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四十六章 歷史的轉折點

  印象中。

  那個肥胖不已,不用笑都看不見眼睛,走起路來慢悠悠的好似七老八十的太子爺。

  如今,變得就是一副能扛起大戟上陣殺敵的樣子。

  看著逐漸與自己想象之中逐漸吻合的繼承人,朱棣卻是無聲嘆息。

  隨著朝廷在這幾年里的舉動,大明已經看似在向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了。

  太子變瘦了。

  太孫成熟了。

  而他,卻在日復一日的逐漸老邁起來。

  這是一種很微妙的感受。

  大凡身為長輩,當家做主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長大成熟,但卻又會深感于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最近,朱棣開始理解秦皇當年的感受了。

  也能明白,始皇帝當年為何要派遣徐福那廝,去往海外蓬萊,尋找所謂的長生仙藥了。

  對于始皇帝來說,他或是并不是怕死之人,他可能只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完成,需要他擁有足夠的壽命,去完成那些堆砌在腦海之中的天下社稷。

  此刻,朱棣同樣有這樣的感悟。

  大明未來的兩位繼承人,都逐漸附和他的要求。

  這本該是高興的事情,但他卻希望自己能擁有更多的時間,將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了,讓大明四方再無外敵,天下再無內患。

  他覺得,等到那個時候,就是自己躺進被朝廷精心營造好的陵寢之中,再去太祖高皇帝面前,好好的說一說他這一生并未辜負大明!

  太子的提議不無道理。

  徽州府如今正在施行的種種革新,看似都是在往有利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誰也不知道,若是將范圍擴大,會暴露出怎樣的問題來。

  從江浙等地,挑選一處,在擴大范圍的同時,也能讓朝廷有足夠的掌控能力,去瞧瞧到時候會出現什么問題,朝廷也好及時調整對策。

  士紳、勛貴、士林、百姓、商賈。

  以上這些勢力,都有可能會在革新的過程之中,出現反抗的意志。

  看了一眼太子爺。

  朱棣忽然轉口道:“道衍自去冬開始,身子骨便一直不太好,讓人去趟東瀛,找到太孫,告訴他。”

  太孫自小就喜歡跟在姚廣孝和尚身邊。

  這是眾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皇帝忽然提起姚廣孝的身體,必定是宮中的御醫們又過去看了,大抵判斷和尚沒有多少日子了。

  這才要太孫回來一趟。

  金純皺起眉:“東瀛那邊如今是個怎樣的情況,我等還不知道,只知此前那邊一直在急調官兵支援,這個時候召太孫回京,是否…”

  金純是擔心將皇太孫給召回京師,會影響到東瀛整個戰局的指揮。

  朱高熾倒是搖搖頭:“有老二在,還有王景弘這個東海艦隊的總督在東瀛,有沒有朱瞻基都不是問題。他們一直在要求支援,也定然是戰局推行太快,后方沒有更多的人手控制鎮壓地方。若是局勢不利,他們這個時候就該是調集戰船過去,將搜刮到的錢糧運回來了。”

  夏元吉覺得太子說的不錯:“東海艦隊有上萬兵馬,新組建的那個陸戰隊,第一批有近兩萬兵馬,這一次杭州府那邊又有兩三萬兵馬支援過去。如今東瀛本島上面,算一算加起來也有五六萬兵馬了,對付東瀛此等彈丸之地,大抵是足夠的。”

  “可是我等不明戰事,也未見那邊傳回消息,就要讓太孫回京嗎?”金純還是堅持著自己的想法,東瀛戰事不能亂。

  如今朝廷在南疆,投入了十數萬兵馬人手,幾乎整個廣西、云貴、交趾都牽扯其中。

  若是東瀛這邊出現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整個東南沿海一帶。

  哪怕對南疆、九邊等地沒有直接影響。

  但誰能說得準,朝廷在東瀛的戰爭失敗后,會出現怎樣的問題。

  或許,早就對如今朝廷政策不滿的某些人,就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跳出來。

  然后他們就會高舉著中原歷來仁義,要興王道,而非霸道。

  最后,就是要求朝廷回到原來的路線上。

  好讓他們繼續賺取原先的利益。

  工部尚書宋禮想了想,開口道:“可否讓朝鮮李氏出兵,從側面夾擊東瀛?他們離東瀛最近,跨過海峽就能登陸,如此也能緩解我們的壓力。”

  宋禮這個想法一說出,就被朱棣拒絕了。

  朱棣搖搖頭:“如今草原上的北元余孽又不安分了,朝鮮李氏需要從東邊給他們施加壓力,不能分散李氏的精力。讓人去東瀛傳信,至于朱瞻基是不是回來,讓他依照東瀛戰事決定。”

  在死亡面前,是人類少有的能夠擁有共性的時候。

  皇帝突然提到姚廣孝時日無多,讓話題顯得很是沉重,眾人都默默的保持著安靜。

  大概是看出幾人不說話的原因。

  朱棣輕笑了一聲:“天地萬物有終時。正是因為如此,大明才需要不斷的前進。革新之事,需要盡管定下。從何地入手,你們有何看法?”

  天子問政,臣下需回。

  工部尚書宋禮最先開口:“臣以為,福建如何?如今倭患已除,勿用擔憂海防,福建相對其他等地,更容易發現革新之中暴露的弊端,也可方便朝廷及時更正。”

  戶部尚書夏元吉當即搖頭:“福建距離應天太遠,若是革新之中出現反抗,朝廷一時之間必定難以鎮壓。”

  金純也在一旁提醒道:“徽州府之革新成功,是建立在當初太孫鎮壓清洗徽州八姓氏族之后。地方上的頑固被掃除,這才有了眼下的局面。革新推行之時,地方反抗必定出現,若是擴大到布政使司的范圍,反抗的勢力定然巨大。”

  歷來朝政革新,對于舊有勢力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而人是要趨避災難的。

  革新,必定會迎來一大波的反抗勢力。

  此事前宋歷歷在目,有著數不清的例子可以作為證明。

  朱棣看向在場的三位尚書:“前宋之恥,朕必當引以為鑒!同樣,正因如此,朕才讓你們來到這里。朕有意推行革新,大明至如今,整整五十年,同樣需要一場革新。”

  皇帝的聲音戛然而止。

  但是幾人都知道皇帝的意思。

  贊同革新,還是反對革新。

  前宋的革新,不光光是因為革新過程中出現的反抗勢力,還是因為革新內部出現了矛盾和問題。

  而眼下,無論是夏元吉、宋禮、金純,都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皇帝需要知道他們對于革新,究竟是何看法。

  而沒有選擇在皇宮之中詢問,選擇在城外這處屬于太孫的皇莊,更多的還是因為皇帝顧慮他和這些臣子們的君臣之情。

  夏元吉、宋禮、金純三人會反對革新嗎?

  至少在朱棣看來,他們三人是不會的。

  朝廷對于內閣的重用,已經越來越明顯了,而如今的內閣首輔胡廣,也已經年邁的不成樣子了。

  就在最近,內閣首輔胡廣,在閣房之中數次昏睡過去。

  所有人都在判斷,這位自永樂六年開始坐上內閣首輔位置的老大人,會不會在今年交出手中的權力。

  而皇帝在之前也已經明確過,將來的內閣成員將只會從朝堂六部九卿之中提拔。

  而六部九卿也必須要有州縣經歷。

  很慶幸,夏元吉三人都有用著進入內閣的條件。

  對于他們來說,自己的官位和名聲,以及手中掌握的權力,遠比家中地窖里面收藏的金銀珠寶更加的重要。

  “南疆及東瀛新征之地,朝廷必定是要遷移安置我大明百姓。但臣以為,在此之前可有朝廷賞賜朝中勛貴文武,以勛貴文武帶動百姓自發遷移至新征之地,遠比朝廷強行遷移百姓要收效更廣。”

  太子爺朱高熾忽然插嘴,慢吞吞的提出了這條建議。

  只是瞬間,朱棣的目光就投向自己的這位嫡長子。

  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太子,朱棣將目光投向在場的三位尚書。

  很顯然,這是太子按照皇帝剛剛那番話在提議,用南疆和東瀛的利益,來換取在場三位尚書全力支持朝廷革新。

  甚至可以再擴大下去。

  用南疆和東瀛的利益,在朝堂上爭取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這是一場利益的交換。

  贊同的人,能得到大明新土地上的利益,同時能保留在政治上的權力。

  而反對的人,大概會成為少數。

  朱棣很有興趣知道,自己的長子為何會出現這么大的變化。若是在過往,太子絕對不會做這種利益置換的事情,在太子看來所有的事情都是講究仁義道德的。

  是從什么時候改變的?

  不論怎樣,朱棣很高興看到這一點的。

  然而,他卻又開始想,過往的太子是否是在隱藏自己。

  這一點很不好。

  無聲的搖搖頭,朱棣將最后的意思想法,從自己的腦海中拋走。

  而夏元吉三人,則是各有不同的想法。

  盡管他們沒有開口,但是對于革新的事情,已經是站在了贊同和支持的一方。

  夏元吉更是直接開口道:“陛下,南直隸處京師及中都一帶,其余地方納入革新范圍如何?”

  他的這番提議,就是將江蘇大部分地區,都給囊括起來了。

  朱棣想了想道:“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轉運使萬高如何?”

  眾人一愣,然后露出明悟的表情。

  皇帝這是有意將剛剛掌握兩淮鹽務的萬高,再次提拔增加其手中的權力,讓其總督負責這一次江蘇革新之事。

  看來今日這所謂的革新談話,不過是一個過場而已。

  皇帝心中早就已經有了決斷。

  今天之所以將眾人叫來,不過是為了確定他們的立場而已。

  或者說,皇帝是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地方,來通知他們一聲而已。

  宋禮點點頭:“萬高經過前次兩淮鹽務之事,想來對于革除朝政弊端,推行新政有很大的期望。只是…”

  夏元吉伸手拍拍老伙計的肩膀:“兩淮鹽務如今已經步入正軌,我聽聞萬高更是從日月堂要去了不少人,以參贊的身份處理兩淮鹽務之事。想來就是再接手革新之事,也不至于讓他為難。”

  聽到夏維喆的解釋,宋禮聳聳肩不置可否。

  眼下的局面已經明了了,皇帝已經將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了,此時反對不如同意,按著皇帝的意思來就是了。

  而且革新的地方就在應天邊上,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京師里的三大營頃刻之間就能鎮壓一切。

  思想統一了。

  朱棣點點頭:“朕會讓內閣傳旨,余下的…”

  皇帝的話沒有說完就閉上了嘴。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要看看,誰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

  正是這個時候,外面的護衛卻已經是帶著一個人走了進來。

  來人是個小沙彌。

  十來歲的樣子,光溜溜的腦袋,讓人看著就很喜愛。

  小沙彌到了皇帝面前,畢恭畢敬的打了一個佛禮:“陛下,師父說讓您不要叫太孫回京。師父說就算現在讓太孫回來,大抵也趕不上時間。師父還說,等太孫到時候回來,讓他親自去將埋著的那些酒取走。”

  三句師父說。

  轉達完姚廣孝的話后,小沙彌又作了一個佛禮。

  皇帝明顯的愣了一下,目光緊緊的鎖住小沙彌。

  夏元吉三人則是有些蒙。

  他們剛剛在這里提到,要讓皇太孫從遙遠的東瀛回來。

  現在,老和尚就派了這個小沙彌過來,告訴他們不要叫太孫回來。

  太子爺看著小沙彌,平靜的問著:“你師父怎么知道陛下在這里的?”

  這個問題很嚴重。

  小沙彌看向太子爺,依舊是畢恭畢敬的施禮,然后才回答道:“師父讓人去宮里請見陛下,被告知陛下出城了,所以師父覺得陛下是來這里了。”

  如此倒是能說得通。

  大抵是姚廣孝派的人剛到宮里,皇帝前腳才剛剛走。

  朱棣站起身,看向眾人:“這邊學堂里的飯菜很是可口,不放吃完再回家,朕許了你們今日休沐。”

  夏元吉三人無奈的笑了笑。

  皇帝這是已經不加掩飾,自己曾經偷偷來過這里無數次。

  就連這邊學堂里的飯菜可口都知道。

  而朱棣則是走到了小沙彌的身邊,伸出大手拍拍小沙彌光亮的腦袋。

  “走,去看看你師父死沒死!”

大熊貓文學    天下第一逆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