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大學的籌辦算是告一段落,忠右衛門開始協助松平齊宣創辦步兵傳習所,校舍好找,場地也好找。就是八到十二歲的旗本御家人子弟不好找,尤其還要矢志向學,愿意忠心護衛德川將軍家萬萬年的八歲小男孩不好找。
最后走的還是推薦制,這年頭選拔,才能并不是第一緊要之處。唯有對德川家慶的忠誠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先確定忠誠,再考慮才能。
而且頭期嘛,也不需要一下子招幾百個人,先來三十個人,把第一期帶起來,后面的看成效再研究是不是擴招。
正和松平齊宣討論著這個事情呢,外頭說有遣英留學團送回江戶的書信。這個時候也沒有什么書信審查制度,書信先是送到荷蘭的長崎商館,然后再由飛腳一路往江戶送。
一般學生的家書,這個時候已經分發投遞到各家去了,唯有小栗忠順和勝海舟兩人單獨給幕府的上書,這會子一齊送到忠右衛門這個外國掛手中。
“怎么說?”松平齊宣隨意的問道。
“容我看完。”忠右衛門抬了抬頭,小栗忠順的信有點長。
信上的內容其實令人欣喜,英國方面在得知幕府派遣留學生之后,不僅免除了所有學生的學費,還領著一幫鄉下土包子參觀了皇家海軍的伍爾維奇造船廠和德特福德造船廠。
船臺上面在建的上千噸戰艦,有如吞噬萬物的巨獸,讓隊伍中的勝海舟傾心非常,就差留在原地跟著人家學習造船了。小栗忠順則是不斷的將在這些工業部門參觀到的一切記錄下來,此番已經全部郵寄回了江戶,供將軍様御覽。
除了極言英國人的軍事機器強大以外,小栗忠順還參觀了英國的鋼鐵部門,對于高大的鍋爐,以及滾滾留下的鋼水,觸動極大。勝海舟喜愛海軍,小栗忠順則關心這些先進的繁榮工業,希望幕府有朝一日也能建設起這樣強大的工業企業。
反正在英國的每一天,都是震驚的一天,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是前所未見。小栗忠順深感幕府此時的落后和愚昧,表示自己一定會學盡英國的新技術,回國報效德川家慶。
最后的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小栗忠順說自己認識英國的外交大臣帕默斯頓,在他的支援之下,英國議會已經批準了一個議案。
每兩年幕府都可以向英國派遣三十名留學生,這些留學生的一切開銷,全都由英國政府支付。暫時先安排十批學生,如果后續學有所成,兩國的邦交有更加深入的發展,這個資助的規模和范圍,也可以繼續擴大。
這才是重點啊!
當初讓幕府掏兩萬兩出來,那真是要死要活的,現在有每兩年三十人的留學名額,還全都是免費的,幕府里面應該不會再有什么強烈的反對了吧。
“英國允許我們每兩年派遣三十人留學。”忠右衛門把小栗忠順的信交給松平齊宣。
隨后他又打開勝海舟的信,里面則是極言勝海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見聞,英國的海軍軍官培養已經形成了十分有效的體系,中級和初級的海軍軍官選拔以及提升,都有跡可循。
加上那些強悍無比的戰艦,人船合一,舉世無敵!
幕府一定要盡快開始海軍的培養和建設,不然憑日本處處海岸的天然地理環境,將來一旦有外敵入侵,則必然處處烽火。且海軍在大洋上面縱橫馳騁,根本不能被輕易捕捉或者阻截。
別到時候今日長崎有警,明日大阪烽火,后日江戶被戰,幕府就算訓練起了十萬大軍,也不能在陸地上面處處設防。到時候兵力分散,只會被外敵給各個擊破。
他現在正在如饑似渴的研讀之前第一次中英戰爭的戰報和研究,這對于幕府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研究的材料他也隨同書信寄了一份回來,十分詳細,還配有英軍的戰報,希望幕府這邊一定要重視起來。
“走,登城,這事須得向上様稟報。”松平齊宣看完,立刻拉著忠右衛門往江戶城跑。
英米鬼畜紛至沓來,一年甚于一年,一日快過一日,幕府這邊表面上看著還像那么一回事,可實際上呢?
用《紅樓夢》里的話來說,那就是連內囊卻也盡上來咯!
爭分奪秒發展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別人可以不著急,松平齊宣著急。既然現在有機會繼續向英國派遣留學生,為何不早派?
此前佐久間象山的“西洋技藝,東洋道德”一說,現在在天下傳播的越來越廣,作為信濃松代藩的執政家老,他正在藩內積極的實踐他的理論和思想。
受到他的思想影響,原本就有這點子意思的松平齊宣更是推崇佐久間象山。連吉田松陰也多多閱讀佐久間象山的著作,表示當年在江戶相識時沒有好生請教,實在是可惜了。
有一說一,英美等國接二連三的前來浦賀叩關,確實極大地震動了日本的有識之士。許多人都已經認識到了學習西洋技藝的重要性。不然當初江戶大學籌辦時,怎么會有這么多人自愿趕來求學。
像是田邊太一甚至舍棄自己的官職,也要回到江戶學習。外樣諸藩,也因為久在西南,見識過外國軍艦的強大,而積極的向江戶派遣學生。
整個社會已經出現了一種愿意向外國學習的風潮,雖然面對封建保守勢力而言,還十分的渺小,可是這點火種,或許有一天能燃燒成熊熊大火吧。
及得登城,兩人先是拜見當值的大岡忠固和久世廣周,將小栗忠順以及勝海舟的書信呈上。然后便請求拜見德川家慶,當面陳述繼續派遣留學生之要。
眼下正高興的德川家慶直接派人傳話,不需要陳述了,這事他準了。消息隨之傳開,因為三十余名學生的家信,幕府派遣留學生求學英國的事情也被世人知曉。現在留學都不要錢了,我也也想去啊。
包括親藩、譜代以及外樣在內的諸侯大名,紛紛請求獲得幕府的留學生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