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政一聽就知道梅知孚說的是李桂中榜的事,而這事最近已經成為賈政的得意之筆,不過他還是一邊拱手,一邊謙遜著小聲回道:“知孚兄過獎了,我當時只是覺得此子有禮好學,沒想到他居然中了!說來此子福緣也是深厚。”
紫禁城禁止喧嘩,所以賈政的聲音也很小。
“哦…”
沒想到李桂中榜還牽扯到福緣,梅知孚眼睛一張,問道:“存周兄,此子有何福緣。”
賈政性格迂腐,但迂腐里往往有耿直的一面,如實回道:“此子考前居然壓中了那道大題。”
押準大題這樣的事在士林看來確實是福緣不小,因此梅知孚聞言愣了一愣,這才微笑著點頭,繼續小聲道:“此子福緣確實不小,不過此子還有一樁福緣等他。”
“哦…”賈政眉頭抬了抬,這次倒令賈政奇怪了。
而梅知孚這時已繼續說道:“昨日我在信王爺那里做客,中途談起存周兄之事,信王爺很感興趣,想見一見那李桂,讓為兄傳話于你希望月末開社之日時,存周兄能帶去一見。”
紅樓世界里與曹公參考的康乾背景不同的是泰寧帝只有六子,分別是忠順王、忠仁王、忠義王、忠禮王、忠智王、忠信王。
在這六位王爺中,忠信王人物風流,最喜歡詩詞歌賦,結交士林,當然也得到了士林的喜愛。
也因此忠信王也結了一詩社,名曰翠云社,社址就在翠云樓,因為他的影響翠云社里墨客騷人比比皆是,當然也魚龍混雜,權臣顯貴充斥其中,同時因為忠信王的地位,翠云社成為才子騷人的夢想之地。
沒想到忠信王居然要見李桂,賈政眉頭猛然一挑:“這倒真是此子的造化!”
“此子詩詞造詣如何?”隨后梅知孚又問道。
賈政看過李桂的習文,但里面并沒有詩詞,不過院試第一天考試內容有詩詞,李桂既然中了榜,那么在賈政想來李桂的詩詞水平可能不好,但也不應該特別差,因此,賈政回道:“應該還過的去。”
梅知孚是賈政的至交好友,聽賈政的話就知道李桂的詩詞水平不會太高,于是委婉道:“少年人長長見識也是好的。”
而他話音剛落,“咯吱吱…”沉重的黃銅圓釘大門響了起來…
劉子山之所以選擇設宴太白樓,是因為太白樓離應天府很近,也夠大,有能夠容納一百名生員的席位。
給了王榮一兩碎銀子讓他自行吃食后,李桂上了太白樓,然后隨意選了一個房間坐下。
房間里十人一席,寒暄、介紹后,李桂能明顯的看到原本還熱情洋溢的臉漸漸變的冷清。
李桂能夠明白這些人的心理,這些人正是春風得意、眼高于頂之時,對于他這樣的出身,他們有些膈應,也是出于忌諱,他們是不想與他交往的。
對此,李桂倒是無所謂,只是心里感嘆這世界太以出身看人,竟沒有一個有格局、有眼光的。
但轉而一想,后世何嘗不是如此!雪中送碳者稀,錦上添花者多!
酒菜上來,三巡過后,其余九人話漸漸多了起來,談話的內容不離風花雪月,要么是某某社誰誰新出一詞,得明月樓頭牌夏翠微仰慕,共度一宿;要么就是某某社誰誰一詩令信王爺驚贊賞銀百兩;要么就是某某社何時開社之類的話題。
而對于結社李桂并不陌生,紅樓夢里林黛玉、賈寶玉等人都結了海棠社,還正兒八經的去向王熙鳳要活動經費。這么小的圈子都結社,可以看出紅樓世界里結社是多么正常!
不過這種因詩詞而結成的社團,可能是靈魂來自后世,由于時代的隔閡,李桂的興趣并不大,可以說很小。
而實際上由于受現代語言的熏陶,李桂做詩學詞的能力并不怎么樣,也因此他對古典詩詞的興趣也不高。
當然,最主要的是心態,他并沒有這個閑情逸致!
其余九人隨意聊著,可能見李桂不聲不響,他們的聲音逐漸的放開了,斛籌之間,場面漸漸的熱鬧了起來。
于喧嘩處獨自蕭瑟,李桂本想起身離開的,但恐劉子山還有其他的安排,因此留了下來。
不過劉子山并沒有安排什么,而是和教諭于立新一起走這桌、竄那桌,一直喝到下午。
當李桂和王榮回到榮國府時,太陽已經西斜了…
從西便門入府,一直望東,轉過三個拐角就是李桂的院子,“老夫就知道汝絕非凡品!”剛剛轉過最后一個拐角,一個略帶蒼老的聲音就驀然響起。
聲音突兀,李桂嚇了一跳,抬頭看時,卻見單聘仁青衣濮巾,正站在他院落的門口,向他含笑而望。
“先生好,可來一敘。”
雖然單聘仁名字不好聽,但李桂卻知道單聘仁是有些本領的,最起碼很擅于控制場面,而且最初還幫過他,因此李桂對他有些好感,出言相邀。
“好。”單聘仁慨然而應。
而此時賈政也回到了府里…路上他曾想讓李桂準備準備,但轉而一想,開社時所選的題目或者詠物,或者應景,并無一定的章法,要是讓李桂準備了卻沒用到,賈政又覺的有些丟臉面,因此對于讓不讓李桂準備他有所遲疑。
而回到府里,賈璉立即找上了他。他平素就不喜歡這些俗事,但作為決策者之一,有些事情是必須經過他的同意的!被修建園子中雜七雜八的事一鬧哄,他也沒了讓李桂準備的心情。
而在此時李桂正和單聘仁對飲著,因為年齡閱歷和清客這個職業的緣故,單聘仁不僅見多識廣,而且極為健談,丹法口訣,官場軼事,民間風俗,綠林奇事等隨口即來。
李桂本意是敷衍一下單聘仁的,但隨著單聘仁的講述卻入了迷…
“盜亦有道,所謂七搶八不搶,你知道為何不?”
“為何?”
“第一,貪官必搶;第二貪污吏必搶;第三,奸商必搶;第四霸凌者必搶…”
“那八不搶為何?”
“八不搶者,第一秀才考生不搶;第二和尚道士不搶;第三婦孺不搶;第四…”
“秀才、和尚為何不搶?”
“不搶秀才、和尚是盜賊們為后路著想,秀才們都是當官的苗子,而常在河邊走,沒有不濕鞋的,盜賊們大多會被捕,秀才們同年、同鄉的又抱團,為后路計,盜賊們一般不搶秀才,而且秀才往往沒有幾兩銀子,所以為兄我一旦出門都是那身半舊青衣,嗝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