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
今天因為工作的事,晚上一頓應酬惡戰免不了,中年奧特曼暫時失去了光。
想了想,趁中午一點時間不午休,整理一下長信銀行的資料,也讓大家對前后的劇情再多一點了解。沒更正文的話,好歹有點東西看。
正文:
一、成立:服務于國家政策需要的半個國家銀行 戰后,日本為了使經濟復蘇,首先著手救助的是金融機構。
當然在這個過程里,美國也有方方面面的考慮,日本的金融結構仍舊處于動蕩。財閥轉型為財團,而政府需要一個能夠積極響應內閣需要的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手段調配資源迅速重建重要產業。
1952年,時任大藏省大臣的池田勇人召開金融政策委員會,計劃將銀行作為主要融資來源,并將不同金融功能劃分給不同的機構。經紀公司專門負責股票市場、城市銀行為消費者服務并向大型企業提供短期貸款(財團的銀行)、信托銀行專門負責資產管理業務、地區銀行為小客戶服務。
當年,長期信用銀行法通過,創造了一種全新種類的銀行——長期的信用銀行。池田認為“長期的信用銀行”應通過自己發行債券融資,并向鋼鐵、造船、電力等特定行業提供長期貸款。
在這樣的背景下,戰前半官方性質銀行——日本勸業銀行一分為二,一半成為普通的商業銀行,仍沿用日本勸業銀行的名稱(后來1971年和第一銀行合并,也就是書中的第一勸業銀行)。另一半則改組成為了長期信用銀行,大藏省以認購優先股的投資方式提供給長銀50%的資本金,在成立后的三年中,又認購了長銀發行的全部金融債券的40%。
也就是說,長信銀行原本就是半官方的銀行性質出身,到了1952年以后,更是將不官方的那些業務剝離出去,剩下的長信銀行幾乎就是親兒子了。當然,長信銀行得聽話,按政府的政策需要,以長期信用貸款的方式進行運營。
在貸款投向上,作為一家具有政策屬性的商業銀行,長銀在成立之初,主要還是聚焦于符合“國家利益”的行業,服從政府產業政策,如二戰初期的造船、電力、鋼鐵、煤炭等行業,以及后來的汽車制造等工業生產類行業。
在長銀看來,具有政府支持、符合政府政策導向的企業及這些企業的關聯公司,才能夠在日本長期生存。因此,長銀在實際的信貸業務中,往往不是根據企業的財務報表作為評判依據,而是更多考慮企業的背景和社會關系。
在本書中,前原玖美奈作為長銀出身,被上司要求服務好狗大郎其實就是這種長信銀行側重于搞關系的一個體現。當然了,其實其他銀行的做法也沒什么不同。
二、發展、困境和隱患 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長銀也在不斷壯大。20世紀60年代初,長銀的業務發展迅速,在1963年,長銀為國內制造業提供了幾千億日元的資金,放貸對象包括豐田、東麗集團、川崎鋼鐵、東京電力、橋石輪胎和東芝等行業巨頭,同期,長銀也幫助這些企業進行海外拓展。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在為豐田向美國進出口銀行的貸款提供擔保后,長銀意識到了海外機會的重要性,因此派遣職員學習外語并前往海外的銀行進行培訓。日后長銀管理層中的“國際派”,如大野木克信、平尾宏二等,就是在這一時期接受了海外的培訓后脫穎而出的。
隨著70年代經濟的放緩和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需要通過長銀進行貸款的需求越來越少,使長銀的長期發展遭到威脅。因此,包括大野木克信在內的“國際派”開始倡議對長銀進行改革,而大野木克信主張公司向投資銀行方向轉型的建議,也獲得了長銀高層的認可。
但是作為一家政策型的銀行,由于大藏省直接金融監管的原因,銀行雖然仍不被允許在日本內部介入債券和股票業務,但可以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參加海外市場的債券承銷。長銀由此計劃成立一個“投資銀行組”,進行債券交易、投資顧問以及系列產品等新業務的開發。
本書中,陶知命和史蒂文森等人籌謀從外部和內部一起夾擊長信銀行,就是指從外部狙擊這個長信銀行投資銀行組在海外的經營,壓縮他們的收益、加劇他們的危機。
1985年起,隨著日本不動產和股票泡沫的不斷累積,長銀改革派的努力被沖淡了,長信銀行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國內。泡沫經濟帶來唾手可得的利潤使長銀沉溺于泡沫經濟的游戲中,特別是不動產成為長銀的新寵。
1985-1988年,長銀的資產由18.4萬億日元增長至22.6萬億日元,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不動產貸款的大幅提升。1990年,長銀的市值為248億美元,位于世界第9位。
不動產的瘋狂使長銀原本向投資銀行轉型的改革變得不那么急迫,相比投資銀行受到的限制和利潤的微薄,不動產貸款更加有利可圖。
在本書中,長信的中層最開始慫恿前原玖美奈接觸陶知命,就是為了武田制造那塊地的不動產貸款。后來,也提到了他們對堤義明的貸款。
還提到了一個公司,EIE的高橋冶。
EIE公司(Electronics and Industrial Enterprise)成立于1947年,在高橋治則接管公司以后,成為專門從事電子產品進口的貿易公司。20世紀80年代,高橋治則宣布將EIE公司改造成不動產集團。EIE公司在泡沫階段四處購置土地和建造賓館,吞并了世界上的許多資產。
EIE的不動產業務從購買塞班島的凱悅旅館開始,后又于1987年買下了帝豪旅館管理集團30%的股份。高橋出手闊綽,喜歡的旅館就直接購買,夏威夷一個估價2000萬美元的養牛場,高橋治則想要建造旅館,就以1.5億美元買入。在泡沫鼎盛的1989年,EIE搬入了造價高昂的新辦公大樓,同期公司擁有多架私人飛機。
對資金有龐大需求的不動產集團EIE和在日本上層有一定地位的高橋治則獲得了銀行的青睞。在塞班島凱悅旅館的項目中,長銀和匯豐銀行就出借了300億日元。長銀對EIE的貸款幾近達到無條件批復的地步。1990年,EIE的總借款數達到7000億日元,并成為長銀最大的10家客戶之一。
長信銀行是為了幫助政府迅速調集資源到特定行業而誕生的,但在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喪失了這個作用,日本央行的窗口指導就足夠調配了。
在這個過程里,長信銀行該往什么方向發展其實是迷茫的。然后日本起飛、泡沫經濟到來,長信銀行就栽到了不動產貸款和金融投資的坑里。
三、崩潰過程 股票和不動產價格的下跌同樣對長銀造成了雙重打擊。
以EIE公司為典型的不動產公司在經濟泡沫破裂后遭到重創。在泡沫破裂前期,長銀相信不動產和股價只是暫時下跌,因此仍繼續對EIE追加貸款。到了1993年,長銀發現EIE的問題極其嚴重,宣布與EIE切斷所有聯系,并承認先后貸款的1900億日元,有一半無法收回。1995年,EIE行賄政府的丑聞捅到國會,高橋治則在國會聽證時揭露長銀出資拯救兩家信用社,曾利用這兩家信用社暗地里繼續向EIE追加貸款,并向政治家和黑幫提供貸款的行徑。
1995年3月底,長銀宣布壞賬總額達到7840億日元,并使用全年度利潤核銷幾乎一半的壞賬。1996年夏天,大藏省認為長銀有風險貸款為4萬億日元,占總貸款的25%,有風險貸款中三分之一已無法償還。
此后長信銀行瘋狂自救,但一直沒什么好辦法。
1998年6月下旬,長信銀行宣布與住友信托結盟。但住友信托本身壞賬也較多,而住友信托反而堅持要在政府先把長信銀行的壞賬移開,并注入公共資金使長信銀行存活的情況下,才會進行合并。遺憾的是國會投票拒絕了這一需要2萬億日元資金的計劃。
1998年10月下旬,國會同意為金融系統成立60萬億日元的安全基金,并為長信銀行尋找買主。在這期間,長信銀行被國有化托管。此時,長信銀行的資本缺口達3000億日元。長信銀行倒閉時賬上有23萬億日元,其中2/3是企業貸款。國有化后,政府管理機構逐漸拋售長信銀行的金融信貸資產,又將5萬億日元的不良資產轉移給整理回收機構。1999年夏天,長信銀行賬上最終剩下11萬億日元貸款。
來自美國的瑞博伍德集團積極地參加接管長信銀行的競價。1999年9月,瑞博伍德提出的第一份商業計劃為:以10億日元購買長信銀行,注入資本金1200億日元,同時接管長信銀行所有貸款。日本方面,政府拿出5000億日元的儲備金,提出“取消權”方案;另外再用2400億日元注入長信銀行。經過談判,日本政府將儲備金提高到9000億日元。2000年,經過多次談判,瑞博伍德接管了長信銀行,并更名為新生銀行,長信銀行的故事就此終結。
這是長信銀行崩潰倒閉重組的真實過程。也就是說巔峰期246億美元市值、資產20多萬億的長信銀行,美國資本1210億日元拿下了,還要求日本拿出5000億儲備金再注入2400億日元到長信銀行。
1210日元,日元經過升值到了199年,也就只值10億美元了。
在本書中,長信銀行的大致發展過程沒變。因為有陶知命的加入,給長信銀行埋的坑更加有針對、有準備。
而原本直到1998年才成立的金融檢察廳、金融再生委員會,也因為陶知命的亂入,在1992年底提前成立。
把數字列出來,也能讓大家對當時資金的實際價值有個判斷。這畢竟是30年前,陶知命的資金規模屬實是嚇人的,也是一般人想不到的。
這也是他為什么能有堅定盟友的原因之一,實力擺在那里。
50億美元甩出去,在那個時候威力有多大,會讓別人產生多大的誤判,也就能理解了。
就算擁有20多萬億円資產的長信銀行,也會因為僅僅7000多億壞賬走投無路,最終倒閉。
正常情況下陶知命不可能有足夠資金,能夠讓史蒂文森他們覺得拿出了50億米元、又要收購新聞社和電通、還得搞那什么新千年圖景投資基金去為橋本太郎積累政治資產的陶知命,除了長信銀行真的還能有其他胃口、有那么多實力去做什么。
千億美元首富堤義明不就因為區區大崎新城一個地產項目斷了鏈條嗎?
OK,長信銀行的背景就介紹到這里吧。
接下來就是三友財團真正出現在普通老百姓視線內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