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爆炸聲中,鬼子炮兵就被炸得七零八落。
一發發密集的炮彈在其炮兵陣地炸開,將火炮、炮兵等全都炸上天,甚至還有幾發炮彈命中鬼子的彈藥引起殉爆,只炸得炮兵陣地騰起了一小朵蘑菇云,整個運城都在其沖擊波下瑟瑟發抖。
這并不是說晉綏軍炮兵打得準,而是鬼子因為要用炮火封鎖城門而不得不長時間暴露自己的位置…這可以說是炮戰的大忌。
炮兵最講究的就是“快準狠”。
簡單的說,就是在發現敵人炮兵陣地后,炮兵觀察員在一、兩分鐘內就準確的計算出其坐標諸元然后引導炮兵根據實施炮火覆蓋。
否則,敵人炮兵很有可能轉移于是也就失去殲滅敵人的機會。
因此,鬼子炮兵打了幾發炮彈后本應轉移陣地,這是炮兵最常干的事…打一炮換一個地方。
但鬼子此時的狀況卻不容許他們轉移…一轉移就意味著無法對城門實施炮火封鎖,八路軍坦克部隊就會沖進城內。
于是鬼子炮兵只能在原地死撐。
這就給了晉綏軍炮兵觀察員充足的時間,他們從多個角度計算了十幾遍,有兩個炮兵陣地甚至還試射了三發炮彈用于修正彈道…這在炮戰中是十分罕見的,敵人炮兵基本不會給對手試射的時間和機會。
但偏偏這時就有。
有充足的時間計算又有試射,那要是還打不中就是一堆廢物了。
于是鬼子三個炮兵陣地在那一刻全都損失慘重,火炮被炸得東倒西歪,炮兵被炸得四散逃跑,炮彈則掉得滿地都是,到處是一片鮮血和狼籍。
鬼子炮兵大隊長也負傷了,他滿臉鮮血的躲在掩體里用嘶啞的聲音朝池上賢吉大聲報告:“大佐閣下,我們遭到敵人炮擊,我們遭到敵人炮擊!請求轉移!”
這個請求應該說是合情合理,再不轉移只怕就要全軍覆沒了。
但池上賢吉那邊卻又無法讓炮兵轉移。
因為他在望遠鏡里看到八路軍的戰車已在煙霧中“隆隆”的開了上來,而城內列車上的槍聲依舊響個不停…如果這時讓炮兵轉移,就意味著城門將失守。
因此,池上賢吉一咬牙,沖著電話下令道:“打起精神來,你這個混蛋!繼續炮擊,沒有我的命令不準轉移,必須堅持到最后一刻!”
“是!”炮兵大隊長機械式的回應了聲,兩眼絕望的看了看周圍,深吸一口氣才跳出掩體對部下大喊:“都起來,繼續炮擊!最后的時刻到啦,把所有的炮彈都打出去…”
話音未落只聽“嗚”的一聲,一發炮彈過來當場就將炮兵大隊長炸上了天空然后重重的摔到一門75MM野炮的炮座上。
渾身是血的炮兵大隊長掙扎著想站起來,但卻發現自己已經感覺不到自己的手腳,只看到幾張部下驚慌的臉,他們在面前張著嘴巴似乎在叫喚著什么,但卻聽不到任何聲音。
接著又一發炮彈過來,野炮炮身一翻,就將炮兵大隊長壓在下方。
之后,鬼子炮兵的確是打了幾發炮彈,但也僅僅只是幾發而已,然后就沒了聲音。
這幾發炮彈當然沒有命中正朝“小北門”前進的坦克。
于是T26就帶領著一隊隊戰士駛進了城門。
進入城門后的T26就開足了馬力用最快的速度前進。
這是因為小北門比較狹窄,只要有一輛坦克被擊毀就很可能將通道堵塞,這時候就應該快速通過,就算被擊毀也應該在城門外又便給其它坦克留出更多的空間。
此時位于列車上偵察連已是險象環生。
這并不是偵察連火力不足,也不是偵察連子彈不夠,更不是戰士們不夠英勇。
而是鬼子不斷的往前沖尸體也跟一層層的往前堆,甚至都在四十幾米前堆成了一座小山。
這小山就給了后來的鬼子很好的掩護…鬼子就躲藏在其后打擲彈筒。
鬼子這擲彈筒打得也是挺神的,列車車廂寬度不過兩米多,鬼子愣是能把那手榴彈一枚枚的打進車廂。
在一聲聲爆炸中,偵察連也遭受了不少損失。
甚至還有一枚手榴彈打到和尚身邊。
幸好和尚眼明手快,一把拖過沙袋就把手榴彈給壓上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敵我雙方的火力此消彼長之下,馬上就有幾個鬼子抱著炸藥包嚎叫著沖了上來…對付列車這樣的工事,尤其上面還有幾輛戰車,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炸藥包將其炸毀,其它的什么方法都不好用。
所以,這還真到了關鍵時刻,只要晉綏軍炮兵那晚些時間開炮,或者鬼子炮火還能堅持一會兒,偵察兵在城門處的戰斗很可能就要進入肉搏或是拉手榴彈互炸的慘烈戰斗中了。
就在這時…
T26從城門處“咯啦咯啦”的開了出來,然后“轟”的一聲,就將那幾個鬼子炸上了天。
接著不需要命令,調整一下方向就朝鬼子反推過去。
和尚興奮的高喊一聲:“同志們,咱們的部隊上來了,跟著坦克沖啊!”
“沖啊!”戰士們高喊一聲從列車里跳了出來朝鬼子發起了反攻。
這時的確到了反攻的時候,因為后續還不斷有坦克和部隊從小北門進入,偵察連應該為他們打開更開闊的空間以免再被敵人壓回去。
鬼子當場就被這坦克加沖鋒機關槍的反攻給打懵了,稍加抵抗后轉頭就四散逃往城內,任憑池上賢吉在城頭上大聲怒吼也無濟于事。
其實這也不能算是鬼子貪生怕死,而是看著坦克一輛接著一輛的從城門處涌出來,他們就知道再想堵住城門是癡心妄想了,所以就打算撤入居民區與八路軍打巷戰。
池上賢吉則是有些一廂情愿的以為還能把敵人擋在城外,又或者說是不甘心,同時還帶有不知道怎么跟上級交待的心理。
但看到士兵成群的退入居民區,他也只能無奈的下令:“撤退!”
然后帶著城頭的部下沿著城墻撤到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