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六百三十三章 混賬朱佑樘

  因為這所謂的“葉淇變法”,在朱高熾看來,它直接影響著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大明滅亡的原因,在后世看來,眾說紛紜,有的說亡于萬歷,有的說亡于閹黨,也有的說是亡于流民…

  但這中最關鍵的就是,大明的滅亡與財政破敗有直接關系!

  沒錢安撫流民,沒錢鎮壓李某成、張某忠,沒錢和后金開戰…

  因為沒錢,導致崇禎在最后的日子里,連宮里的金銀器皿乃至銅壺都拿出去當掉充作軍費!

  然而這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還是沒錢!

  而大明沒錢的根本原因,不是文官在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歷朝歷代都有貪官,整合起來的財產依舊很客觀。

  可大明的沒錢禍根,早在弘治五年的時候就已經埋下!

  最大的毒瘤就是“葉淇變法”!

  明朝初年,在大明的鐵血強軍之下,蒙古人敗退到漠北,可即便如此,其勢力依舊很強。

  因此大明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寧,于是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邊境,開始設立軍鎮,以防范蒙古人入侵。

  起初設置了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鎮。

  之后又增設了寧夏、薊州、甘肅三鎮,再之后弘治年間再增設太原、固原二鎮,也就是大明的“九邊重鎮”!

  可軍鎮雖然設立了,有城有人這些還遠遠不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明之初糧食是最大的問題,可大明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養活邊境幾十萬兵馬,對大明來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而且朱元璋也不敢給亂世過后的百姓增加太沉重的負擔。

  因此,洪武三年,大臣楊憲,給老朱提出了納糧開中的建議,具體來說就是:

  政府根據邊鎮需要軍糧數目,在民間招標!

  中標的商人往邊境軍鎮運糧,糧食運到以后政府給商人頒發鹽引,然后商人憑鹽引領取食鹽,再到指定地區販賣以獲利。

  這種方法得到了老朱的批準。

  首先便在大同鎮作為試點,很快推廣大明全境!對于初生的大明來說,總體來說還是利遠大于弊。

  有明鹽法,莫善于開中!

  開糧納中,更是大明鐵騎強大的保障!

  想到這些,朱高熾不禁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爺爺八次北征,我爹朱棣五次北征!”

  “每次都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保衛了大明邊境。”

  “這幾次戰爭耗費軍糧馬草無數,但卻沒有造成漢武帝時期,那種極端的民怨沸騰的局面。”

  “開中的功勞可謂是無與倫比的!”

  提到開中納糧,朱高熾眼神中有贊嘆之色浮現而出。

  “可開中納糧僅僅只是適用于明初,以及懂得利弊的明君,顯然弘治并不在此列,他根本看不到其中對于當時大明的弊端!”

  “不僅如此,反而變本加厲!”

  “開中之后,大明用“巨額的利潤”吸引商人,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鹽引超發!”

  說到這里,朱高熾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一旁的河靈若有所思的點點頭,他自然對諸天大明的歷史有著了解,對于朱高熾所說的這些也是了解的。

  本來頒發鹽引,要根據運糧的成本和食鹽的利潤決定糧食與鹽引兌換比例,鹽引的數目要根據食鹽的產能決定。

  所以食鹽的產出限制住了能往邊境運多少糧食!

  但當時的大明沒有不考慮到這一點。此外,還有大量皇親國戚貴族官員利用權勢侵占鹽引。

  按照大明的規定:

  監臨官及四品以上官員家人不許中鹽營利!

  但是當時的官員就知道用親戚的身份,侵占鹽引。

  尤其是皇室,在這方面更是不檢點,有仁君之名的明孝宗,數次賜給皇親國戚鹽引,后面也就跟著有樣學樣了!

  這也就導致很多商人空有鹽引,而無鹽可支,只能在鹽場等著取鹽。

  由于開中制被破壞,無鹽的情況開始愈演愈烈。

  成化末年,僅兩淮鹽場就有五百余萬引鹽無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數十年的情形,大大打擊了商人的積極性。

  如此,也就導致做開中鹽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少!

  從而導致邊境糧食遇到危機!

  想到這些,河靈點點頭后,思考道:

  “其實按照當時大明的處境,這些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如果盡早按量兌換鹽引,大力打擊皇室外戚亂用鹽引的現象。”

  “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聞言,朱高熾不禁贊許的看了一眼河靈,道:“不錯,看來你恢復的這段時間,那些書沒白看。”

  被朱高熾夸贊,河靈卻是一笑,道:“這是自然!”

  見他如此,朱高熾也跟著道:“可惜的是,一切的關鍵不在政策,而在執行。”

  “偏偏,弘治那混賬還采取了一個最壞的辦法。”

  聽到朱高熾開始還說弘治是個中規中矩的不錯后輩,再到現在的混賬,河靈不禁暗自撇嘴。

  “翻臉比翻書還快作風,越來越有皇帝風范了。”

  不過河靈也能明白,為什么朱高熾怒罵弘治是混賬的原因。

  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提出納銀領取鹽引的辦法,被孝宗皇帝批準,也就是后世所說的“開中折色”!

  從此,

  商人不再需要往邊境運糧,只需要繳納銀兩,就可以做食鹽生意。

  這個方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年之內,國庫增收白銀百萬余兩!

  然而,

  葉淇變法,卻是違背了開中制的初衷。

  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因為納糧開中解決的是軍糧問題。

  納銀開中,解決的是國庫收入問題。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大明為了這百萬白銀的眼前收入,把軍糧問題拋諸腦后。

  更不要說開中制,引起的農民實邊等連鎖反應了。

  幸運的是,弘治帝,朱佑樘在位時,明王朝的邊患并不厲害,也就沒有體現出來太大的弊端!

  但卻是為后世大明埋下了禍端,那就是女真的崛起!

  直至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之后開始了大明與后金長達幾十年的邊界戰爭。

  可明朝自隆慶開關以后,大量白銀開始內流!

  隆慶至崇禎年間,流入大明的白銀更是高達三億余兩!

  明末時期,商品經濟更是空前的高度發達,整個大明國,整體來看是很有錢的!

  可大明國庫,卻是窮的震古爍今!

  萬歷收礦稅,魏忠賢收商稅,崇禎加派三餉,這中間即便也有個人窮奢極欲,但無論怎么算,也不該窮到崇禎皇帝當銅壺的情形!

  逐年的軍糧成本的增加,士兵軍餉的貶值。

  之后,隨著納糧開中被取消,再也沒有人會傻到去九邊開荒種地,邊境地區,人煙越來越稀少!

  做生意的商人自然更少,于是…

  諸物騰貴!

  納糧開中時邊關大約一兩銀子一石!

  納銀開中后,竟賣到五兩一石!士兵領到軍餉,本來花銷之外,還能給家里留點錢,現在連花銷也不夠了。

  所以士兵自然是滿腹怨言!

  一旦軍餉沒按時發放,就會出現“鬧餉”。

  此外,鎮壓或者安撫各地所謂的義軍,也需要大量白銀。

  對于當時的大明朝臣,能人不是沒有,可不管是多么好的計劃,又具備多大的可行性,可是沒有錢,一個都執行不下去!

  于是,崇禎末年,大明的財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鎮壓遼東各地戰事和起義需要大量銀兩,可是國庫沒有錢,所以朝廷只能不停地加稅;

  既然要加稅,就要搜刮百姓!

  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就只能揭竿而起!因此,各地起義軍就永遠無法被徹底剿滅;

  然后,就需要更多的軍餉…

  如此反復循環!

  終于,

  大明崩了!

  “所以,我大明亡國的根本禍根,早在弘治那混賬的時期,就已經埋下,身為皇帝,不能高瞻遠矚!”

  “這本身就是一種失職!”

  “說他中規中矩,我都覺得是高看了他。”

  “目光短淺!”

  最新網址:

大熊貓文學    諸天神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