起“武”斗。絕 可笑的是,整場鴉片戰爭英方的戰爭支出就是通過匯差獲取,也就是說,雙方的后勤都由清廷變相負責。
在一戰期間,美國是1917年對德宣戰,但其實在1915年美國已經卷入了一戰。
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天,美國總統威爾遜立即聲明美國保持中立立場,8月19日,他更號召美國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樣做到不偏不倚。
1915年1月,為避免與美國的中立立場相沖突,英國委派了一位重量級商人來到紐約,并任命其為英國駐美的商務代表。這個人就是與英、美高層都有著密切關系,當時在國際上已極負盛名的大金融家、摩根財團的當家人J·P·摩根。
J·P·摩根當時就在紐約,所以說“來到”并不合適,但卻有另外一個負責居中串聯的人確實從倫敦來到了紐約,那個叫姓羅斯柴爾德。
J·P·摩根在美國,一只手通過大規模舉債,幫英國募集戰爭經費;另一只手則用募集的錢代表協約國在美大量采購軍物。這樣的生意模式,讓美國金融家、實業家賺得盆盈缽滿。絕 1915年8月12日,美國財政部部長麥卡杜在寫給威爾遜總統的一封信中指出:向協約國出售工業品讓美國迎來了一個大繁榮時代,但要使繁榮持久下去,美國必須公開向協約國提供貸款。
12月8日,威爾遜正式批準了聯邦貸款,在其后的一年多時間里,美國向協約國提供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貨幣貸款及物資。
1917年1月,德國潛艇再次大規模封鎖英美之間的海上運輸線,并聲稱六個月內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這條戰爭生命線被切斷,德國贏得戰爭,那美國對協約國數以百億計的債務勢必灰飛煙滅。
情急之下,1917年4月6日,美國被迫正式對德宣戰,沒錯是被迫,美國才不想親自下場去打,躲在背后冷眼旁觀,一邊賣貨一邊放貸,美滋滋的,誰料德國不但放狠話,還要把“好兄弟”給滅了,美·靚坤·國火氣能不大嗎?
沒說的,砍死它。
一戰5年之間,美國工業總產值從不足250億美元,增長到了640億美元,增幅156.7;美國百萬富翁的人數增加一萬七千人。時任美國財長梅隆承認,戰爭交易美國所獲利潤率高達80。
另外,在歐洲無力顧及拉美和遠東市場之時,美國對拉美貿易從不到8000萬美元擴張到34億美元;美國已基本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膠,玻利維亞的錫礦、智利的硝石與巴西的咖啡;美國私人資本對遠東市場的輸出從35億美元增長到了70億美元。絕 更重要的是,黃金從歐洲流向美國,1919年,美國黃金儲備相當于世界各國黃金儲備總量的40,并借戰爭所得,從境外投資者手中贖回20多億美元的美國債務,一舉從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正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在1914年10月11日寫給美國總統顧問豪斯的信中所預言的那樣:“戰后,差不多所有歐洲國家都會瀕臨破產,海上將不再有德國。10年以后,整個世界的前途都將會落在我們手中,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可以說,美國之所以會卷入一戰,完全是被資本牽著鼻子走,或者說“美國銀行”面對日漸糜爛,有擺爛、崩盤嫌疑的“英國公司”,為了自己放出去的貸款考慮,不得不派出“商界精英”協助其扭虧為盈。
有了美國銀行的幫助,英國公司和法國公司聯手搶奪了德國公司的市場,但在斗爭的過程中,兩家公司也是損失慘重,流動資金隨時有斷鏈之危險,于是,三方聯合起來逼著德國公司“凡爾賽”。
法國公司和德國公司在市場上有很多重疊,趁著大勝的機會,法國公司很想徹底弄死德國公司,成為歐洲市場上的霸主。
英國公司卻不是這么想,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法國公司,如果不是因為德國公司叫囂著把它們兩家的市場都給吞并了,英國公司巴不得看其他兩家狗咬狗,所以它并不想看到德國公司一蹶不振,最好是半死不活地永遠牽制法國公司。
并且,英國公司還想德國公司好好“凡爾賽”,它還指望德國公司幫其歸還美國銀行的貸款呢。絕 德國公司大敗,不但流動資金已經消耗一空,還背負巨大的“凡爾賽”,壓力太他娘的大了,這個公司開得沒滋沒味,干脆別開算了。
德國公司這個想法,法國公司答應,英國公司不答應,美國銀行也不答應,德國公司一擺爛,貸款又有變成不良的可能,思前想后,美國銀行炮制了道威斯一攬子還款計劃。
所謂道威斯計劃簡單說就是,由英美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向德國公司提供貸款,幫助德國公司恢復經濟,并使之獲得償付戰爭賠款能力;德國公司則分5年支付戰爭賠款,最終截止日為1929年9月1日。
為了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英美銀行在柏林設立了辦事處,委派了摩根財團的合伙人帕克·吉爾伯特作為賠款總代理,全權打理與賠款相關的金融業務。
于是,英美銀行把錢借給德國公司,而吉爾伯特會立即把錢變成戰爭賠款交還給英法公司;英法公司再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向美國銀行償債,另一部分則用于進口美國商品。
同時,為維護道威斯計劃的順利實施,美聯儲把美國市場利率壓得非常低,這使高息的德國公司債券吸引力大增,從而確保了美國私人貸款源源不斷地流向德國公司。
表面來看,道威斯計劃使英法經濟得到了恢復,也使美國的制造業獲得了歐洲的訂單,同時又造就了金融的繁榮。但是,這都源自德國負債規模的不斷增加,這勢必為日后的危機埋下了種子。絕 1925年,本該全力恢復經濟的英國,卻十分著急拯救日漸衰落的英鎊地位。其財政大臣丘吉爾四處奔走,試圖重建戰前強勢的金本位英鎊地位,以及1英鎊兌4.86美元的固定匯率。
在他的極力說服下,英美貨幣匯率被固定在1比4.86。但是,把戰前1比4.86的匯率放到戰后,按照當時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對比,意味著英鎊幣值被嚴重高估,因此英國出口變得困難,而英國人更傾向于持有美元,以致歐洲黃金大量流向美國。
如此態勢讓英國央行行長諾曼無法忍受,但他根本無力說服丘吉爾允許英鎊貶值,放棄金本位。
1927年春,諾曼偕同法國、德國的央行行長一起來到美國,試圖說服美聯儲降低利率,阻止黃金進一步流向美國。美聯儲屈服了,力排眾議把聯邦基準利率從4降到3.5。
這次降息行動,后來被許多經濟學家視為“美聯儲歷史上最愚蠢的行動之一”,而一年后當選第31任美國總統的赫伯特·胡佛,更把這次降息定義為“叛國行動”。
在低利率刺激下,美國經濟一片繁榮。
1928年12月4日,美國第30屆總統柯立芝發表了其任上最后一份國情咨文。他對國會議員說:美國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令人鼓舞的繁榮時代。絕 盡管柯立芝的樂觀受到了整整一代經濟學家的批評,但客觀地說,1924年到1929年的5年,美國經濟確實在突飛猛進。
1924年,美國人擁有一臺收音機還是一件新鮮的事兒,但到了1929年,美國已有1000多萬個家庭至少擁有一臺收音機。
這期間,美國發明了消費信貸,隨之汽車年產量從1924年的290萬輛,增長到1929年的530多萬輛;這期間,美國鋼鐵產量年均增長8,而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從608億美元增加到了680億美元,而人均GNP增長了25。
當然,同時可以看到華爾街股價指數,25種工業股票價格指數從1924年5月底的106點,上漲到了1929年10月21日的378點。
1928年下半年,白宮已經注意到股票市場與信貸市場相互推動的瘋狂投機,但因為對英、法、德的承諾,美聯儲不敢輕易放棄低利率政策。
1929年2月7日,正當美國還在考慮是否通過加息抑制市場投機之際,英國先動手了。這日,在美國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央行單方面將銀行貼現利率從4.5提高到了5.5。
此舉驟然改變了資本流向,大量投資人開始用美元兌換黃金,然后匯往倫敦;此舉瞬間導致市場美元流動性收縮,于是,華爾街股市受不了了。絕 1929年2月14日,美聯儲召開緊急會議,商議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是否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借以阻止黃金儲備急劇下降,但會議無果而終。原因是與會者認為,加息會打壓股市,打壓國內制造業。
1929年3月26日下午,當華爾街短期拆借利率攀升到空前的20、美國金融市場發生嚴重資金短缺之時,英國央行行長諾曼再次出現在美國,不過,這次他是來要求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立即加息。
8月9日,當紐約聯儲把再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之時,華爾街股市開始走向崩盤。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崩盤,而英國財長丘吉爾正巧站在紐交所的看臺上,他目睹了當天發生的一切,并猶如黃鼠狼般對它叼在嘴里的山雞嘆息道:“上帝啊,真是可憐的美國人。”
丘吉爾在紐交所的畫面確有其事,至于嘆息是南易看過資料后腦補的,不過也不是他一拍腦門隨意想出來的。
兩年之間,英國迫使美國減息,吹脹美國經濟泡沫,然后再迫使美國加息刺破美國經濟泡沫,這很可能是英國為了維系自身地位而刻意打壓美國的手段。
如果這種猜測是真實的,南易的腦補也算是言之有物。
美國的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確抑制了美國國際地位的上升趨勢,但同時也發生了連鎖反應,潘多拉魔盒被打開。絕 按照道威斯計劃,德國的戰爭賠款變成了185億帝國馬克的短期外債,而美國發生大蕭條,也導致英美銀行大力從德國撤回資金,迫使德國再次走上擺爛的鋼絲繩。
道威斯計劃雖然是顆毒丸,德國的債務是越還越多,可是債務這個東西是很玄幻的,有的人沒有一分錢債務,但卻窮得沒錢吃飯,愁得每天掉頭發;有的人背著數千億債務,但對他的生活沒有一絲影響,該吃吃,該喝喝,那叫一個安逸。
德國原先是后者,國家雖然背著巨債,但人民的生活還能湊合過下去,也沒有餓肚子的擔憂。本來繼續安淡走下去,或許就沒有二戰的發生,不過形勢的崩潰未必是從內部開始,也可能從外部而來。
一戰后,《凡爾賽協議》以極其苛刻的條件肢解了奧匈帝國,切斷奧地利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之間最有價值的經濟循環鏈“資源供給”,以致奧地利工業從此廢墟一片,再也沒能恢復起來。
但是,償還戰爭賠款卻是少不了的義務,此時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摩根財團、英格蘭銀行等巨頭的支持下,變成了奧地利最具實力的金融機構。而英美財團之所以要支持維也納信貸銀行是為了讓它扮演一個很特殊的角色——收購奧地利的中小銀行、奧地利政府為償還債務不得不變賣的優質資產。
維也納信貸銀行在此期間并沒有盈利,只是依靠國內儲蓄和短期外債所提供的現金流動性維系運轉,而收購資產所需資金全部來自英美財團的短期融資。
可以說維也納信貸銀行只是一副空架子,一陣微風吹過就倒。絕 美國大蕭條,英美財團紛紛撤回資金收縮戰線,維也納信貸銀行的流動性立即中斷,但短期還能慘淡維系。
1931年初春,奧地利與德國趁著英美自顧不暇,重新結成貿易和海關聯盟,此舉嚴重刺激了法國的神經。法國認為,德奧商業聯盟勢必導致重新開始政治與軍事聯盟,從而對歐洲大陸的安全構成威脅。
為制止這一聯盟,1931年3月,法國責令大幅削減對維也納信貸銀行的短期融資。
而且,為了擊垮德奧聯盟,法國報刊釋放一則虛假新聞“維也納信貸銀行正在遭到擠兌”,沒想到,法國此舉不僅引火燒身,且引發了一場震撼整個歐美金融市場的信用危機。
隨著維也納信貸銀行的率先倒閉,德國銀行業開始遭受全面擠兌,1931年7月13日,德國第二大私人銀行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宣布破產。很快,人們開始懷疑德國已經無法繼續支付戰爭賠款,從而使擠兌風潮沖向法國、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信用危機發生。
1929年危機發生之后,胡佛實際已經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穩定美國經濟,他甚至要求工業巨頭們不許解雇工人、不許減薪,維護市場活力。
1930年年底,美國經濟出現了轉機,股市也于1931年3月收復了1929年的失地。但就在這時,歐洲信用危機突然爆發,信息靈通的華爾街大佬再次瘋狂拋售股票。絕 1929年以后,為強化投資者信心,摩根財團率華爾街金融機構出資構建的“救市基金”,居然也全部清倉。
歐洲和美國之間相互拖累的惡性循環,導致長達4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其間,有太多慘絕人寰的悲劇。
1931年9月22日,英國違約,放棄英鎊金本位、放棄英鎊和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同時再次加息以支持強勢英鎊,而各國金融機構更加拼命地收回外債,全世界債務鏈徹底斷裂,經濟雪上加霜。
德國經濟徹底垮臺,社會陷入混亂,看到英國失信的德國公眾也徹底憤怒了,與此同時,法國也垮了,從1921年到1931年,德國能夠足額、及時地支付戰爭賠款,一直支撐著法國經濟預期,但如今,這個預期徹底破滅,法國經濟大蕭條順理成章地變成了現實。
美國也很慘,胡佛百般努力下的經濟希望,被英國霸道的金融行徑徹底打入了深淵。
1600萬人失業,數以百萬計的國民只能靠泔水為生;農產品大幅跌價,許多農場主殺光牲口扔進山澗;業主還不起銀行貸款,銀行不能兌付儲戶存款,到1932年11月,美國銀行體系徹底崩潰。
盡管新任總統羅斯福啟動了行政干預手段,但到1933年3月,美國依然有9000多家銀行清盤關張。絕 比歐美各國經濟災難更不幸的是,在德國有一幫猶太人趁機發起了國難財,在他們的操作下,德國的面包從10萬馬克一路漲到50萬馬克,雖說10萬馬克的面包德國人民也是消費不起的,可還是有少數中上產階級能勉強支撐,到了10萬馬克,他們這批人也支撐不住了。
這批人是德國社會的中堅力量,一個個都掌握著“發聲權”,10萬馬克的冤枉加40萬馬克的事實凝聚成一口黑鍋,猶太人不背也得背。
正當德國民眾面臨餓肚子危機之時,一名奧地利落榜美術生站出來帶頭哼唱:“我是老賴,我是老賴,不還錢,不還錢…”
一戰以及戰后的十幾年風云詭譎無不與金融有關,如果說一戰是因金融而起若有點牽強,那二戰完全可以說因金融而起,美國偏安一方,在二戰中雖然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毫無疑問,獲得的更多。
在二戰還在進行之時,就有人(丘、羅)在考慮戰后歐洲要重建,經濟要恢復,世界是否還要回到一戰后那種經濟混戰格局。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歐美無序的利益爭奪,正是戰爭周而復始的直接且重要的誘因,于是歐美列強接受了凱恩斯主義——既然一個國家內部的經濟活動需要政府這只權威之手予以調控,那處理國際經濟事務,是不是也該有一種超主權力量去維護穩定與持續?
想看商戰那就安排吧,別著急,故事一早就有的,只是原先的安排是一筆帶過,既然想看就展開細寫,從低到高,安排幾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假請書友自行分辨。
天才一秒:wap.xxyanqing.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