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羌。
氐羌人一支,楊飛龍的部落勢力較大,楊氏遂被推選為首領。
有史記載:在西晉年間,楊氏在武都、陰平一帶建立了仇池國,歷時長達三百余年,也算是五胡中的小強了。
白馬羌本寨的位置,大致在后世的九寨溝一帶,這里風景秀麗、草甸散落于坡谷之間,在深山人跡未至的峽谷之間,更是生存著上古的異獸。
食鐵獸。
這種后來被稱為國寶的動物,就生活在白馬羌不遠的地方,楊飛龍身上披著的黑白皮毛裘袍可以見證。
當然,三國這個時代,沒有人去追究楊飛龍殺害國家保護動物的罪名。
瞧見楊飛龍露出驚懼表情,趙廣將案上一枚校尉印遞了過去:“大將軍前番留言,楊兄弟接了羌王之位,即授西羌校尉,凡武都、陰平、天水一帶羌民,皆歸白馬羌統領。”
楊飛龍接過軍印,大喜過望,新羌王的身份能得蜀漢朝廷的認可,這對于他來說,就有了討伐其它羌人部落的上方寶劍。
比如:位于天水南安一帶的姚氏燒當部落,其首領姚柯回因被曹魏授予鎮西將軍,綏戎校尉,其實力正在加勢擴張,白馬羌若得不到蜀漢的支持,武都一帶必將不保。
有漢一代,漢人和羌人、氐人的治理方式并不一樣,對于羌人部落的治理,蜀漢一般來說,就是任用聽話的羌人首領,用他們代替朝廷管轄。
這種方式直到明、清兩朝還繼續存在,清乾隆年間,大小金川的青羌、白馬羌起事,乾隆帝數次派兵征討,其原因就是金川一帶的首領不再聽從朝廷的號令。
“白馬王,我軍還要與魏軍搏殺,馬軍侯率本部駐守羌寨,與你一起擔起后勤重任,戰馬的補充、后續的糧草、傷卒的救治,就交你了。”趙廣見楊飛龍上鉤,隨即吩咐道。
蜀騎在陰平一帶回旋余地很小,山道作戰更多的依靠象無當飛軍一樣的步卒,留馬承在白馬羌,也是可以起到監視楊飛龍的作用。
蜀漢大將軍姜維久歷羌事,對于隴上這些羌人部落的爭斗一清二楚,在離開沓中之際,留下西羌校尉印,也是看到了楊氏白馬羌新老王交替的不穩定。
陰平所在,可耕之地稀少,白馬羌楊氏部落從河西一帶遷移至此,已有百年。蜀漢政權在劉禪這個敗家子的統治下,已經無力對山高路遠、又是魏蜀前線的羌人加以嚴控,以羌制羌也是無奈之舉。
也幸好趙廣能夠安然到達陰平,要不然的話,沒有蜀軍的鎮懾,這枚留在陰平的軍印能發揮的作用寥寥。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其實曹魏也好,蜀漢也好,東吳也好,對于羌人、鮮卑人、山越人的態度,是一貫的。
打壓,拉攏、分化,再擇其精壯為吾所用。
正是這樣的策略,讓魏蜀吳三國之間,大小戰事無數次,卻依舊能吊打周邊一眾異族。
曹魏一方,烏桓兩任大王,丘力居和蹋頓或被迫投降,或被殺死;蜀漢一方,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一時傳為佳話。至于孫十萬的東吳,雖然過江作戰屢屢敗北,但吳軍將領與山越作戰時勝率也是相當高的。
到了西晉,司馬家繼承皇位的是一個傻子,爭奪皇位的八個兄弟又打的不可開交,在中國的歷代大一統王朝中,弱晉是出了名的,比之經濟強國的大宋還有不如。
再等到曹魏的底子被司馬氏折騰的差不多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漢人最黑暗的日子來臨。
“諾!”
“遵將軍號令!”
馬承、楊飛龍點頭應允,領令出門。
“承祚,你速精選健卒,從隴山間道往劍閣,將我軍情況報于大將軍。魏軍下一步可能的進攻方向,我已寫在錦帛上了。”送走馬、楊二人,趙廣再對正在記錄的陳壽吩咐道。
姜維大軍按行程來看,應該已到劍閣一帶,雖然跳出了魏軍的圍剿,但面前的魏軍實力更加強大,鐘會的東路軍人數多達十余萬,戰將更是不知多少員,其中還有不少是蜀漢投降過去的將領,姜維能不能守住,又能守多久,還是未知數。
眾將一一退下。
趙廣心中,疲憊之極。
戰略層級和戰術層級,思考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牙門將,也就是在局部戰場上搏殺,不需要考慮太多。而現在,他不得不擔當起蜀漢西路方面軍主將的職責。
不過數千兵馬的調動,就已讓趙廣應接不暇,這也讓他對大將軍姜維的運籌帷幄也是佩服不已,姜維實在不容易啊!
諸葛亮死后,蜀漢軍權逐漸為大將軍姜維所掌控,史書記載他曾經數次引兵討伐中原,使得蜀漢國力日漸衰落,直至最后亡國。這種說法,實質上是脫離實際情況的空談,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
姜維這個諸葛亮的接班人,其實并不是指定的,而是蜀國不得不的一種選擇,獨擋一面的大將魏延被殺之后,蜀軍將領青黃不接,在蔣琬、費祎當權期間,姜維前幾次北伐統率的兵力連一萬人都不到。
五勝四平二敗。
就姜維的總戰績來說,并無多少可指責的地方,當然二次大敗讓蜀軍精銳的白毦兵、無當飛軍遭受嚴重損失,這是姜維失策又無奈的地方。
二十年魏蜀征伐。
曹魏:吾有大將陳泰?
蜀漢:我有姜維。
曹魏:吾有上將郭淮?
蜀漢:我有姜維。
曹魏:吾有鐵壁郝昭?
蜀漢:我還是姜維。
曹魏:吾有文武全才鐘會?
蜀漢:我,我派出姜維。
曹魏:吾有老當益壯的鄧艾?
蜀漢:我沒其他人了,我依然是姜維。
曹魏:吾有大BOSS司馬兄弟?
蜀漢:我有阿斗,算了,這個拿不出手,我還出姜維。
在這種情況下,姜維要是全勝,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更何況,還有黃皓、閻宇等小人,諸葛瞻、張紹等眼高手低之輩死拖后腿。
相比之下,諸葛亮北伐之時,蜀漢的軍事力量有所恢復,麾下既有魏延、王平、趙云等上將,又有吳氏兄弟、馬氏兄弟、向寵、張嶷、馬忠等中級將領,文臣方面,蔣琬、馬謖、楊儀等人的能力也相當不錯,但最后的結果依舊是功敗垂成,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蜀漢的軍事實力與曹魏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以弱勝強,可不是光嘴上說說的,兩軍對壘,曹魏一方只要不犯大錯,可以犯些小錯,而蜀漢一方別說大錯,小錯也不能有。
諸葛亮也好、姜維也好,都是蜀漢不同時期的支柱,他們縱算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足,但能夠把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維持下來,他們就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