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為什么朱見濟會被追為明世祖?”
“世祖這樣的稱號,一般不是給力挽狂瀾于危難,扶大廈于將傾的優秀君主嗎?像劉秀有世祖之號我一點都不懷疑,不過朱大寶為什么會有?”
后世的論壇上,有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對此,當然會有熱心觀眾為之解惑。
“要不是你前面說了明世祖的名字,我還以為你的大寶指的是明高宗朱佑櫟呢。”
作為同樣從小受到父親疼愛,同樣長大順利繼位的皇帝代表,朱見濟和朱佑櫟這對父子時常會被人打趣為“爸爸的寶貝兒子”,久而久之,也不知道是誰給父子二人取了個“大寶”的江湖混號。
不過如果沒有明確點名,“大寶”一般是指代明高宗的。
誰讓他還有幾個弟弟?
“首先你要知道,世祖的稱號除了能給你說的那些人用,也能給某些帶領國家邁入新時代,開創與此前不同發展路線的君主用。”
“明世祖在位期間,收復西域,開發南洋,還遠定嶺北,國土面積擴大了近一倍…雖然起初占了地圖開疆的便宜,但好歹后面的確安排了移民過去定居,并擊退了西方羅斯人的進攻,讓咱們現在能對北冰洋宣稱自古以來,締造了繼漢唐以后的華夏大一統局面,領土面積可是超過了蒙元的。”
這里的大一統,指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漢地十八省,還包括了西域、南海等等遼闊之地。
有了朱見濟跟號為“武帝”的朱佑櫟在后面當明豬,后世人對于朱太祖、朱太宗一直沒能把西域收回來也是有點小話說的。
當然了,以古代的發展力,中原王朝同時掌握西域、高原和大漠南北等地區的情況也少見。
大漢也才把領土沖到西邊,大唐南邊有個獨立的吐蕃,大明朝在前幾位皇帝手里,能對高原進行實際掌控,同時開發好西南、東北地區,已經挺不容易了。
而且有了海貿這個巨大財源,相對貧瘠還被大量夷人占據的西域地區就顯得不怎么重要了。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以老朱家前兩位猛男的姿態,以及流傳出來的宮廷記載,他們對西邊也是有想法的,只是蒙古帝國即便解體了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自己只能辦了能辦的,然后讓后繼之君努力。
“除了開創了領土的新上限,明世祖統治后期,明朝還運用起了蒸汽機,讓人類步入了蒸汽時代,科學技術的積累和爆發,讓他兒子統治的三十年里,成功把國家從農業國變成了基礎的工業國…這樣的功勞,得個世祖也夠了。”
“要是算上宗藩體系所囊括的范圍,那大明的版圖在其統治期間,都能擴到殷洲了。
朱見濟的小兒子不就是被分封到了北殷洲建國稱王嗎?”
有另外的吃瓜群眾蹦出來,“殷洲那個后面不是仗著自己天高皇帝遠,企圖造反嗎?商桓王自己志大才疏,認不清局勢亂蹦噠,差點還讓歐羅巴的黃毛撿了便宜。”
歐洲距離殷洲有多近,從地圖上就能輕易看出來。
大明雖然占了早一步發現的便宜,還用貿易路線栓著西邊那堆黃毛,但人家也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明世祖統治后期,還在著手商國的前期建設呢,西方的船隊就登陸了殷洲,并且蠻橫的宣布自己是受天主指引來到的新大陸,“理所應當的對其進行統治”。
那時候,大明朝在殷洲的西部耕耘,西方在東部侵占殖民,雙方之間倒也沒有太大的沖突。
朱見濟知道這事以后,對此也無可奈何。
除非大明立馬弄出來高達,不然隔著個太平洋,跟西方比在殷洲開發的速度,他們是力有不逮的。
好在西方人少,國力完全比不上大明朝,除掉旅程遙遠等因素,移民力度和開發程度,都要比西方強大。
而且西方的殖民者也不干人事,仗著自己比殷洲土著厲害一點,便對其進行了大肆屠殺,把人逼著倒向了大明朝這邊,阿茲特克跟印加王國的末代王族都是通過大明朝周轉,才勉強保住了身家性命。
當然了,在此之后,殷洲的大部分土著對“中華與殷洲是一家”這話也是深信不疑,畢竟有了對比才有傷害——
以前沒有西方殖民者,阿茲特克這些國家仗著有點底蘊,不愿意對明朝表示臣服,大明也懶得去強迫他們,賺錢才是最終的目的。
現在西方人來了,不聽話要殺,聽話也要殺,哪里比得上明朝的態度?
有了本土力量的加入,加上大明朝本身的能力,倒也抵消了不少遠距離帶來的負面影響,成功讓商國建立起來。
可惜,地方跟中央離得遠了,總會有自己的小心思。
明世祖分封出去的兒子,明高宗帶大的小弟,當然會好好聽父兄的話。
等到第八代國君的時候,就蠢蠢欲動了。
八代人,都隔差不多兩百年了,哪里還有感情在?
這樣的例子,還有海西國。
“其實我搞不懂海西國的嗣君為什么會試圖擺脫大明,他不知道武帝的控制欲有多強大嗎?”
看有人在討論里提到了“海西國”,又有相關群眾忍不住出聲。
海西國的初代國君是明世祖的堂弟,論關系比起皇家一般的親兄弟還要親密——
根據記載,明世祖的人品還是很靠得住的,在經歷了上一輩的亂子后,仍舊對堂兄弟保持著一個較為溫和的態度,在分封的時候,都給了幾個堂兄弟不少優惠。
像海西國,立足于中亞亂局之中,每次遇到問題,不都是靠著大明居中調停、援助,才成功吞下白羊王朝解體后的遺產,發展成一個西鄰地中海,東抵波斯灣的地區小霸王?
所以大明各個藩國的第一代國君,都對中央皇帝抱有親近的態度,也的確為了大明朝的利益舍生忘死,第二代在父輩的影響下,以及鼎盛期間大明朝的威壓,同樣對中央積極靠攏。
甚至在藩國絕嗣,沒有法定繼承人的情況下,還接受了從皇室中過繼一個皇子繼承王位。
像榮國傳到第三代就斷了,明高宗就把自己的兒子安排了過去。
可惜榮國那地方仿佛有種魔力,過繼過去的皇子血統也傳了三代,然后到孫子輩又生不出崽子了,大明于是把榮國的封地收回,設立了郡縣。
…所以像海西國立國四五十年,第二代在位之時就企圖獨立的情況,讓當時的皇帝都很不解。
“海西國可是第三羅馬!紅羅也是羅啊!”
大明朝的皇帝姓朱,而“朱”在顏色里又等同于紅色,所以對自稱繼承了羅馬法統的海西國,便戲稱為“紅羅”。
正好跟當時人送外號“綠羅”的奧斯曼帝國相對。
自古以來,紅要配合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