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0795章:欲加之罪

第(1/2)頁  首先說明,“諸葛亮在自己死前一定要安排殺魏延”,這個話題應該在《三國演義》下討論。

  畢竟,只有演義中的諸葛亮才一心殺魏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非但沒有安排殺魏延,甚至他留下的遺命,即使魏延真的不聽話,也只是讓姜維斷后撤退!

  換句話說如果魏延打算背叛蜀漢投奔魏國,諸葛亮是拿他一點沒辦法的,主力能退回去就阿彌陀佛了。

  所以,既然問諸葛亮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殺魏延,那么顯然就是按照《三國演義》而論了。

  同時,文學作品中的事實邏輯,不同版本可能差異很大。對《三國演義》的諸多版本,咱們以通行本毛本作為依據。

  既然是以三國演義作為基準,那咱們就要從三國演義的世界觀設定和價值觀來評價。不能說站在歷史角度論演義人物的是非,或者拿現代人的價值觀去套小說中的古人。

  毛本《演義》中,諸葛亮不但在臨終前要安排殺魏延,而且從一開始就露出了要殺魏延的端倪。

  原因很簡單,因為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掐指一算,算出了魏延腦后有反骨,在自己死后必然造反,所以預先安排錦囊妙計,由馬岱潛伏,在魏延一旦造反的時候就動手宰了他。

  聽起來,很過分對吧?但是沒辦法!三國演義的設定,諸葛亮就是活神仙,他說魏延要造反,魏延就是要造反,后來魏延果然也造反了,那么諸葛亮反過來要殺他也就正確無比了。

  當然,若真是憑這么一套迷信玩意就要殺大將,那諸葛亮也當不起四大名著主角的光環了。

  事實上,除了諸葛亮這裝神弄鬼(然而卻是演義正文設定)的預言殺之外,魏延在演義中確實也表現出桀驁不馴的不穩定狀態,簡單說就是有取死之道。

  魏延最早出場,是在襄陽。當時曹操大軍南征,劉備帶百姓南逃,蔡瑁張允已然投降曹操,不肯開城門放百姓入城,反而亂箭射下。魏延挺身出來,砍開城門,企圖放進劉備,卻被大將文聘纏住,劉備也走了。魏延沒法子,只好去投長沙韓玄。

  這一場,魏延表現是一身正氣,鐵骨錚錚。

  接著是戰長沙。赤壁之戰后,關羽南征長沙,與老將黃忠大戰三日,惺惺相惜。長沙太守韓玄大怒,認為黃忠勾結關羽,欲要斬殺黃忠。魏延暴起,為救黃忠,殺散了刀斧手。

  到這一步,都算毫無問題。但是緊跟著魏延一刀砍了韓玄,這事兒放在封建社會就略有些不地道,畢竟當初是韓玄收留他的,于他有恩。魏延救了黃忠,想投劉備也好,想獻長沙也罷,沒必要直接過去,直接剝奪韓玄的活路。畢竟其余三城的太守,除了親自出城交戰的金璇身死之外,趙范和劉度都是投降不殺的。

  所以在劉備取得長沙后,諸葛亮臉一板,拿這件事作為幌子,就要把魏延推出斬首。

  真要這么殺了,魏延得泉下喊冤,好歹自己是為了劉皇叔啊。當然,諸葛亮此舉只是為了威懾魏延。真要打算殺,劉備求情都沒用的。

  此后,魏延在跟著劉備龐統入川時,和黃忠爭功,結果反而中了埋伏,若不是黃忠救命,險些被殺。這種違抗軍令打敗仗,若是比照后來馬謖的例子,該當斬首。只是當時龐統帶隊,沒和魏延計較而已。

  等到劉備死后,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時,更是屢出不敬。因為諸葛亮沒有聽他的子午谷計策,就牢騷不斷。對諸葛亮的命令,有時候也不太愿意配合。比如第三次北伐時,諸葛亮本來打算讓魏延去截斷張郃的前軍,魏延卻故意裝傻,低頭不語,諸葛亮只好派了自告奮勇的王平。

  而到了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安排魏延等四人各帶五千兵馬為前哨,魏延卻跟陳式兩個煽風點火,甚至故意貶低諸葛亮:

  丞相若聽吾言,徑出子午谷,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今執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既令進兵,今又教休進。何其號令不明!

  軍前公然貶低主帥,這是什么神操作?那時候諸葛亮就已經心里透亮了:

  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最終,在魏延陰測測的慫恿下,陳式違令進軍,以至于兵敗,幾乎全軍覆沒。回來之后,兩個人相互推卸責任,丑態百出:

  孔明曰:“是誰失陷了軍來?”延曰:“陳式不聽號令,潛入谷口,以此大敗。”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來。”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將令已違,不必巧說!”即叱武士推出陳式斬之。

  然而,“此時孔明不殺魏延,欲留之以為后用也。”諸葛亮已經完全確認魏延很不可靠了。

  在234年,諸葛亮臨終前禳星借壽時,魏延更是撲滅了主燈,使得諸葛亮功敗垂成。

  這些,使得諸葛亮深為擔憂魏延的忠誠,故而安排了錦囊妙計,讓馬岱埋伏在魏延身邊,做好殺魏延的準備。

  但是,即使在《三國演義》的神仙道法加持下,諸葛亮依然不肯妄斬無罪之人。就算他一心想要收拾你,也一定要用正當的理由。

  在諸葛亮禳星借壽的時候,魏延沖進來稟告軍情,不小心撲滅了主燈,使得諸葛亮的借壽失敗。這時候,“魏延惶恐,伏地請罪;姜維忿怒,拔劍欲殺魏延”。如果諸葛亮要魏延死,這時候甚至都不用動嘴,看著姜維砍下去就行了。但諸葛亮卻說“此吾命當絕,非文長之過也。”放過了魏延。為啥?因為魏延雖然撲滅主燈,但并非有意,罪不至死。所以諸葛亮不愿借此殺他。

  包括到最后臨終前,諸葛亮給楊儀留下的計謀是,如果魏延造反,你拿出錦囊來。錦囊里面,寫的是讓馬岱已經在魏延身邊臥底,讓楊儀去挑唆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而對馬岱的指示,則是在魏延大叫的時候下刀。

  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魏延造反。如果魏延在諸葛亮死后老老實實回漢中,那么根本不會促發楊儀開錦囊,馬岱就算在魏延身邊,也不會隨便動刀。

  換言之,諸葛亮雖然針對魏延部署了一個步步驚心的連環圈套,但這個圈套觸發的第一步是魏延自己造反。魏延不造反,這個圈套就不是圈套,只是個朋友圈而已。

  丞相計謀雖狠,不斬無罪之人。

  至于你魏延自己要造反,那就對不起了,一觸即發,教你死無葬身之地。

實際上,不出諸葛亮所料,他一死,魏延立刻造反。這反過來又證明了諸葛亮所算不差,魏延確實該死,自己走上死路。那么,又怎能責怪諸葛亮安排下了死局呢?明明給你留了三面活路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再次強調,以上并非正史,僅僅是基于毛本《三國演義》的邏輯而言。在更早的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諸葛亮對魏延狠多了:火燒上方谷的時候,提前堵住后路,打算把魏延一起燒死在里面的,結果天降大雨,救了司馬懿父子,也救了魏延…

  若是嘉靖本里面的魏延喊冤,倒還是有幾分道理的!(碼字到這里,看了眼時間…7:55…等于說就睡了兩個小時不到…繼續碼字…斷斷續續的…各位讀者老爺們…當不當賞?)

  說到蜀后主劉禪,或許很多看官朋友會罵他,扶不起,廢材,亡國賊等不堪入耳的話。

  但歷史上真正的劉禪,絕對不是你們想象的這樣無能!

  且不說,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可以獨立支撐蜀漢30年,單單是在諸葛亮臨死之前,阿斗問了諸葛亮一個問題,就足以證明,劉禪這小子是在裝傻!

  在劉備的三個兒子之中,以劉禪的資質最為普通,劉永非常厭恨宦官黃皓、而劉理被封為安平王,想必此人亦有不錯的號召力,還有為百姓謀福的治世之道。而劉禪呢?或許只是比劉永,劉理稍微大了一點,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優勢。

  但為何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卻直接把皇位傳給最蠢的兒子,也就是劉禪呢?

  其實劉備看得非常深遠,其一劉禪與趙云、諸葛亮等老臣是有著非常不錯的關系的。其二,劉禪智力平庸,不容易被人算計。

  說白了,劉備把皇位傳給劉禪,這樣劉禪日后很有可能是一個,“無人放在眼里的皇帝”,如此一來,蜀國也就相對安全,甚至是根本不會把蜀國放在眼里。

  公元223年,由于戰敗劉備郁悶成疾,最終只得在白帝城交代后事。

  劉備在臨死之前,把蜀國的軍事大權主要交給李嚴,還有諸葛亮,政務方面的大權責由諸葛亮一人掌握。不過話又說回來,由于諸葛亮在民眾、諸位大將心目之中的地位,他早已是蜀國的第一把手。

  說白了,在劉備死后,蜀國的軍政大權基本系諸葛亮一人身上。

  那么劉禪呢?到底是什么處境?

  其實,劉禪的情況還算是不錯的,除了完成劉備交代的學習《漢書》、《禮記》等書籍之外,其他的時間基本上是在幫忙看家,也就是一個閑職皇帝。

  因為此時的劉禪,他是沒有任何發言權的,諸葛亮在攻打曹魏之時,劉禪他沒有拒絕的理由,但是更為尷尬的是劉禪他即使想拒絕也沒有那個權利!

  總體來說,在劉備死后,劉禪還算是過得不錯。只是沒有權利在身,體會不到那種九五之尊的感覺!

  對蜀呢?在劉備去世之后,諸葛亮平定了國內的叛亂,公元225年諸葛亮更是平定了南中叛亂。公元228年之時,蜀國的兵力、總體生產力,也都恢復得非常不錯。于是后來,諸葛亮便提出北伐。

  司馬懿趁諸葛亮病重之際率兵攻打蜀軍,收降蜀軍數百、少量軍資、器物。而此時坐鎮成都的蜀后主劉禪,卻再也坐不住了。由于成都需要人有把守,劉禪便親自授意并且指派尚書仆射李福前往諸葛亮軍營問候孔明。

  諸葛亮當時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而劉禪此時派遣李福明面上是詢問諸葛亮的病情,但實際上卻是想要在諸葛亮身上得到治國的解決方案。

  當諸葛亮蘇醒之后,便對眾人說道:“吾死之后,國家舊制不可輕易更改!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輕易廢除!”,而此時專程來詢問諸葛亮軍國大計的李福,卻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私下再次詢問諸葛亮:“你百年之后,誰可繼任?”

  李福此話,很顯然不是李福想要問的,擺明了是劉禪交代的事情。換言之,當時李福的問題,正是成都蜀后主劉禪的意思。

  這話,諸葛亮聽進耳中,卻暗思于心中:“劉禪,這小子原來真的是在裝傻!”,以諸葛亮之才,足可以治世、匡國。而劉禪呢?他正是想要找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替自己分憂,因此劉禪如此詢問諸葛亮,正是明智之君的表現。

  同時,諸葛亮也暗自竊喜,為何呢?道理也非常簡單,自己不負老主劉備的厚望,雖然沒有匡扶漢室成功,顯然與蜀國的綜合國力是有著非常大的關系的。二來,作為劉禪的相父,自己也算是盡到了相父的責任。

  《資治通鑒》有載:公所問者,公琰其宜也。”福謝。

  上述記載是什么意思呢?說的其實就是諸葛亮的回答,諸葛亮認為蔣琬是一個不錯的相才,認為此人就是最合適的人選。然而,李福又接著問,在蔣琬之后呢?誰可以接替他,諸葛亮回答費祎合適。當李福繼續詢問諸葛亮時,孔明再也沒有回答…

  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來看,當時李福是連續問了諸葛亮,繼他之后誰可以繼任其職?諸葛亮也提到了兩個人,他們分別是蔣琬、費祎。

  當時李福詢問諸葛亮是連續詢問,足見有一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氣勢。諸葛亮可是李福的頂級上司,那么是誰給李福的勇氣,能夠如此詢問諸葛亮?很顯然是劉禪。

  在接到李福的問題之后,諸葛亮自然明白劉禪的意圖。于是在回答了李福問題之后,諸葛亮便開始為子孫考慮。

  諸葛亮當時是寫下了遺書,此書乃是給劉禪看的。書信之上內容大概就是表述自己的匡扶事業,沒能成功的遺憾。再者就是希望劉禪可以知人善用,強大蜀國。

  最后,諸葛亮特意提到:“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諸葛亮為什么在最后時刻,要跟劉禪提到自己的家底呢?原因很簡單啊,此時的諸葛亮已經發現劉禪不是一個傻子,只要表明自己的心意,可保子孫不受欺壓。

  后來,劉禪果然帶人前往成都諸葛亮家中,發現諸葛亮家中的確沒有多余的錢財。僅有的財產也正如諸葛亮書信之上所說,“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諸葛亮以此保全子孫不受欺壓,反而諸葛瞻還被劉禪特別對待,不但給他官職,而且還下嫁自己的公主給諸葛瞻。

  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在不久之后,便開始獨立掌權,不管是軍事、還是政事,劉禪他都是一手控制。并且,廢除丞相制度,到公元263年,劉禪一共是在位40年,在三國時期劉禪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分伐蜀,由于漢中丟失,加之大將軍姜維亦被拖住、諸葛瞻又被鄧艾所敗,綜合國內兵力、物資等情況,劉禪最終選擇投降,如此不但劉氏一族可以保全,同時也能保全川蜀百姓!

大熊貓文學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