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秦德威并不知道皇帝突發奇想,從部院選拔官員入翰林,然后八才子成為大熱門的事情。
或者說秦德威知道歷史上有這件事,但還沒想到具體在昨天開始了。
所以秦德威只能拼命拿著霍韜去蹭李開先,以此制造所謂的政治報復案件。
假如秦德威知道“十人入翰林”這事,哪還需要什么霍韜啊,他自己就蹭上去了。
但主審官賈大人是知道“十人入翰林”這事的,還知道李開先也是熱門人選。
他見有大佬撐腰的秦德威很機靈的把案子往政治上面扯,就知道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了。
在朝廷審案子,很多時候審的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賈大人的政治嗅覺并不差,當即就暫停了審案,去找刑部尚書王時中匯報了。
王時中本來正琢磨什么時候寫退休奏疏的事情,聽到賈應春的稟報,稍加思索便指示說:
“霍韜在聊城的事情都是過氣事情了,再提也掀不起新花樣。
所以就聽秦德威的,把此案和霍韜聯系起來判,判完后此案就徹底結束了,我們刑部可以輕省下來。
如果聽李開先的,后續麻煩太多了。萬一被人揣測此案和入翰林有關系,那對我們刑部來說等于平白惹事上身,沒那個必要。
還有,判完后趕緊讓秦德威走人,他本人就是個麻煩,少沾惹他!他如果還有意見,讓他找都察院王廷相去。”
老尚書的指示明明白白,充滿了幾十年積累的政治智慧,當然也摻雜了一些個人立場考量。
賈應春又問道:“如果李開先不服,又當如何?”
老尚書又不在意的說:“他不服就盡管來刑部鬧啊,看他有沒有膽量鬧大。”
賈應春其實就等得這句,然后就回到刑堂就把判詞寫了,大致意思就是:
“據秦德威所供,因曾銑與霍韜麥祥沖突之事,李開先與秦德威生口角,秦德威怒而動手掌摑李開先。
又因曾銑乃秦德威繼父,故秦德威雖理無可恕,但情有可原。
判秦德威賠與李開先湯藥費用,又按毆打損人一牙齒例,罰七石米(準予折銀四兩)與李開先,另由南直隸提學官訓誡。”
判完后,也不等秦德威交罰款,直接先禮送秦德威出刑部。
秦德威又一臉懵逼的站在刑部大門外,手里拿著新鮮出爐的判書。
大明的官僚機器怎么遇到了他,效率就這么高?天牢里還有半篇詞沒寫完呢......
此時天色還沒到黃昏,轉身就走進了隔壁都察院,雖然王廷相沒幫上什么忙,但心意到了,該感謝還是要感謝。
此時王廷相正在奮力處理公務,聽到秦德威求見,很是愕然。
看到秦德威走進公堂,王廷相語氣遺憾的說:“刑部這么快就放你了?如今刑部做事如此草率么?案子到底審清楚了沒有?”
秦德威:“......”
聽老大人您這口氣,似乎還盼著他秦德威在刑部被多關幾天?
其實王廷相沒別的意思,真是覺得挺遺憾的。
他還沒發力幫忙,秦德威怎么就出來了?白白沒了一個讓秦德威欠人情的機會,可惜可惜。
秦德威找王廷相除了例行感謝之外,還有個目的就是想問問,李開先對自己抽風,是不是還有什么其它內情。
秦德威是個很沒安全感的人,產生疑慮的話,不徹底弄明白心里就不踏實。
王廷相早就考慮過這些,便答道:“前日天子下詔,要從部院選拔十名人才,增補入翰林院......”
“原來如此!”秦德威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件事發生了啊,他立刻就大致明白李開先的心態了。
如果說嘉靖八才子是當今光芒四射的流量藝人,自己就是他們最大的黑點。
不搞一下自己,就肯定有人拿自己這個黑點去說事。
王廷相無語,自己話才說了一半,你就什么都懂了?
秦德威又問道:“這兩天,朝中是不是有八才子齊入翰林的議論?”
這你都能猜到?王廷相吃了一驚,然后點點頭。
“確實有這種議論,有人鼓吹說,如果嘉靖八才子能齊入翰林,將是一場文壇盛事,要成為流傳千古的美談。”
熟知今后歷史走向的秦德威忍不住輕笑幾聲,嘲弄道:“千古美談?就憑這幾個人?好大的口氣!”
這種感覺,就像是流量藝人“演技炸裂”,然后號稱要影史留名一樣。
王廷相突然意味不明的問:“那你怎么看?”
秦德威毫不在意的說:“我還能怎么看?躺著看。”
王廷相又問:“難道你不想去妨礙他們?”
“他們入不入翰林,跟我也沒什么關系,我管這些干什么。”秦德威答道。
王廷相試探了這幾句,聽秦德威這樣說,內心感覺挺欣慰的。
說這里時,秦德威突然狐疑的反問:“難不成,老大人你有阻礙他們的想法?”
王廷相很干脆的答道:“沒有。”
秦德威還是很狐疑的再問:“真的沒有?”
王廷相嘆口氣說:“這個真沒有。”
秦德威給了個眼神,暗示說:“這個可以有。”
王廷相“啪”的一巴掌拍在公案上,怒喝道:“說了沒有就是沒有!小子你就別試探了!你當老夫是什么人?
老夫與八才子矛盾,只是文學上的門戶之見,算是個人恩怨,焉能因此而影響公事?
再怎么樣,他們確實也是年輕一輩的俊才,有資格入翰林,老夫豈能效仿小人暗地里作祟!”
秦德威嘆服,拱拱手行禮道:“老大人真乃高風亮節,有古人君子之風啊,還是在下小人之心了!”
不管哪個時代,總有一些人還保留著正直的底線。
王廷相又說教道:“老夫雖然沒資格強求你什么,但還是要說,做人不要完全迷失在功利算計當中,不要讓立場混淆了是非。”
秦德威自信的“哈哈”一笑,回應道:“老大人放心,在下肯定不會因為立場而混淆是非。”
因為他能提前知道是非,所以能提前站在“是”的一方,躲開“非”的一方。
立場對錯從來不是問題的,比如肯定不會與嚴嵩產生密切關系......
當然,大概有個躲不開的“是非”就是嘉靖皇帝了,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