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九十章 高嶺村

  宣布完上頭的政令后,時間已快到中午了。牛大寶也不耽擱大家回去生火做飯,便宣布了散會。

  這便是移民村的好處所在了。

  因高嶺村周邊可以吃的活物太多,再加上村里剛剛收獲了一季沒有上繳,所以難得的可以一天吃三頓飯。而在牛大寶小時候,一天就只能吃兩頓,還經常是兩頓米粒少得可憐的稀粥。

  高嶺村則不僅可以吃三頓,還可以做到頓頓有肉。不是魚蝦就是林子里的鹿肉,讓很多剛來的新移民以為是來了天堂。

  出了學校,便是村里唯一一條可以允許兩輛馬車并行的村道了。和連接縣城的官道相比,村道不僅鋪了草木灰,還弄來了大量的石板。即便是下雨天,走在上面也不會濺一鞋底的泥。

  “村長回家啊?”

  “村長我先走了啊!”

  “回頭打獵可以喊上某。”出學堂大門時,村民們紛紛跟牛大寶打著招呼。

  和上任村長相比,牛大寶這個新來的村長因為時間不長,所以架子不大。對這些村民們,多是以和顏悅色居多。所以村民們也都跟他套著近乎。

  由于莊稼前陣子剛收割,石板路的縫隙間撒了不少麥粒。一些雞鴨就在這石板路上東瞅瞅,西啄啄。有時候啄到的是麥子,有時候捉到的蟲子。

  當更多的時候,是生長在縫隙間的嫩草。

  這樣寧靜的生活,讓牛大寶滿足的同時,又有些唏噓感嘆。

  畢竟是從戰場上退役的,經歷了尸山血海后,再過上普通人的平淡日子,總會有種恍然和不真實感。

  便甩了甩腦袋,腳步也不禁加快了不少。

  因高嶺村的初建是在官府的督促下,所以和遼東、上京附近的自然興建的村落相比,高嶺村更加的規整有序。一座座的青色木頭房子橫豎成排,以學堂為中心,分立左右而設。

  然后沿著高嶺村所在的土丘,均勻的分布著。

  這是高嶺村的由來!

  其地勢乃是周邊地界最好的。在其西南面,原本是與江水相連的沼澤地。不僅有面積很大的湖泊,也有一畝、半畝或是幾平方大小的池塘、小水潭。

  還有大片生長在濕地的水草,在夏日里,經常會引來大片水鳥的聚集。

  聽村里資歷相對老一些的老移民說,他們在這高嶺村建立定居點,還是有些機緣的。

  當時那支移民隊伍要去的本是更下游的兩江交匯口。甚至在前期,那里已經做到了接收的準備。只是很不巧,船隊經過這條河段時,剛好遇上了汛期。

  那些長滿了水草的沼澤地與密集分布的湖塘、水潭全都連接在了一起,成了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澤。

  水流又在那時候特別的湍急,他們的船隊被沖入了大澤中,一下子迷失了方向。

  幸運的是最終在大澤中找到了一個面積不算小的小島,島上還有一片沒被淹沒的森林,而那就是最初的高嶺村。

  一行人就在孤島上耽擱了好一段時日,期間為了避雨,還在島上建了房子。一直到汛期退去,他們才重新找回航道。但不是所有人都撤走,因船只的損毀和物資的有限,只能讓少數人遷往最初的定居點求援。

  等到求援的人返回,河水已全部退去。高嶺村也重新露出了全貌,那些被逼著在島上定居的移民們還開墾出了好幾畝荒地。

  趕過來的官吏瞧著高嶺村的位置不錯,又因移民們已經在這地方自食其力,便決定將這個定居點保留下來。但水患卻是必須的解決的!

  于是和其他地方的移民新村不同,高嶺村的村民首先做的不是開墾荒地修建房子。而是齊齊在距離河岸不遠的地方修建堤壩,以盡量將沼澤地與河水隔絕。

  再在有序的排水措施下,很多水澤的水也都被排出,成了可以被村民們利用的水田。

  今年的汛期高嶺村成功挺過洪水的考驗,修建的堤壩雖然不能將全部河水擋住,但卻有效的減緩了河水的流入。一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也成功的完成了豐收,成為所有村民的過冬食糧。

  那些被淹的地方也沒有被完全放棄。

  在歸化民和一些懂得捕魚的村民的聯合下,他們利用小舟在水面上大規模的捕撈,大大的充實了一把村里的肉食庫存。一些吃不完的魚蝦則用繩子串起來掛在太陽底下曬干,在日后豐富村民們的餐桌。

  而除了沼澤地以外,村子的其他三面就是茫茫的原始森林了。即便爬到樹冠上,看到的也是延綿不絕的綠色林海。天氣晴好的時候,還能看到西北面的大山與北面像玉帶一樣蜿蜒流淌的大河。

  這樣原始的風貌,讓很多剛來這里的漢民,有種說不出的蒼茫之感。再加上那時候林子里常有老虎、豹子、豺狼傷人,讓不少陸續遷移過來的新移民都有了搬離此處的想法。

  一直到后來燒荒和大規模的捕獵,才將這種牲畜傷人事件的頻率降到了最低。

  現在這種莽荒的景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在村子的北面和東面,原始林子已經往后退了數十里,取而代之的是已經開墾出來的荒地。

  距離村子近一點的荒地已經種上一季莊稼了,地里還殘留著大量沒有處理過的秸稈。因靠近森林,所以村子的燃料問題是不用擔心的。因而這些村民也難得奢侈一把,舍棄了地里殘留的秸稈,直接讓其爛在土里當肥料。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辛辛苦苦的將其從地里拔出來,然后曬干后拿回家生火做飯。

  在這些方塊狀的田地間,則是一顆顆密集的樺樹、楊樹、松樹組成的人為間隔。它們就和現在明國城池里暢行的‘行道樹’一樣,在田埂地壟間成了最好的分界線。

  一些散養的豬牛羊在這些收割后的田地間翻找著、啃食著,將很多落下的麥子給吃進肚里。而在村子的西北面,林子卻依舊很茂盛。這是當初島上殘留的部分林子,因其讓剛來的移民們站穩了腳跟,所以也是為了留個念想,特意保留了一小片林子。

  另外也是這片林子更北面還有一條小河。聽官府的人說,河流附近的水草林木最好不要大肆砍伐,似乎是極易造成水土流失什么的。村里的百姓都不大懂,但他們知道聽官府的準沒錯。

  目前大多數的房子都建在土丘上,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現在已經有部分房子建在了土丘下。這些房子的建造經驗有部分是從那些歸化民身上學到的。材料都是一顆顆生長了數百年的原木,然后在外墻糊上泥漿和苔蘚。

  屋頂也照此處理,但在最外面還蓋了一層樺樹皮。

  那些林中部落多是建造這種樹皮房子,頂上很尖。高嶺村的房子雖然尖的不像帽子一樣,但屋頂也比較陡。這是為了防止冬日大雪堆積,從而壓垮了屋頂。

大熊貓文學    雄起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