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五十八章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

  貞觀三年,四月十日。

  潼關。

  漢軍各路兵馬云集,東征漢軍大本營前進駐地,趙廣正召集參加伐晉的諸路將領再次商討東征諸事。

  為慎重起見,這一次起兵伐晉,趙廣思之再三,和朝中諸臣、將領研討商議了多次,馬融的北參軍司、李球的南參軍司聯合起來,對可能遇到的突發情況進行推演,比如吳國方面出兵如何應對,匈奴、鮮卑諸胡襲擾又采取什么措施等等。

  在趙廣的授意下,馬融代表參軍司走到一幅巨大的帛圖前,作為此次伐晉計劃的擬定人,他必須要今天的會上,說服心有疑惑的將領,以便在后續的計劃推行時順利執行,不出偏差。

  就馬融的年齡來說,比在座的漢軍諸將、重臣要小了許多,面對羊祜、杜預、傅僉等一眾老將,他的臉上神情略有些緊張。

  馬融大力吸了口氣,從懷中拿出一本厚厚的冊子,開口道:“大將軍,諸位將軍,經過長期的準備,我大漢即將開啟討伐逆晉的軍事行動。參軍司近期歸納了收集到的晉國方面的情報,主要有以下內容..........。”

  晉國方面的大致兵力部署,在成皋、滎陽、尉氏這一條中軸線上,晉國陳兵約有四萬到六萬人。

  其中:王渾、馬隆、孟觀三人在中牟至陳留駐扎了四萬精兵,這部兵卒是晉國當下最為倚仗的軍事力量。

  在黃河以北的河內郡溫縣一帶,司馬攸的家族子弟兵約有二萬人,這支由溫縣民兵組成的軍隊雖然主動進攻能力不強,但守御方面極是堅韌。

  這還只是晉國在正面戰場上的兵力,在淮南一線,晉國太尉、大司馬陳騫、征東將軍石苞兩人已經將駐地從壽春前移至兗豫兩州,一方面拱衛開封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隨時準備支援王渾,這支揚州刺史部的晉軍兵力共有三萬人。

  為了抵御趙廣的進攻,司馬炎陳重兵于兗、豫,也是拿出了壓箱底的家當。

  文鴦在聽罷馬融的分析后,站了出來表態道:“大將軍,如此看來,晉軍集重兵于當面,我軍若是強行進攻,一時難以找到敵方的空隙,依末將之見,不如另遣一軍從太行井徑翻越東出,奔襲晉國的幽、冀兩州腹地,若是能夠成功,則晉國的陣線必然動搖,我軍到時再大舉東進,則勝算又可高出不少。”

  在幾年前趙廣北伐匈奴時,文鴦為上黨太守,對太行群山的八陘情況甚是熟悉,當時他就有意出奇兵東出,只是后來由于戰事變化,文鴦也被調到了洛陽駐守,這一計劃沒能實現,讓他深以為憾。

  “文將軍,奇兵出井徑,在參軍司看來,沒有什么必要,我軍已占領了河南、河東還有河內郡的野王一帶,向東進攻的缺口已經打開,現在正是一鼓作氣,直取晉國都城開封的大好時機,如果分兵攻打幽、冀,孤軍深入,又無后援,只會召致覆滅危險。”

  當著趙廣及漢軍諸將的面,馬融一臉嚴肅的告誡文鴦道。

  作為北參軍司的首席謀士,馬融對漢軍各位將領的用兵習慣知之甚詳,其中,文鴦作為漢軍中除了趙廣之外的頭號猛將,更是參軍司重點研究的對象。

  論單挑,文鴦無人可敵。

  論謀略,文鴦也不是莽夫,但真的把文鴦當作第一等級的統帥來使用的話,卻似乎又差了那么一點。不是誰都有系統在后面作弊的,文鴦真正要成熟成長起來,還需要在實戰中歷練。

  說白了,文鴦現在的地位和能力就處于第一級和第二級之間,統帥未滿,將領又勝出,在文鴦之前,魏容、傅僉也都曾在這一層級停滯了很長時間。

  從井徑出兵攻打晉國,在馬融看來,文鴦這是執著于效仿淮陰侯韓信了。

  漢國如今已經全面壓制了晉國,再出奇兵已無意義,還不如堂堂正正的直接進攻晉都開封來的有效果。

  同時,幽冀兩州,漢胡混雜,盜賊四起,已經是一個泥潭,劉淵的匈奴、慕容涉當、段乞珍的鮮卑部落,最近都在瘋狂的向南擴張,與諸胡的騎兵相比,漢騎在速度上的優勢并不明顯。

  若是出動大軍征剿諸胡,漢軍可能連象樣的對手都找不到,若是出動偏師,則萬一失利,會對全軍士氣造成極大的影響。

  對于馬融的判斷,羊祜、杜預兩員名將也很是贊同。

  自古用兵,無非正奇兩個字。

  奇兵也就是偏師,雖然有出奇不意的效果,但畢竟遠離主戰場,就算在幽州、冀州一帶取得勝利,一時間也很難真正影響戰局的進展。

  與其分散兵力,不如老老實實的集中力量打開封。

  面對馬融、羊祜、杜預的齊聲反對,文鴦也沒有再堅持,他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走井陘,而是想憑此來引起注意,爭取獲得獨領一軍的機會。

  在馬融講述完畢后,趙廣又詢問起后勤輜重事宜,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打仗首先打的是后勤,對于進攻一方來說,后勤補給是否持續,是否順暢是關鍵。

  就拿戰國時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來說,秦趙兩國在上黨一帶對峙,秦國國力更強,兵員補充、糧秣補給更有保障,趙國一方則國力貧弊,全國幾輪動員都再抽選不出足夠的兵力。

  后勤保障上的差異,讓趙國難以為繼,趙王心態急噪,只能以趙括代替廉頗為將,結果趙括一戰敗亡,從而造就白起的不敗戰神之名。

  而在隨后的邯鄲保衛戰中,趙國死守國都,后勤運輸的距離已經短的不能再短,而秦國的大軍卻是遠道而來,結果圍城數月不下,秦軍也是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圍而退。

  漢國的輜重運輸由侍中張華來負責,在歷史上的晉國伐吳戰役中,張華也是擔當了總后勤負責人的任務。

  張華個人能力屬于能臣一級,在晉國時就數一數二,只是由于受到賈充、荀勖等人的壓制,沒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來。

  投奔新漢后,趙廣對張華很是器重,不僅將其提拔到了侍中的位置,而且還讓祖納、諸葛詮、張軌等年輕人跟著張華學習如何處理政事。

  收了多個前途無量的弟子,又看到趙廣在驅逐胡虜上態度堅決,張華心中對漢國的歸屬感也更加強烈。

大熊貓文學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