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九百三十二章密奏制度

  就在老大人們都在愣神的時候,一旁的王翺卻率先明白了過來,開口道。

  “陛下,臣以為,可以將御史奏事,分為明奏和密奏兩種。”

  “明奏便如臣所說,不得擅自議論未下朝議之政,諫諍君上,需有上官同奏,如此,可限制科道官員隨意濫用諫諍之權,擾動朝議。”

  “除此之外,可另許科道密奏之權,密奏專加鈐記,不送通政司,直送內閣,經票擬后直送宮中,不向外界泄露內容。”

  “和明奏不同,密奏內容,御史可議論朝政,直諫君上,稟報地方狀況,彈劾朝臣,若查有實據,則以密奏下朝議,盡行處置,若有錯漏,因其密奏,亦不會擾動朝議。”

  “如此一來,諸御史顧慮盡去,自能澄明風氣。”

  六科十三道,人數眾多,主要就多在十三道御史,滿額定制的御史,甚至能超過百位。

  這些人集中在京師的,其實并不算多,大多數都在地方巡視。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雖然說是到地方去巡查,但是,若是在地方查出問題來,一則會招惹地方官,容易受到報復打壓,二則名聲收獲也不夠大。

  巡查地方,查出問題來,也是本職,最多考評的時候上個臺階,但是,想要積攢士林當中的聲名,卻需要很長的時間,相對而言,有風聞奏事的傳統在,諫諍君上,明顯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身為科道官員,說白了,靠的就是彈劾別人。

  但是,這種事情需要碰運氣,有些時候,巡查的地方就是管理很好,沒什么大事,上奏也沒的說,再說了,官場上盤根錯節,地方有實權的官員們,跟京中的大佬們,多多少少有些關系。

  遇到大事彈劾的話,很容易遇到官官相護的情況,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一來,就算是為了完成業績,科道官員們,也喜歡在朝廷大事,天家小事上發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不了解不管,對朝廷有用沒有用另說,總之,先把奏本遞上去再說,這種奏本,安全性高(指不會得罪別的大臣),又能積攢名望(指關心社稷,心系朝廷),而且,還能落得個直諫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如果要是換成了密奏,就不一樣了。

  首先,既然是密奏,那么說明,除非內閣和皇帝主動公布出來,其他人不會知道內容是什么。

  既然如此,那么那些想要借口諫諍君上,邀名買直之輩,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奏的意義。

  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層保密措施,上奏之前,御史們不用擔心,自己的奏本被攔截,或者被地方官提前知曉,然后暗中使絆子,自然能放開上奏。

  從這個角度而言,王翺的這個主意,的確算是兩全其美。

  但是…

  “密奏之制,的確是個好辦法,但是,既是密奏,為何要先送內閣,直送宮中,豈不更好?”

  王翺的話音落下,一旁的王文皺著眉頭,便提出了質疑。

  所以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剛剛兩位王老大人,還在聯手擠兌陳鎰,現如今,聽到王翺夾帶私貨,暗搓搓的擴大內閣的職權,王文立刻就反戈相向。

  與之相對的,還有陳鎰,也緊跟著搖頭,道。

  “天官大人所言有理,首輔所言,固然能夠打消御史們的顧慮,但是,首輔可曾考慮過,御史們之所以只能明奏,是因為他們手掌監察百司之權,同樣要受百司監察。”

  “若予其密奏之權,那么,必然有宵小之輩,借此機會在陛下面前搬弄是非,雖不會擾動朝議,但是,卻易蠱惑君上。”

  “而且,群臣不知諫奏內容,必會引得人人自危,如何一心用事?”

  于是,頃刻之間,這殿中從王翺和王文聯手對付陳鎰,變成了王文和陳鎰聯手對付王翺。

  不過,仔細聽下來就會發現,王文和陳鎰雖然都在反對王翺,但是,觀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王文只是不滿于,王翺將密奏包攬在內閣手中,因為如此一來,內閣的職權必然會擴張。

  在朝廷當中,掌握的信息多少,向來是做出判斷是否精準的很大依據。

  能夠走到他們這等地位的人,自然更能意識到這一點。

  內閣因為有票擬權,所以,在獲取消息上,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備優勢。

  如果說,密奏只送內閣,那么,就如陳鎰所說,對于御史們到底上奏了些什么,他們這些人都兩眼一抹黑,反倒是內閣知道的清清楚楚,那怎么能行?

  說白了,王文覺得密奏可行,但是,交給內閣不可行,陳鎰就更進一步,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

  面對著兩個人的質疑,王翺倒是平靜以對,對著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道。

  “陛下,天官和總憲的顧慮皆有道理。”

  “如總憲所言,密奏制度,必然會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憑空誣陷,但是,以如今科道的風氣,難道沒有密奏,這種狀況就沒有了嗎?”

  說著話,王翺轉過身看著陳鎰等人,斬釘截鐵道。

  “出現這種狀況的最大緣由,是科道有風聞奏事之權!”

  “所以,是不是密奏,科道官員都會捕風捉影!”

  聞聽此言,陳鎰眉頭一皺,就要開口反駁。

  王翺這分明是在強詞奪理。

  的確,搬弄是非,捕風捉影,是風聞奏事的副作用。

  但是,他也并不是想說現如今的科道干干凈凈,而是意在強調,朝臣對科道的反監督作用。

  清流科道的共同特點,就是重名!

  這種風氣之所以形成,就是為了避免科道官員隨意攀誣,如果換了密奏,那么,朝臣不知道諫奏內容,自然,這種制衡的作用也會消失。

  現如今固然有鋌而走險之輩,但是,大多數的人,無論是自身清正,還是礙于聲名,總會有所收斂。

  可是,這種制衡作用一旦消失,那么,可以想見的是,這種搬弄是非的事,一定會層出不窮。

  現如今,王翺就是在故意混淆這兩個概念。

  不過,還沒等他開口反駁,王翺就繼續道。

  “當然,風聞奏事是為了暢通言路,總憲的意思,本官也明白。”

  “正因于此,本官才說,奏疏不能直送宮中,而要送內閣票擬后再送宮中。”

  “陛下英明睿智,縱然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亦能洞察其心,但是,后世之君未必有陛下如此圣明燭照。”

  “內閣所設,便是為了以備咨詢之用,密奏送至內閣,必有閣臣票擬,協助陛下,辨明忠奸是非。”

  “如此,既可以起到保密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陛下被蒙蔽蠱惑,豈非兩全?”

  啊這…

  王文愣了愣,他卻是有些意外,沒想到還能這么說。

  不過,仔細想想,好像也的確是這個道理。

  大家都是老江湖了,雖然說有些時候窗戶紙戳破之前,可能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但是,王翺一挑明了之后,大家對密奏制度,也都大致有了自己的認知。

  其實,也沒什么好揣測的,眼前就有一個模板擺著呢。

  錦衣衛!

  說白了,這種密奏制度,并非王翺獨創,而是早就有了,一直以來,朝廷的監察體系都不止一套。

  六科十三道是規模最大的體系,但是除此之外,還有錦衣衛和東廠,盡管職權當中沒有寫明有監察之權,所以時常被人忽略。

  但是,這兩個機構,卻實實在在的承擔著監察的職責。

  六科十三道的規模大,監察的內容也更加廣泛,從糾察官邪風紀,到瀆職枉法,上到六部,下到地方府衙,縣衙,皆在監察范圍之內。

  相對而言,錦衣衛和東廠的規模小,監察的內容也相對單一,錦衣衛主要負責偵緝巡查,但是實際上,主要用于監察京城中的官員,是否有謀反,結黨等大罪。

  當然,一般情況下,這種情況很少,所以現在,錦衣衛更多的用于偵緝刑案,逮捕大臣,暴力機構的屬性更加明顯。

  至于東廠,在如今這位舒良公公的帶領下,勢力越發壯大,雖然不涉朝局,但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論市井消息,京城輿論的動向,沒有人比東廠更加拿手。

  不過,東廠畢竟是內宦管理,所以和朝廷不能算是一套體系,暫且不提,單說錦衣衛,向來直屬于皇帝,錦衣衛搜集到的消息,上呈的奏疏,向來不經任何衙門,密奏皇帝。

  這是慣例,打從洪武時期,就是如此了,不是什么新鮮的事兒!

  現如今,只不過是把這一套,應用到了外朝的科道身上而已。

  當然,科道官員和錦衣衛,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從本質上而言,錦衣衛對皇帝負責,但是科道官員,是對江山社稷負責。

  所以,錦衣衛對皇帝的旨意唯命是從,但是,科道官員除了監察權之外,還保留有對皇帝的諫諍權。

  這就導致了,密奏制度如果用在科道的身上,必然要加以改進,一是入陳鎰所說,防止有宵小之輩搬弄是非,蠱惑圣聽,二是…

  這一點不太好說出來,但是,在場的大臣卻都有共同的默契,那就是,不能讓科道完全變成錦衣衛的翻版,不然的話,失去了科道的制約,皇權極度膨脹之下,很容易會將大明再度引上歧途。

  太上皇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今陛下固然圣明,但是,他們更要考慮以后,從這個角度而言,引入內閣參與,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如王翺所說,內閣的職能本身,就是參贊機務,以備咨詢,所以,預聞政務是理所應當的。

  而且,內閣設在宮中,和外朝衙門不同,人員簡單,尤其是現在,內閣和翰林院切割之后,二者不會相互兼職,所以,內閣也甚少和其他衙門有所往來,保密性也相對較強。

  這么看來…

  臥槽?!

  王文怎么覺得,自己好像有點被說服了呢?!

  再看王翺那副寵辱不驚的勁兒,王老大人忍不住哼了一聲,沒再說話,與此同時,陳鎰也沉吟著,沒有再開口說話。

  見此狀況,朱祁鈺總算是開了口,道。

  “朕倒是覺得,首輔所言,是個不錯的辦法!”

  他這個天子說話,和王翺的份量自然不同,話音落下,朱祁鈺便見得陳鎰臉色仍有擔憂,似乎想開口說什么。

  不過,他卻抬了抬手,止住了對方的話頭,道。

  “朕知道,諸卿對此還有疑慮,但是,如今說什么都是紙上談兵,總憲擔心的,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即便是發生了,是在朝廷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還是在朝廷不能承受的范圍內,也未可知。”

  “諸卿皆是為國家計,這一點,朕明白,但是,朕總覺得,該嘗試的還是要嘗試一下的,朝廷現在還沒有到,連這點改變都折騰不起的地步。”

  “這樣吧,就先按首輔說的辦,自今日起,未涉科道官員執掌之地朝事,非下廷議,科道官員不得妄議明奏,宗親之事由當地官員及巡道御史覆奏,涉天家事務,都給事中及僉都御史以下,不得獨奏,需有上官同奏,如上官不許,方可獨奏。”

  “另賜科道官員鈐記一枚,由禮部鑄造,鐫刻姓名及密奏字樣,凡加蓋此鈐記者,任何衙門,官員不得擅自拆封,通政司僅錄上奏官員姓名及到京日期,不再存留副本,直送內閣后,由內閣大臣親自拆封,票擬后原本送入宮中,不得另行抄錄,未得圣旨,不得向其他官員泄露奏疏內容。”

  這番話說下來,其他的大臣自然不好再說什么,只能低頭領命,道。

  “臣等遵旨!”

  “嗯…”

  朱祁鈺點了點頭,道。

  “不過,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樁事。”

  “今日朕召諸卿議事,還是為了整頓官場風氣,剛剛已經說了,科道是澄清朝廷風氣之本,所以,科道補缺須得抓緊。”

  “科道人員不足,自然監察百司各道有心無力,這是吏部之事,須得天官多多費心。”

  打了巴掌,自然也要給甜棗。

  或者說,剛剛的這些措施,其實并不能完全算是巴掌,這些措施除了具備限制科道的諫諍權這個作用之外,實質上還擴大了科道的監察權,讓他們擁有了原本只有朝廷重臣才能擁有的直奏權。

  盡管是不完整版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風聞奏事的加持下,這種密奏制度,必然會使得言官們對地方的震懾力大幅度加強。

  畢竟,原先的時候被彈劾了還能知道風聲,但是現在,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會被參上一本。

  從這個角度而言,科道的權力肯定是加強了的。

  當然,這畢竟是限制了科道們的諫諍權換來的,所以,必要的安撫還是要的,事實上,這也是在場大臣們有所預料的是。

  言官對天家的過分關注,是天子一直不愿意重用科道的原因,如今,這個問題被基本解決,那么,為了整頓官場風氣,科道勢力崛起,是必然的事。

  而這第一步,自然是要有足夠充足的人手和力量!

  不得不說,王文在對待天子的圣旨的時候,還是足夠恭謹服從的,不論心中如何作想,但是,他領旨的速度卻很快。

  “臣遵旨。”

  拱手領命后,王天官很快做出了反應,沉吟片刻,他又開口道。

  “陛下,如今科道雖有缺額,但并不嚴重,此次銓選,需要補足多少人,該以何標準補足,請陛下明示!”

  天才一秒:2mcnn

大熊貓文學    皇兄何故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