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過去對殷洲人的印象,周似雖說在表面上很有禮貌,還很謙遜,但心里總是難免驕傲的。
畢竟在北殷洲混了那么久,還沒見到過他們種地,所見所聞,仍舊是一副蠻荒原始的樣子。
先入為主,周似覺得印加和后面沿大海北上,見到的阿茲特克人應該也是這般模樣。
結果他就被打臉了。
印加和阿茲特克還是比較原始,別說火槍了,就連銅鐵都少用,還有用石器的習慣。
但在農業方面,已經打破了周似對殷洲人的固有印象。
他們的農業發展的挺好。
比華夏,那是肯定比不上的。
可對比北殷洲,那絕對是碾壓的程度。
要不是農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印加和阿茲特克也組建不起那么大的國家。
周似后面想想,也覺得應該如此。
北殷洲沒有馴化的大型獸類,無法進行長距離穩定的交流往來,說發展肯定是沒什么機會的。
可南殷洲水土充足,水運方便,還不缺少樹木,依靠船只也是可以去很多地方的。
自然而然能夠擴大地盤,演化出高級一些的文明。
所以說,人不能只局限在眼皮子那點范圍里,得多看看。
周似通過跟印加和阿茲特克的交流,就認識到了殷洲人和殷洲人之間,也是不同的。
“所以說,你不止帶回來了北殷洲的一些人,還帶了南殷洲兩個國家的使者回來?”
“而且繞過了殷洲南部角,你們應當走的泰西大洋那邊…這樣一來,豈不是環球航行了?”
朱見濟簡單聽完周似的經歷,最關注的便是他打包回來的土特產們。
只是這些種子和果實,已經足夠朱見濟驚訝了,沒想到周似還帶回來了更多的驚喜。
三年多的時間,環球航行,還順便在殷洲那里待了一段日子…
周似這經歷夠豐富啊!
“回陛下的話,的確如此。”
提到這個,周似再一次驕傲了起來,“臣率船隊繞著大地轉了一圈,如今有實際例子可以證明,咱們腳下,真得是一個大球!”
在朱見濟為他爹獻上地球儀之后,大明朝關于“天圓地方”還是“天方地圓”,就產生了長久的討論。
當然,由于皇帝提前給大地的形狀蓋了章,加上“天地渾圓如雞子”的說法在民間也有不少擁壘,所以在官方層面和大部分人嘴里,地球肯定是圓的。
皇帝的話,絕對是正確的嘛!
但“天圓地方”之說也是深入人心已久,只要沒有證據,反方辯手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甚至揚言大不了繞著大地走一圈。
反正陸上和海洋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了,自己沿著這條線路繼續走下去,總能到達“世界的另一端”。
聽說太學里面最早的那一批學生里,有些畢業后跟王華一樣,沒去吏部報道,主動放棄了仕途,計劃著把學到的東西驗證真假,已經在籌措資金,要自己出海了。
而朱見濟挺樂意看著他們發出質疑聲音的場面,并沒有阻止。
不是出于政治目的,只是出于單純的學說和真理,而敢于對皇帝的話產生疑惑,還能主動行動起來的,都是大明朝的未來。
即使那些人堅持錯誤的理念,但有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不過現在周似環球航行歸來,消息傳出去后,指不定就讓對方的計劃“流產”了,想想也挺可惜的。
“那些人如何?”
感慨了一下周似給自己帶來的驚喜,朱見濟又關心起了那些土特產們。
周似這時候不驕傲了。
他低著頭,有點失落,“實在是海上風高浪急,一些人受不住這個,中間生了病,便不幸沒了…”
跟著他回來的殷洲人總合起來有近百位,畢竟船只夠大塞得下。
奈何從游離于整個世界的大陸中走出來,面對外面精彩的世界,帶來的沖擊力過于強大。
有些人在登船前以為自己做好了心理準備,特別是來自印加和阿茲特克的使者,還抱著“要追隨天使去面見天神”的決心,結果經過一次海上暴風雨,在船只搖擺間,愣是被嚇得丟了魂魄,沒多久就去了。
加上周似他們再怎么愛干凈講衛生,身上攜帶的病毒總是有點的。
殷洲大陸長期游離在世界主體之外,對來自于舊世界的病毒是沒有多少抵抗力的,要是不幸被感染,真得只能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了。
所以近百號的土特產,活著跟周似來到大明的,只剩下一半了。
好在這些人通過跟周似他們同舟共濟了良久,經過了各種考驗,在身體上倒是沒什么問題了。
在這堆幸存者中,各方面的代表都有,大明朝還是能一次性跟殷洲完成歷史性會面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水土不服了。
周似帶著土特產登陸大明,后者才對“天堂”不可思議了幾天,就因為這事兒拉了好幾天肚子,至今還沒恢復過來。
而且讓他們學一些基礎漢話,知道大明朝的基本情況,方便跟其他人交流,也是當下緊要之事。
“先讓他們在這邊養養身體,朕以后再見他們。”
聽到土特產還在拉肚子,無法進宮面圣,朱見濟也頗為遺憾。
不過人已經在自家地盤上了,也不必強求第一時間見到人。
朱見濟擺擺手,表示下次一定。
“這些東西,分成三份,一份留在宮里,朕親自躬耕,以表重視,方便日后推廣天下;一份給農院那邊,拿去記錄種這些東西要什么條件,還有成長情況;最后一份,則是交給太學,讓其中學子見識一下這些海外良種。”
“他們以后是要去地方上照撫百姓的,不能不知道人吃什么東西。”
農博士們拿著東西愛不釋手,不停的感謝皇恩。
朱見濟則是在見完周似后,就帶著留在自己手里的東西朝著紫禁城中的菜園子去了。
大明朝的皇宮比起韃清的,面積上是大了不少的。
后世人如果去故宮逛過,參觀一下皇帝妃子們住的宮殿,難免不會覺得地方小,院子都顯得逼仄,然后感嘆要是人一輩子待在這種地方不挪窩,還真會憋出病來。
但大明版本的皇宮,宮殿并不小。
以奉天殿為例——
老朱家上朝有時候會在奉天門“御門聽政”,有的時候也會放在殿里。
像朱見濟跟他爹,就喜歡在大殿里開會講事情。
主要原因,便在于奉天殿夠大,完全裝的下滿朝文武。
而韃清就不行了。
韃清基本就是御門聽政,因為他們重建的大殿小了,要是大家都窩在殿里,就有點擁擠,不符合國家中心的形象。
除此之外,朱見濟的后宮還沒膨脹起來,新生代也就王氏生的那兩個小子,長輩更只有杭太后和汪氏。
就算保留了固安固懷的公主殿,讓妹妹們回家的時候方便休息,也有足夠的地方讓朱見濟亂造。
于是,他就把一個小花園拆了,鏟了其中花草,轉為種田。
皇帝憑借自己的種地經驗,把種子小心的埋到土里,隨后又抱著小南瓜去了王氏那邊。
因為皇后閑著沒事的時候會研究做吃的,在坤寧宮的偏殿里弄了小廚房,朱見濟就帶著小南瓜讓王氏去做了個清炒,供一家三口嘗鮮。
又青又嫩的小南瓜獲得了天家的一致好評。
本來就挺能吃的朱佑櫟更是多吃了一碗飯,而已經在慢慢斷奶,學習吃輔食的朱佑桂也流著哈喇子,對他娘喂過來的小南瓜反應熱烈。
“這南瓜什么時候都能吃,連藤蔓都可以食用,要是去了民間,一定能避免不少災荒。”
王氏只是嘗了一點,雖然也很喜歡小南瓜的味道,但還是把好吃的留給丈夫跟孩子。
“是啊,要不然我怎么總惦記著海外?”
嘗到上輩子滋味的朱見濟心情很愉悅,轉過頭又對好大兒發問,“春官吃的怎么樣?”
“好!”
小太子點點頭,手里的筷子還夾著一點南瓜。
海外有這樣的好東西,難怪父皇總惦記著。
以后自己也要派人去更遠的地方,萬一又能找到新的好吃的呢?
“現在錢有了,糧食也有了,民心社稷安穩,只要好好管住朝堂上的那些人,教好春官,我就可以安心了。”
朱見濟看著努力吃飯的大胖兒子,忽然感嘆道。
在周似回歸的消息傳遍京城,塔坦卡這些土特產得到了廣泛關注,讓才經歷過熱氣球事件,覺得自己就像頭在瓜田里的猹一樣眼花繚亂,不知道寵幸哪一個時,乾圣朝新一輪的動作也隨之而來。
最先的就是關于軍官退伍轉吏員的事。
為了推動這件事順利執行,朱見濟還特意頒布了一系列的圣旨,主題都是在強調“吏治”的重要性。
吏,就是權力小了一些的官。
不能夠對之不理不睬。
只要他能夠打著公家的旗號做事,那就得有相應的規矩管制。
不然,就會對朝廷公信力的造成破壞。
積少成多,總會出現滴水石穿之事的。
而對于吏員需要考核才能錄用,并且正式享用國家俸祿,實際上被承認為朝廷法定工作人員一事,也有很多官員不解。
之后提出的檢察使,更是讓大部分地方官感到不愉快。
誰喜歡身上綁繩子?
可朝廷有令,他們也沒有辦法,只能接受,按照朱見濟和內閣提出的各種條件,對自己手下的吏員進行糾察。
據說皇帝還有意對《大明律》進行增補,把這事兒和考成法加入其中。
對朱見濟來說,靠全然的“人治”還是不靠譜的。
今日他能規則吏治,以后指不定就會有后代皇帝把這東西給廢了。
張居正弄的考成法效用不小,可以說是給正在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加了不少油,可后面也不是繼位的首輔為了拉攏人心,將之廢除了?
沒有明確的法律作為準繩,還是有點不靠譜。
就算法律也能被改動,可有個條文規定在,要破壞起來,總得多花點功夫。
而徐有貞的事情,以及大明朝以后肯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朱見濟也把對六部改革的事寫上了自己的小本本。
大明朝這么大,事情這么多,只有六個部門實在是不夠用。
專門的事,要有專門的部門來對應。
六部人員的精力也不是用不盡的。
面對無數的工作,總會有一些疏漏出現,或者“厚此薄彼”,以至于國家運行出現問題。
處理國家事務的權力歸于六部之手,也不利于皇帝的權力。
古來強化君主的權威和力量,在國家穩定地方服帖的基礎上,基本上都會選擇對丞相下手。
誰讓丞相是名正言順的國家第二領導呢?
如果皇帝年紀小,管不了事,或者沒拿穩權力,實力不夠,那么國家中心就會轉入丞相手里。
所以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這是很多有行事能力和想法的皇帝會做的事情。
像漢武帝的中朝,隋唐的三省,直到太祖皇帝廢掉丞相制度,便是出于這樣的理由。
現在朱見濟沒有丞相分權的煩惱,主要的下手對象就得變成六部了。
手下的權力變小了,那領導手里的權力,自然就大了。
不過正如太祖皇帝廢丞相是利用了胡惟庸事件才一鼓作氣解決掉這個東西,要想對六部進行改革,還需要慢慢來。
要等到那個條件出現,才能動手。
至于內閣,倒是不用太擔心。
朱見濟手下的內閣是由六部官員、都察院御史和都督府武將們組成的,如果其中之一出現變動,內閣也會跟著變。
而且還有個比起內閣,更加貼近皇帝的秘書處在。
朱見濟要改革行政,在他執政的時候,也不會傻乎乎的去把自己的皇權給削弱。
很多事情,還是要依靠君主的力量去推行的。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朱見濟是在繼續加強君主專制,讓大明朝變成自己的“一言堂”。
“春官以后能當個好皇帝嗎?”
在教兒子認字讀書的時候,朱見濟突然模仿起他爺爺宣德皇帝,把好大兒抱在膝蓋上問道。
朱佑櫟卻沒做出跟土木帝一樣的反應。
因為入閣讀書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來了,小太子對上學還是有點心理壓力的,沒空跟他爹要你問我答的游戲。
聽說他爹剛上學的時候,可是“無師自通”了很多字,還能跟老師對辯的呢!
自己不能表現的太差,不然肯定會被他爹笑話的!
“我還小,不知道!”
“而且不是要等阿爹沒了,我才能當皇帝嗎?”
他爹現在都沒到三十,沒病沒災身體倍棒兒,閑的沒事用無聊的問題騷擾兒子讀書,算什么本事?
不要成為小太子神童道路上的絆腳石!
“也對,也對!”
朱見濟被兒子這么一說,哈哈笑著,也沒再問了。
只有旁邊的馬沖跟阮伯山偷偷對視一眼,然后無奈苦笑,低下了頭。
前面皇帝的話說得還算正常,可后面小太子的回答可就讓人抹汗了。
作為帝國繼承人,最應該忌諱的,不就是皇帝的壽命問題嗎?
得虧了太子童言無忌,皇帝也喜歡好大兒,不然這話說出口,也不知道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希望皇帝太子以后能永遠這般父慈子孝,要是以后關系出現了裂痕,這段對話被人提出來,那可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