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桓老將軍太心急了,出發的太快了,別人就算是要送出書信,以現在的交通狀況來說,從建康到荊州,總也需要半個月的時間,這還是快馬加鞭的前提下。
結果呢?
你桓老將軍并沒有收到徐羨之的書信就這樣興沖沖的拉著大隊人馬奔赴建康,等進了城,不了解城里的變故,那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居然還掉頭埋怨起別人來了。
簡直是滑稽可笑。
但是,就算是桓老爺子有埋怨,徐羨之也只有受著的份,怎么,他還能反抗嗎?
桓沖對他可是有知遇之恩的!
那荊州高手如林,人才濟濟的,他徐羨之能夠有今天的排面,都多虧了桓沖的慧眼就是相中了他。
這才讓他的起家之路比別人要超前許多,就這一個好處,也足夠徐羨之記一輩子。
桓沖呢?
也是個樂觀開朗之人,別看一開始走錯了地方,但是他并沒有因為小小的失誤就氣急敗壞,而是笑呵呵的就調轉了方向,奔著正牌瑯琊王府而去。
口中還念念有詞:“稚遠小子發達了!”
“居然建了這么大的宅院。”
別人提醒他讓他低調一點,桓老爺子是一句話也聽不進去。低調做什么?
俺老桓就是這樣的氣質,不服可以來較量一下啊!
再說了,別看桓沖一副無所謂大老粗的模樣,其實,他老人家是大智若愚,有一半都是裝的。
他能不知道一個精明神武的將軍應該是什么樣嗎?
他能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一個常勝將軍嗎?
其實,這些道理他也都懂,也不是不能做到,尤其是年輕的時候,他也曾經是有抱負的人。
但是,后來,看透了大晉朝廷的真面目,桓老爺子就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線。
一條讓自己更加輕松愉悅的路線,他可不像桓伊他們,他們還都是年輕人,心思細,心眼窄。
很多事情還看不開,還會郁悶。
你看看桓老爺子,早就已經想開了,這種是非看淡的性格就是他的偽裝。
要不然,你讓朝廷如何看他?
他早就看出,譙郡桓氏不能再重復桓溫走過的老路,不能再和中樞朝廷對抗,這樣是沒有好處的。
況且,也不能真的打得過。
所以,只有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可是,桓氏一族的老底又比較臭,無法獲得朝廷的信賴。
那么想要求的生存,只能盡量裝傻。
難道,你以為,朝廷喜歡看到荊州的將領精明強干嗎?
他們不需要!
老實說,像是桓沖這樣迷迷糊糊的將軍,或許在荊州還能存活的時間更長些,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一旦他變得驍勇善戰,那朝廷就不會留著他了!
這是朝廷對荊州一系與生俱來的忌憚心理,尤其是出自譙郡桓氏的這一支,就更是沒有振作的必要。
因為,朝廷一向厭惡桓氏一族,他們家族當中如果出現什么能人的話,必定會遭到朝廷的懷疑。
別說是統兵了,好多事情還沒來得及展開,估計就會被朝廷想個辦法修理了。
對于朝廷來講,實際上劉牢之那樣的白衣起家的將軍才是最好的選擇,王謐這樣的世家子弟自然也不在選擇之列。
劉牢之他們在朝廷上沒有根基,也沒有家族的支撐,對于他們來說,效忠朝廷,效忠司馬家是當然的選擇。
朝廷對于這些白衣將軍自然是想怎么指揮就怎么指揮,相當的容易,也沒有任何的心理壓力。
對譙郡桓氏可就不能同等待遇了。
眾所周知,桓氏的勢力就是屬于自己的,想要調動荊州兵,朝廷說話都不一定好使。
要桓氏同意才可以,這也就是為什么桓沖可以在朝廷上有一點面子,朝廷對待他的印象也不錯的重要原因。
那都是因為桓老將軍積極和朝廷合作,沒有任何不軌的行為,這對于大晉朝廷來說,已經是非常可貴的了!
要知道,大晉朝廷一向是很孱弱的,自從被幾個亂臣賊子攪合了幾番之后,那就更是虛弱無比。
為什么譙郡桓氏這樣經常搞事情的家族,他們還能容忍?
那都是因為朝廷沒有能力剿滅他們!
如果他們有能力,你以為,他們還會做這樣的選擇嗎?養虎為患?給自己的境內安一顆大雷?
還不是因為自己菜?
要是鏟除了荊州勢力,那就等于是削去了自己的一支臂膀,等于是自斷武功,而舍棄了荊州勢力,朝廷也無力再培養出一支新的力量取而代之。
所以,就只能由著他們了。
畢竟,只要是桓氏一族不再搞事,他們在地方上還是很穩固的一股力量,可以利用。
遇上桓沖這樣可以合作的將領,那就更是幸運了,自然可以相安無事。
對于桓氏一族的勢力,朝廷是既仰仗,又忌憚,整個一個精分。
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桓氏一族出身的男子,想要在朝廷上有個好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
司馬家的人對桓氏是很嫌棄的,桓伊走的這條路,已經是上限了。
至于桓沖,他是桓溫最小的一個弟弟,荊州兵只能交給他掌握,這也能充分說明,荊州兵的屬性。
就是隸屬于桓氏一族的私人軍隊嘛。
要不然,朝廷為什么不能派自己喜歡的欣賞的得力干將去充當荊州的大將軍呢?
是他們不想嗎?
還是沒有人才?
當然都不是了,自然是因為荊州是針插不進去,水破不進去的一個地方。
更何況,朝廷是根本就不敢派遣自己的人手去摻和荊州的事務的。
你借他們一個膽子,他們也不敢。
桓氏家族根本就不會讓朝廷這樣做,連個機會都不會給,在荊州這塊地盤上,早就形成了桓氏一族的小王朝。
他們就是土皇帝。
還連帶著許多和朝廷鬧了不和的荊州土著豪族,他們聯合到一起,關系十分緊密。
以朝廷那孱弱的力量,根本無法和桓氏一族抗爭,說不定會把自己也搞翻車。
那怎么辦?
只能忍了。
當然,為了達到相安無事的良好局面,桓氏這邊也要有所付出,有點表示。
于是,多年以來,桓沖就保持裝傻充愣的策略,對于朝廷上的各種指派,也都是認同的。
基本上也都能配合,這是非常難得的。也正是如此,桓沖在建康城里的名聲還很不錯,你看,行走在這烏衣巷上,也沒有人向他扔石塊不是?
“桓老將軍,一路辛苦了!”
“快請進!快請進!”
無法到城外迎接,當然要站在府外等著了,遠遠看到荊州兵的旌旗,王謐便迎了上去。
一把就拉住了桓老爺子,桓老爺子頓時樂的眉開眼笑:“老朽拜見大王!”
“大將軍這是折煞兄弟我了,不管我做了什么,你我都是兄弟,還望老將軍多多照拂呢!”
說起客套話,誰也不是王謐的對手。那效率是杠杠的,而桓沖呢,本來就是個樂天人,一唱一和的,很是默契。
桓沖這邊所帶隨從很少,大約只有幾十人,據他自己說,從京口分兵過來的時候,還是有千人左右的,不過都留在城外待命了。
畢竟,荊州兵也是惹人眼目啊!
事情當然是很矛盾的,都要從雙方面去看。
一則是,荊州兵在建康這邊的名聲不是很好,這也是拜他們多次搞事所賜。
作為荊州兵的主將,你讓桓老爺子就這樣單槍匹馬的進城,他也確實心里忐忑的很。
不行!
必須帶著人,要不然真的出危險了可怎么辦?
這種事情不能冒險。所以,雖然知道帶著這么多人從京口趕過來不太合適,但是,桓老爺子還是帶來了。
這不是怕危險嗎?
二則,就算是帶了人來,卻也不敢讓他們真的進城,好家伙!這要是真的這樣干了,那還得了?
被朝廷發現,第一時間就要被剿滅,說不定還要把老爺子本人給抓起來。
誰讓他們是荊州兵呢?
要是換做別家還好說,這個吧,荊州兵那可是朝廷的大忌,現在雖然有了王謐從中作保,但是,還是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不佳。
這要是讓他們逮住桓沖竟然敢帶著大隊人馬入城,必定不會善罷甘休,那可就鬧出亂子來了。
為了城里的安定考慮,桓沖還是把大軍安置在城外了,自己呢,只帶了最親近的一些人進城。
這其中,當然就有他的得力愛將,即將推薦給瑯琊王的那位年輕人。
那可是吾家千里駒!
絕對的人物,不同凡響!
在桓沖的身后,跟著一個年輕人,說是年輕人都有些辱沒了他,這是一位正宗的少年,看年歲,比徐羨之他們還要小些。
大約也就是十四五歲的樣子。
他一進門就引起了王謐的注意,實在是他太過耀眼了,就算是王謐刻意忽略都做不到。
此人,用那種卦象上的說法,大約就是天生的虎目龍角,一雙招子,精光有神,額頭上卻冒出兩個凸起,絕對是天生的,好似對稱的龍角。
自帶這樣面向的人意味著什么,這就不用他再仔細解釋了吧!
端的是個人中龍鳳的架勢,只是礙于此人年紀還很輕,所以,即便是有這樣天生的王霸之氣,卻也還是稍顯輕浮,不夠穩重。
恐怕是駕馭不了這樣天生的氣場。
這該不會是…
王謐心里涌起一串疑問,算算年月,再看看桓沖的這個套路,似乎這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不會吧!
難道,真的是盼什么就來什么?
幸運女神對他王稚遠的照拂,已經恐怖至此了?
老朋友見面,又是桓沖這樣的樂天派,話癆的人,自然是有一大長串的開場白。
很快,賓主之間的氣氛就變得十分的熱絡。
王謐這邊,自然是把談話的重點放在了徐羨之的身上,他是桓沖派來的人,夸他不就等于是夸贊桓沖本人嗎?
這是一種更為高端的吹捧。
足以證明桓沖有眼光,夠義氣,同時為他建康朝廷輸送了這樣的人才,果然是好兄弟云云。
桓沖只是大智若愚,并不等于他傻兮兮的,什么都聽不出來,王謐的心意,他自然是了解的。
兩位老朋友自從襄陽一別,已經很久沒有再見了,自然是貼心的話說不完。
再次見到桓沖,王謐也是心情舒暢。
北伐之事千頭萬緒,全都需要他一個人操持,不得不說,這真的是個苦差事,非常復雜,以至于年紀輕輕的他,白發都憑空冒出了許多。
桓沖這個人天生就有一種令人心情愉悅的天賦,只要是和他在一起,就可以迅速被帶進那種狀態。
一種脫離了現實,沉浸在快樂之中的氛圍。
“稚遠,我指派來的那些工匠還算得力嗎?手藝怎么樣?”
果然還是要涉及重點的,王謐欣然點頭:“桓老將軍看中的人,自然是沒的說。”
“老將軍放心,等到北伐結束,這些工匠就可以返回荊州,到時候,憑著他們的手藝,荊州兵的兵器裝備也一定會迅速提升,保證和北府兵沒有二致。”
“那就太好了!”
“我荊州也等著這些能工巧匠趕緊回去呢!”
說到底,桓沖那么大方的把荊州的工匠們都輸送到建康來,自然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烏鴉反哺不過如此。
這些工匠他們的籍貫還是荊州的,等到時機成熟,技藝精湛了,自然還是要返回荊州的。
對吧!
建康城,京口城,北府,將作坊,這就相當于是荊州工匠們的學習鍛煉的場地。
等到我們的工匠把技術都學到手了,自然是要返回荊州,強大我們自己的隊伍。
對于桓沖的這種想法,你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是全錯。
桓沖的心里,現在應該也是矛盾的很,至于王稚遠呢,能理解他的做法,但是對于解決他心中的矛盾也是沒有什么好辦法。
荊州兵到底是屬于誰的軍隊,這正是現在的矛盾所在,從譙郡桓氏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屬于荊州當地的,是屬于他譙郡桓氏領導的,半私人的軍事力量。
他們雖然可以參加朝廷的統一行動,但是呢,行動還是要聽從桓氏一族的指揮。
沒有桓氏同意,他們不可能單獨接受朝廷的調遣。
這也是這么多年來,朝廷和桓氏一族形成的一種默契。
如果現在的情況還是如此,那么荊州工匠的去留就會是一個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