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位于豫園的老店其實不只是賣小籠包這樣的包子點心,它可以實實在在地點菜吃飯。
京蔥大腸煲、城隍炒素、紅燒東海鯧魚、宮爆鱔背、蝦燴蟹、塔菜炒冬筍、咸蛋黃鴨卷、本幫熏魚…
戴羽妮點的這幾道老魔都的傳統菜肴還是挺有特色的,讓楊謙見識一下魔都的本幫菜。
當然,楊謙多少有點吃不慣,畢竟,魔都本幫菜都有“濃油赤醬”的特點,大多數都是偏甜的。
“少量吃還是很好吃的,就是得搭配一下素的菜,這樣吃起來才不會覺得甜到發鼾。”
楊謙為了吃這些菜,還扒了好多飯,這才將那股甜膩勁兒給壓了下去。
“是有點甜,不過我覺得它的問題應該是帶了太多汁!像這個鯧魚,我之前在你那里也吃過,我更喜歡吃你做的那種,煎得焦焦的,感覺特別香!”
戴羽妮和楊謙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
哼!這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談個戀愛,連家鄉菜的特色都嫌棄起來了?
戴振宏鼻子皺了皺。
雖然戴羽妮沒有這意思,她只是就菜論菜。
但戴振宏是不愿意承認楊謙廚藝不錯的啊,在他看來,楊謙中午做的兩道菜很一般!
羊肉沒有給他驚艷的感覺,就是很普通的燜羊肉,那些私房大廚手藝哪個不比楊謙強?
至于沙蟲,雖然戴振宏不否認,確實很好吃,可他覺得這是食材的原因。
不過,楊謙只是吃不來那么甜的食物,其他的魔都本幫菜,他還是很喜歡的。尤其是戴羽妮之前專門提到的小籠包,儼然成了楊謙的最愛。
“這個小籠湯包就很好吃,湯很多,沾點這個醋,味道就特別鮮美!”
楊謙贊不絕口。
“好吃吧?我猜你應該會喜歡,因為你們那么喜歡喝早茶,吃的都是這些包子啊、饅頭啊、餃子啊!”
戴羽妮看見他吃得小心翼翼,連小籠包里的湯都不舍得浪費,滴下來的都盛在了勺子里,最后混著醋一飲而盡,她也是開心地笑起來,眼眉彎彎的。
“以前在學校的食堂吃過小籠湯包,雖然沒有現在這個那么好吃,但味道也很好。后來畢業之后,我就沒有再找得到第二家賣這種正宗的小籠湯包的店,在荷城幾乎找不到,羊城可能有,但我也是沒有空去找…”
楊謙跟戴羽妮回憶起了自己和小籠包的故事。
“那以后你多來魔都,我帶你去吃。魔都正宗的小籠包可太多了,這家店其實還不算最正宗的。”
戴羽妮高興地說道。
還讓他來魔都?
戴振宏聽著就有些不痛快,忍不住招手叫來服務員。
“再上兩籠小籠包!”
老戴同志可不是因為覺得楊謙喜歡吃小籠包、怕他看著自己不敢多吃,才這么點菜的。
吃吧,吃吧!一次吃個夠,吃到怕,以后就別來魔都了!
不過,再加兩籠可能也不太夠,因為小籠包的份量實在是太少了,三籠加起來才多少呢?
坐在這家老店的二樓吃飯,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坐在窗邊,一邊喝著茶,一邊看樓下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的游客,一邊眺望著湖心那邊煙霧繚繞、燈影迷幻的水上劇場,上面有古裝演員在表演著昆曲。
這比到下面去人擠人舒服得多!
戴羽妮和楊謙這樣的小年輕可能還喜歡湊熱鬧,戴振宏倒是喜歡坐這樣的“VIP包廂”,笑看風起云涌。
現在,戴振宏就趁著吃完飯,慢慢喝茶休息的閑暇時光,看著這個年輕人很多的豫園燈會,思考著之前他還沒有得出結論的問題。
楊謙和戴羽妮也在聊著水上劇場的昆曲表演。
“這種和景區相結合的戲曲表演,算不算是對戲曲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戴羽妮笑著問楊謙。
他們當然談的不是昆曲好不好聽、演員專不專業的問題,因為包括楊謙在內,他們都不太懂得欣賞戲劇的。
京劇還好一點,以前學校有京劇相關的公開課。
但昆曲是真的不懂了,而且也有點聽不太明白這個“中州韻”唱的是什么。
一字一字地聽或許還行,但一字一頓地聽不連貫,就很容易蒙圈。
不過,雖然聽不懂,但楊謙和戴羽妮還是對這一種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戲曲抱著深深的敬意,特別是楊謙,他從別人的討論中,聽說了正在表演的戲曲的名字叫《牡丹亭》時候,頓時肅然起敬。
昆曲名作《牡丹亭》啊!
原作是明朝著名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后來被改編成了昆曲,還被改編成了許多戲曲品種。
當然,楊謙有印象的是湯顯祖,這位先輩因為疏文抨擊皇帝,被放逐到了遠在粵省的荷城,他在荷城期間,創辦了貴生書院,教化民眾知書識禮,也是為當地的文化啟蒙做了很大的貢獻。
“昆曲這樣算是有傳承,但不算是有發揚。因為他們雖然不再局限于戲園子里,也漸漸地開始走出來,服務大眾,但戲曲的情況并沒有太多的改善!你看,這園子里觀眾們走走停停,大多數人停下腳步只是想要拍一拍照,發發朋友圈,有幾個人是想要靜下心來去欣賞昆曲,欣賞我們中華的文化瑰寶呢?”
楊謙有些感慨。
“也是,不過戲曲我也欣賞不來,主要是聽不懂。”
戴羽妮覺得不能怪這些游客。
“是的,戲曲的問題其實還是太過陽春白雪了,我們現在聽的戲曲還是幾十年前的那些曲目,創新和變化暫時還不太能看得到,而它比較高的演唱、欣賞門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流傳程度。”
楊謙遺憾的同時,也想起了其他文化分類遇到的問題。
其實不管是京劇為代表的戲曲,還是古典鋼琴曲為代表的古典音樂,還有楊謙所喜歡的經典的流行音樂,其實它們都或多或少遭遇了是保持高高在上的姿態、還是迎合大眾做出改變的窘境。
“我之前不是跟你說,經典之所以一直能流傳下去,是因為它們很優美,也很好聽,而且無論是詞曲都非常值得欣賞和研究嗎?”
楊謙跟戴羽妮說道。
“對,所以你希望繼續做高質量的流行音樂,讓大家重新認識流行音樂的美好,而不是沉溺在短視頻音樂的魔性神曲中。”
戴羽妮點了點頭。
“這樣的說法,有它的正確性,也有它的局限性,正確是好的東西確實是值得傳承,也值得研究,像這些昆曲,還有京劇一樣,但現在看到戲曲所處的困境,我就明白了,單純的強調流行音樂的好,它的音樂性、文學性、對人的積極影響還是不夠的。”
“不管是音樂,還是戲曲,其實都是需要不停地往前走,發展、創新才是硬道理。你不能只看著過去的好,不能總是想著讓年輕人去接受過去的好作品,而忽視了年輕人更加個性化的、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像我老師寫的《夢里的歌謠》,柴江老師唱的,這首歌不好嗎?好!經典嗎?經典!到現在很多大的舞臺還會唱這首歌,但在年輕人的群體里,喜歡它的不算太多,大家會喜歡有些戲腔的歌曲,會喜歡有些玩花的唱法,喜歡一些新鮮的感覺。”
“我們是不能忽略這些需求的,包括之前我說摩星音樂他們比較擅長的搖滾、說唱、民謠等等,很多音樂的種類,其實都是在延續音樂的生命活力,正在綻放著音樂不同以往的光彩!”
楊謙說的話,讓本來還有些不屑于他的高談闊論的戴振宏驚訝了起來。
這些想法,跟自己要適應互聯網思維、迎合年輕人喜好的想法,不正是不謀而合了嗎?
“你的意思是,以后我們還是可以跟摩星音樂合作,寫一些搖滾、說唱的歌?”
戴羽妮若有所思。
“我以前也沒有反對跟摩星音樂合作。”
楊謙笑了笑,解釋起來。
“我只是說我不能去摩星音樂,因為跟他們很多歌手的理念不太符合。”
“所有的音樂類型,我們以后有機會都可以嘗試、可以接觸、可以學習一下,我一直都不拒絕這些音樂種類。”
“現在說的,其實是怎么樣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做出改變!像現在很多戲腔音樂,我覺得就是不錯的嘗試,將戲曲和流行音樂相結合,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也給年輕人宣傳了戲曲。”
“當然,它們寫得不夠好,或者抄襲的情況層出不窮,還有一些唱戲腔的網紅唱功不行,全靠顏值來湊。這些也確實是存在的問題。”
戴羽妮聽到這,也忍不住點了點頭:
“對啊,你不是不喜歡網紅歌手嗎?”
楊謙以前的態度其實是涇渭分明的。
“不,我不是不喜歡網紅歌手,我只是覺得他們商業化過度,在紅了之后并沒有學習提高自己,而是想方設法的去找熱點,繼續翻紅繼續掙錢而已。”
“他們要是愿意仔細打磨自己的唱功,努力地當一個又有實力、又有人品的好的網紅歌手,那我覺得他們也是給音樂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畢竟他們也是傳播了音樂,推廣了音樂,讓更多普通人對音樂產生了興趣。”
戴羽妮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你的意思是,像戲曲這樣,還是需要放下身段,深入到聽眾身邊去,了解他們的需求,再進行創新和改變是嗎?”
戴羽妮似乎明白了楊謙想要做的事是什么了。
“對,戲曲需要創新、改變,流行音樂也需要有!音樂多元化發展,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音樂在群眾中發展,對于音樂來說都是一個只好不壞的事!”
“我跟老師聊過的,音樂想要很好地發展,關鍵是給予引導,不讓盜版、侵權橫行,再一次打擊了音樂創作者的創作熱情。”
“也關鍵是引導音樂人、歌手走向專業化,把唱功技巧、樂理知識普及下去,大家都能好好地唱歌,好好地創作,就算是搖滾這樣的類別,也能出現一些弘揚正能量的歌曲,出現一批唱得好的實力唱將!”
“這樣,音樂的發展才算是走上了正軌,才能越來越好!”
楊謙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到這么多,他只想朝著自己這個看起來有點太過天真的目標,一點點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