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8年,咸康四年。
這一年,苻堅出生。
這一年,拓跋部首領什翼犍建立代國政權,即代王位,建都于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設官分職,制定刑法,國家機構逐步完備,代國逐漸強大起來。
這一年,后趙在對前燕的戰爭之中,屢屢受挫。曾經被司馬珂打得灰頭土臉的少年冉閔終于大放異彩,在對前燕的昌黎大戰,后趙諸軍盡潰,唯游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
這一年,前燕慕容皝盡得段遼之眾,滅段遼,也日益強大。
這一年,蜀中之地正式回歸大晉版圖,司馬珂派周撫鎮蜀地。
早在司馬珂回師京口的數月之前,建康城便已得知司馬珂攻占成都之事,再一次朝野震動。
對于孫綽等名士來說,又是一通大書特書,為司馬珂歌功頌德的機會。
而對于建康城中的百姓和士民來說,他們聽了太多的關于這個少年宗室的傳說,很多事跡已經由傳說變成了傳奇,又增加了茶余飯后的談資。而且對于江南的百姓來說,有這么一個百戰百勝的神將在,就不用擔心胡虜南下劫掠的事情,心中也頗為安心。
經過壬辰詔書推廣之后,百姓手中雖然良田不多,但是都有了自己的山地,可以栽種土豆和紅薯,至少可以填飽肚子,很多人已經覺得很滿足了,唯一擔心的便是胡虜南下,破壞這難得的安定和滿足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珂的聲望,在黔首和士民之間,已是如日中天。
只是,在這個時期,東晉占主導的勢力還是士族。
對于司馬珂攻取川蜀之事,南北士族并非全部為其唱贊歌。
以陸玩為首江東士族,以及與司馬珂交好的士族諸如褚氏、謝氏、紀氏、荀氏等士族自然是歡欣鼓舞。
但是還是有大部分北方士族,認為司馬珂的聲望過高,功勞太大,便將難以控制,遲早會打破朝廷之中難得的和諧局勢。
更有甚者,提出司馬珂功高震主,必然成為大患,應削其兵權。
只是,郗鑒、何充和陸玩等三公,乃至小皇帝司馬衍,都是偏向司馬珂的,這些北方士族縱然心中有各種意見,終究搬不到臺面上去。
司馬珂回師京口的路上時,司馬衍和郗鑒,在為大晉收復益州而欣喜的同時,也在為他的封賞而頭疼。
收復蜀中之地,如同開疆拓土,不可不封。幸得三公早就留了一手,司馬珂的王爵便從縣王晉升到郡王,恢復了其祖父司馬羕時期的西陽郡王的封爵。
而對于司馬珂的官職,司馬衍的意思原本是想拜其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軍事,但是又遭到了三公的反對。三公的意見是加爵不加官。
原因只有一個,司馬珂升遷得太快了,若不悠著點封賞,便會出現無爵可晉,無官可加的局面。
司馬衍終究感覺只升爵位差了點什么,又追賜司馬珂班劍四十人的待遇。
所謂班劍,就是手持裝飾華美的武士,跟隨在身后,而在晉時還持的是木劍,主要是用來顯擺排場,以示榮耀。班劍武士,主要賞賜有功之臣。
在回師途中,接到朝廷詔令的司馬珂,回書拒絕了班劍四十人的待遇,那玩意雖然能裝逼,但是對于他來說,就是個累贅,毫無意義。而且過于張揚,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在朝廷對他封賞之后,他也照例對此戰的功臣之將,予以請功封賞。
桓溫由都亭侯晉封為都鄉侯,食邑八百戶。
晉封虞嘯父為舒縣子。
晉封顧會為廣陽子。
晉封殷浩為烏程伯。
晉封李顏為丘縣伯。
其余有功將士,皆予以封賞。
司馬珂率舟師順江而下,進入荊州之后,看到的則是一片繁華的景象。
江南之地,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除了栽種在良田里的水稻,更多的是綠色則是土豆苗和紅薯苗。
經過一年三季的栽種和推廣,老百姓更喜歡種植土豆和紅薯,原本作為主糧的水稻反而淪落為次要農作物。
沒辦法,土豆和紅薯的產量實在太高了。
這兩種農作物對于這個時代的百姓來說,簡直就是天賜的救命之物。而且由于土豆比起紅薯更適合作為主糧,所以種植土豆的更多一些。
土豆生長期短,一年能種三季,對土地的要求也不高,平地能種,山上也能種,更重要的是產量高,一畝地,就算打理得不好能產五六千斤土豆,而水稻則只不過百余斤。
若是遇到大旱,水稻的產量則更少甚至顆粒無收,而土豆抗旱性遠遠強于小麥。算起來即便是風調雨順之年,種水稻一畝地一年的收成才一百三四十斤,而種土豆一年能產兩萬斤,簡直就是天差地遠。
按照司馬珂的說法,現在的百姓生活富裕了,很多百姓都一天吃三頓了,早上吃烤紅薯,中午吃土豆,晚上吃馬鈴薯,很多人晚上還要來一頓洋芋做宵夜。
不過這只是司馬珂的說法,土豆在這個時代統一被稱為仙豆,而紅薯被稱為仙薯。
只有那些稍稍有點家底的百姓,才會用稻米用來搭配和調整食物結構,而對于大部分普通百姓來說都是吃幾天土豆和紅薯,才偶爾吃一頓米飯來改變食物的單一性。
總體來說,除了那些天生懶惰的二流子,江南之地絕大部分的百姓,肚子的問題還是解決了。
僅此一項,司馬珂的聲望便在民間,便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回到京口之后,凱旋的北府神策軍,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謝尚、夏侯長等人親率數萬將士在京口渡口迎接西征歸來的舟師。
一時之間,整個京口都沸騰了起來,既為了迎接自家的兒郎大勝歸來,更為了迎接那被京口之民奉若神明的西陽郡王、大將軍司馬珂。
京口之地,乃北面流人聚居最多之地,這些被迫背井離鄉的流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回歸故地,北伐的呼聲極高。
然而,東晉朝廷偏安江南,那些北方士族也在江南扎根,安享富貴,很少有人真心實意的想北伐。即使有,也是孤掌難鳴。
自祖逖北伐失敗之后,北伐便只是個政治正確的口號而已,再也沒有人真正能橫空出世,強勢北上。直到司馬珂出現,京口之民才真正看到了希望。
眾人皆知,西征既是為北伐解除后顧之憂,也是為北伐練兵。北伐之后,便是西征。
如今,他們心目中的戰神司馬珂果然僅僅花數月的時間,便打下了成漢,不但解決了日后北伐的后顧之憂,而且再一次證明其攻無不勝、戰無不克的神將之姿,叫京口百姓如何不歡欣鼓舞。
數以萬計的軍民,齊齊擠在京口渡口,一個個翹首朝西北方向望去,滿臉焦急的神色。
終于水天之際,涌起一片黑影,如同烏云一般,漫江而來。
“來了!”
渡口附近的人群,頓時發出一陣歡呼聲。
隨后,黑壓壓的一片船只,伴隨著如同滾雷一般的劃水聲,順江而來很快便遮蔽了整個江面,往京口渡口而來。
嗚嗚嗚 渡口上的晉軍,在謝尚和夏侯長的號令下,率先吹響了號角聲,那蒼涼而悠遠的號角聲連綿而起,直沖天際。
遠處的船隊,也見到了這邊歡迎的人群,聽到了迎接的號角聲,也跟著吹響了號角。
一時間,京口渡口西北方向綿延十數里的大江之上,號角聲連綿不絕,響徹了整個天空,連江水都被震動了起來。
當司馬珂的旗艦出現在眾人視線中,眾人看到那桿隨風獵獵招展的纛旗時,更是激動欲狂,高聲歡呼著。
“大晉威武!大將軍威武!”
“大晉威武!大將軍威武!”
“大晉威武!大將軍威武!”
那數以萬計的軍民們的歡呼聲和喊聲,使得整個大江都沸騰了起來。
司馬珂長身玉立、手按長劍,屹立在旗艦的二層甲板之上,望著那激動欲狂的百姓,心頭也頓時激動了起來。
他原本前世一草根,今穿越此地不過三載,已是萬民所向!
大丈夫至此,夫復何求?
唯有仗劍前行,不負此生,不負此處哀哀黎民,不負千萬大漢男兒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