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七十八章 開國大典(完)

  可能是生意人的眼光與普通人不同,所以工坊和商行的花車巡游,更像是一次大型商貨展覽。幾乎每個能上花車的商行和工坊,都渾身解數的展出盡可能多的商貨。

  比如玻璃工坊的就是一架透明的馬車。工坊的主人坐在內里,榮光滿臉的向著所有人招手。毛紡織坊的則是一排用木頭做架子,外面用毛線編制而成的不同款式毛衣。

  通過這次巡游,想必能更好的售賣出去。還有罐頭坊、皮革商行、山參行等,都竭盡全力的展示著自家的拳頭商貨。

  在他們之后,上場的便是少年軍。

  一期、二期,都有參加巡游的機會。這些還是少年模樣的童子軍,經過軍隊式的管理和培養后,體現出了良好的風貌。一期的少年蘇合就是有幸參加巡游的少年軍之一。

  此刻他正邁著有節奏的步伐,隨著其他人一起,在官道上保持著整齊劃一的節奏。雖然是第一次面對這么多人,也是第一次有機會直面那么多的達官顯貴,但他心里卻是非常淡定的。

  因為他最早跟著國主兀魯圖斯一批的牧民,命運也跟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沒有兀魯圖斯的話,他可能跟他阿布和額吉一樣,一輩子都在為那顏當牛做馬。

  現在他們家也有官身了,且他阿布還是一州的知州。只是可惜的是,因公務的緣故,是來不了上京觀禮了。

  心里雖有些遺憾,但面上卻是沒表現出來。他昂著頭,挺著胸膛,大步向前行進著。只想展示出少年軍最強盛的一面。

  看到這些軍容肅然的少年們,兀魯圖斯心情大好。因為這些少年軍未來會成為明國軍隊的中流砥柱!

  到底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雖不能與那些獨當一面,獨領一軍的大將相比,但在軍隊中當個十夫長、百夫長還是可以的。

  而軍隊中,這些中下層的小軍將,作用也是萬萬不可忽視的。上面的命令是否能完善的傳到每一個士兵耳中,戰場上能否順應戰場形勢,隨機應變,都是很考驗一個人的。

  而這些往往是常識性的東西,卻很少有專門的老師進行教導。

  少年軍則不一樣,他們的學習內容,主要就是與軍事有關。而且還是奔著中下層的軍將職位去的。有著他們充當聯系基層士兵的樞紐,可以更快的讓軍隊形成戰斗力。

  這也是當代軍隊和明國軍隊的差別。

  兀魯圖斯希望提高軍隊的專業性!而不是像金國、宋國、蒙古汗庭一樣,抓著手腳健全的男丁就濫竽充數的拉上戰場。這樣毫無戰斗力的炮灰,簡直是在草菅人命。

  而明國的人丁算是周邊各國中最少的,是經不起金國、宋國、蒙古汗庭這樣隨意消耗。因而培養專業的軍人,使得軍隊更加的專業化,系統化,也是他對明國軍隊的長遠目標。

  二期少年軍的蕭斡在學長們走了大概有百米遠后,也跟著上了官道。和已經訓練了一年多的一期少年軍相比,二期少年軍要明顯稚嫩得多。

  但好在大家也都知道這是什么樣的場合,所以都竭力保持著最好的軍容,以免給二期少年軍丟臉。

  “蕭斡,好兒子,好樣的!”就在他緊繃著臉時,耳旁忽然傳來呼喊。借著眼角的余光,他才看清那是自己的養父王鐵柱。

  對方坐在很靠前的臺階上,看到自己時,高興的站起來沖自己歡呼。雖然他也很想回一個微笑,但他不敢破壞了整個方陣的氣氛。因而只能默念著自己什么都聽不見,以便排除外界的干擾。

  少年軍之后,就是各個學堂的學生們。能上場的,無異都是表現不錯的。而且身高、體型也大多保持一致,從而使得整個方陣更顯秩序井然。他們的手上都拿著花兒,一邊走一邊大喊著明國萬歲。

  緊跟在他們后面的,是太醫院的方陣。

  若論明國哪個行當最受尊敬,毋庸置疑的,就是太醫院的大夫和女郎中們。尤其是軍中,那些會簡單護理的女郎中特別容易獲得士兵們的好感。在軍婚中,也是匹配度最高的。

  而在民間,太醫院的存在,極大的緩解了百姓們因病痛而受到的折磨。特別是在兀魯圖斯讓太醫院對各類疾病進行分科別類,然后讓相對擅長的大夫坐鎮不同的科類,從而讓病人更容易得到大夫的救治。

  為了讓普通百姓不至于一病就傾家蕩產,對于那些普通的感冒、頭疼腦熱之類的疾病,一方面進行集中的草藥收購,通過成規模的走量,降低草藥的價格。一方面又對相對稀缺的草藥進行栽種和培養,盡可能的減少這些草藥的賣價。

  因太醫院幾乎壟斷了草藥的價格和看病的各類費用,民間的野郎中,也不敢胡亂收費了。

  因為百姓們有了更好的去處,就自然不會去充當什么冤大頭。

  在太醫院的方陣走后,就只剩下一個方陣了。

  這個方陣有些特殊!

  因為他們全部都是半大的孩子,大多都只有十歲左右。他們是各個學堂的學生,穿著剪裁得體的統一明國學堂服飾。走起路來并不齊整,但沒有人嗤笑他們。

  人數也很多,有近五百人。

  莫多索爾看到這些面膛飽滿,干凈整潔的孩子,腦海里不自覺地出現了部落孩子的身影。他們一個個常年累月都是臟兮兮的,夏天時沒有柔軟的衣服可穿,冬日的時候,則是跟他們大人一樣,披著獸皮。至于讀書識字,那就更不可能了。

  在他們赫拉部,都找不出一個會讀書識字的人。

  而這些大明的孩子,這么小就吃飽穿暖,可以讀書識字了。若是他們赫拉部也能得到明國的接納,不求能像這些上京孩子一樣,只要能達到黑河城的學堂那樣,他就知足了。

  這樣想著,對于明國的敬畏之心就更為熱切。

  而董友和賈涉則都對明國的教化知禮有了更深的認識。至少在他們國內,是沒有強制入學和掃盲班的存在的。

大熊貓文學    雄起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