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0758章:軍吏卒

  項羽是貴族之后,武功高強,符合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的勇猛無人能及,而劉邦是個無賴混混,經常混吃混吃、耍無賴等,所以人們對楚漢戰爭中勝利了的劉邦沒有好感,而對失敗了的項羽,卻充滿同情,并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惋惜不已。

  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年間的農民起義軍。

  秦始皇做秦王期間,他滅掉了韓、魏、趙等六國,建立了龐大的秦帝國,但是他在位期間,實行嚴刑峻法,還修建長城、阿房宮、秦皇陵等,給百姓造成了沉重負擔,讓天下苦秦久矣,但好在,秦始皇的威望夠高,他手下還有李斯、蒙恬、馮去疾、蒙毅等能臣輔佐,可以控制住局勢,但是秦始皇去世后,他的兒子胡亥篡奪了皇位。胡亥是個昏庸殘暴之輩,他繼位之后,將秦始皇手下的李斯蒙恬、馮去疾、蒙毅等重臣,或殺掉了,或逼死了,開始重用趙高等奸佞。

  秦朝到胡亥手中后,朝政更加黑暗了,對百姓的壓榨更殘忍了,百姓對秦朝的怨恨也不斷加深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等人,因路途中遭遇大雨,無法趕到約定的時間去漁陽戍邊,按照秦律,他們都會被處死,所以陳勝吳廣等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了。隨后,各地的百姓因不滿秦朝暴政,也紛紛起兵造反,項羽跟隨叔父項梁在會稽,劉邦在沛縣起義。

  項梁為了得到楚人的支持,扶持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打著楚懷王的旗號反秦。劉邦由于實力弱小,也帶著沛縣子弟,投靠到了楚懷王帳下,這讓劉邦和項羽成了同陣營的盟友,一同反秦。

  秦國雖然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了,但是要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下,并不容易,在秦將章邯的帶領下,秦軍勢不可擋,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軍,紛紛被章邯擊敗,項梁也在定陶慘之戰中敗給了章邯,被秦軍殺害。擊敗楚軍之后,章邯又率兵去攻打趙國。楚懷王派宋義和劉邦各帶一路兵馬,去救援趙王歇,以及攻打秦國,他們還約定:“誰先打進關中,誰就當關中王。”

  宋義為了讓章邯和趙王歇自相殘殺,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所以故意延緩行軍。楚軍的糧草快用盡了,再不攻打秦軍,從趙國獲得糧草補充,楚軍會陷入麻煩。還有,趙王歇不是章邯的對手,他們如果不及時趕去救援,趙王會被章邯擊敗。得到趙國后,秦軍的實力會更加強大,他們將會陷入麻煩,所以項羽殺了宋義,取代他成了軍隊主帥。隨后,項羽通過破釜沉舟,率兵擊敗了秦軍,救了趙王歇,也讓他因巨鹿之戰中的出色表現,成了諸侯首領。

  項羽在和章邯苦戰之際,劉邦則順風順水,一路打進了咸陽。劉邦占據咸陽之后,就派兵把守住了函谷關。項羽率兵趕到后,看到函谷關已被劉邦的士兵把守,不讓別人進入,他一怒之下,派兵攻破了函谷關,然后率兵進入了關內。隨后,項羽準備興師問罪,率兵攻打劉邦。

  項羽手下有40萬大軍,劉邦只有十萬,再加上劉邦作戰能力不如項羽,所以他不敢得罪項羽。項伯得知此事后,前往劉邦駐地,將此消息告訴了他的救命恩人張良,讓他及早離開劉邦,免得項羽攻打劉邦時,他受到牽連,被項羽殺害,但張良沒有背叛劉邦,他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劉邦很害怕項羽,為了平息項羽的怒火,他親自到洪門去給項羽道歉。劉邦前來道歉,是劉邦向項羽示弱了,這讓項羽消了怒氣,不再追究劉邦了,但項羽的謀士范增,看到一向貪財好色的他,進入咸陽后,對里面的美女財寶,絲毫未動,他覺得劉邦此人志向不小,不早除掉,將來恐成心腹之患。

  在鴻門宴上,范增暗示項羽殺掉劉邦,但項羽視而不見,范增又讓項莊進殿舞劍,乘機殺掉劉邦,項伯看到情況不妙后,也起身舞劍,多次用身體護住劉邦,讓項莊難以刺殺成功。最后劉邦趁入廁機會,逃了回去,但后來劉邦果然成了項羽的心腹之患,還擊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

  當時項羽不殺劉邦,未必是錯的,劉邦的實力弱小,對項羽構不成威脅。還有,項羽的地位并不穩固,如果他在宴會上殺了劉邦,會讓其他諸侯“兔死狐悲”,不再信任項羽,對項羽奪取天下不利。項羽不殺劉邦,不算一個嚴重過錯,但是在鴻門宴上,項羽卻犯了兩個嚴重錯誤。

  一是項羽出賣了曹無傷。曹無傷是劉邦手下的左司馬,他見項羽實力強大,為了討好項羽,將“沛公(劉邦)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的消息告訴了項羽,但在鴻門宴上,項羽則出賣了曹無傷,讓劉邦知道是曹無傷告的密,回去之后,劉邦就將曹無傷給殺掉了。因為曹無傷之事,劉邦身邊想投靠項羽的人,也因為曹無傷之死,再不敢投靠項羽,給項羽傳遞消息了,這讓項羽無法探察到劉邦的消息,不利于他和劉邦的作戰,也影響了項羽實力的擴充。

  二是鴻門宴上,項羽不愿聽從范增的計謀。劉邦曾說,他能奪取天下,靠的是張良、蕭何和韓信,而項羽有一個范增,他卻不會用,所以他丟失了天下。楚漢戰爭時期,比范增更優秀的謀士很少,項羽連范增的話都不愿聽,其他人的話他更就不會聽了,所以楚漢戰爭時期的人才,會覺得項羽不會采納他們的意見,而不去投靠項羽,轉身投靠了劉邦,即便是項羽手下的一些人才,如韓信等,也因為項羽不采納他們的意見,轉身投靠了劉邦,這給項羽帶來了麻煩。

  項羽在鴻門宴上犯的這2個錯誤,遠比他沒有殺掉劉邦要嚴重,這導致項羽在楚漢戰爭中,輸給了劉邦。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確值得細品。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讓我們少走彎路,了解歷史知識對一個人的成長尤其重要。

  書里商周更替這一段:周老師,年輕的時候曾跟一個叫商的老師打過一架,完勝!從此叱咤風云,威風八面,把學生管得服服帖帖。

  還有介紹蕭何這一段,以前只知道“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卻不是蕭何到底是干啥,這下可清楚了:蕭何是什么人?他是劉邦的“后勤部長”、“神級宅男”,劉邦在前線無論翻來覆去怎么打,無論被人打得多么慘,永遠有替補隊員和糧草及時送到,當天下單隔天就到,道上兄弟喊他“蕭順豐”。

  公元前202年,54歲的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定國都為“洛陽”。別看他如今意氣風華,很難讓人相信的是,就在七年前,劉邦還是因私放驪山徒役而被迫隱蔽在山澤之中的通緝犯。

  七年,能做些什么?

  對于孩子,可以從小學升到初中;

  對于情侶,可以從戀人發展成夫妻;

  人生縱有無數種可能,但若是有一個通緝犯站在你面前告訴你:他能在秦朝末年只用7年時間,就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之君,你多半會認為他在吹牛吧?

  劉邦的履歷就是那種夸張到不論怎么看,只要換個名字,就會讓人認為是吹牛的級別。

  這樣的人,我們一般稱呼其為:天命之子。

  在大家的印象中,天命之子一般都是那種廢柴流、退婚流,再不濟也帶個金手指、老爺爺的形象,怎么看也不像劉邦這樣前47年幾乎一事無成的類型吧,那么他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能夠得到歷史的青睞呢?

  劉邦比別的諸侯更擅長協調各方的利益:出身基層的劉邦,比起其他起義的諸侯們更深知人民的訴求,他在協調社會各方的矛盾時,也更懂得如何獲得民眾的支持;

  在劉邦剛開始舉兵反抗秦朝的時候,隊伍是十分弱小的,基本上都是些同鄉和親友組成的團隊。不過隨著慢慢地發展,劉邦的隊伍越來越大,最終在和項羽分庭抗禮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勝出,坐上了皇位。而劉邦最終能戰勝項羽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用人,不過在他的核心團隊中,我們發現除了張良、陳平等少數一些人是后來加盟劉邦團隊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劉邦早在沛縣時結交的“狐朋狗友”。

  劉邦的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呢?在沛縣這個小縣城里,有的算是有點頭臉,比如縣主吏掾蕭何,也有在縣衙基層的,比如養馬趕車的夏侯嬰。有些只是販夫走卒之流,像樊噲以殺狗販賣狗肉為生。還有一些沒什么正經營生的,像周勃整天吹吹簫,偶爾也去人家喪事上吹一吹。總之,劉邦這些朋友當中,大多數都是不被人看好的,可就是這樣一幫“狐朋狗友”,在劉邦起義之后,卻個個都成了治國統帥的人才?這是為何呢?

  其一,這群人,看似“狐朋狗友”,卻個個不簡單。首先那劉邦來說,他只是一介亭長,卻能結交上縣衙的蕭何以及典獄長曹參,還能跟縣領導的司機夏侯嬰走得很近,說明劉邦這個人的交際能力十分地強。關鍵他還能讓這幫朋友都死心塌心的信任他,這就很厲害了。

  而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身份卑微,但是卻都不是等閑之輩。諸如樊噲,別小看他只是個殺狗的,他力氣很大,而且勇猛過人。

  單憑這一點,他當一個將軍也就不在話下了。蕭何也是如此,雖然縣衙的一個官吏,但是他卻寫得一手好公文,而且擅長管理。

  其二,起點不代表終點。

  劉邦這些親友當中,他們的起點確實很低,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開始的時候也沒見過什么世面。

  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后期的發展,畢竟沒有誰生下來就會干所有事,打仗也是一樣,剛開始沒經驗,只要多上戰場打幾次不就會了嘛。

  樊噲、周勃、盧綰等人剛開始確實不怎么懂打仗,但是時間一久他們在實戰中就學會了,滿滿的自然就成將帥之才了。

  再加上隨著劉邦勢力的擴大,不斷的有新人才加盟,諸如張良、陳平等人,在這些高素質人才的熏陶影響之下,很容易帶動整個劉邦集團素質的提升,如此一來,不斷的學習改進,再普通的人也足以逐漸成長為了獨當一面的將領了。

  其三,時勢造英雄。想要取得成就,自然跟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但是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時代的浪潮。若關羽、張飛沒有生在漢末亂世,那么他們也就沒有機會一展身手,發揮自己的獨特才能,成了流傳千古的人物了,恐怕他們一輩子也只能是個賣棗殺豬之流了。劉邦和那幫沛縣的朋友也是如此,雖然他們生逢亂世,是被逼無奈才走向反抗暴秦道路的。但是反過來想,若不是他們生逢亂世走投無路,他們怎么會有機會建功立業,怎么會有機會強大自我最終封侯拜將,成為西漢開朝功臣?

  反倒是這種絕境造就了他們,激發了他們無窮的潛力,磨礪了他們的意志,最終讓他們成為了治國統帥之才。

  兩千多年來,古今中外的學者們對于劉邦為何能取得楚漢之爭最終勝利的原因分析,從未停止過。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要數對劉邦的點評,他老人家的點評從本質上區分了劉邦和項羽、陳勝他們的區別。

  眾所周知,很喜歡讀史,他一邊讀還會一邊對歷史人物的行事作風進行點評,以警醒自己以史為鑒,在提到劉邦的時候,說了這一番話:“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正因為劉邦比其他諸侯們更懂得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更了解老百姓的心理訴求,所以他在處理各階層的利益矛盾時,也就比其他人做得更加讓人滿意。

  打個比方,某年某地糧食歉收,需要朝廷撥款賑濟,這時讓劉邦和項羽來處理這件事,劉邦很容易便可以依據當地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人口數量推導出農民家中的存糧,從而給出合適的賑濟額度,而貴族出身的項羽,他更在意貴族階層的利益,顯然無法做到像劉邦對老百姓那么貼心細致,高下立判。

  在劉邦剛統治天下的時候,構成他勢力的三大基本盤是:

  1、協助他打贏過楚漢之爭的六十萬底層“軍吏卒”;

  2、六大加盟諸侯王為代表的軍功階級;

  3、構成社會的主體——老百姓們。

  劉邦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設計一套,能夠讓大家都滿意的制度,來維持剛建立起來的秩序的穩定性。

  一言以蔽之,即如何分配社會財富、如何分配權力、如何解決民生問題。

  關于這個問題有多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時管理十幾個人時,手底下有那么一兩個刺頭,管理起來是多么困難,而劉邦需要管理的是以千萬為單位的人口基數,其中的難度更是超出想象。

  我們先來談六十萬底層“軍吏卒”的安置問題,隨著大漢朝的建立,天下逐漸趨于穩定,如果還接著維持著這么龐大的軍力,以當時的生產力而言,這是非常巨大的一筆開支,所以劉邦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同時保證退伍軍人的利益和在職軍人的利益。

  漢高祖五年五月,劉邦下達了一條關于解散軍隊,令其歸家的詔令,其中提到了給軍人分配田地房屋和他們退休后的基本社會待遇:

  “五月,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

  按照歷史學家李開元在《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中的推算,六十萬底層“軍吏卒”加上他們的家庭,這一次社會財富再分配所涉及到的人口達到了三四百萬人,應授予的耕地總量為3億畝、住宅總面積為1500萬畝。

  這個數字結合劉邦下達的命令,里面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一點:如果歸屬六國的士卒肯留在關中,那么就給你們免除徭役十二年,待遇從優,如果想回家鄉的話,就免除徭役六年,并發放糧食供養一年,直到明年他們種出糧食自給自足為止。

  那個時代,能從戰場上存活下來的軍人,普遍都是青壯年,劉邦想要借著解散軍隊發放福利的做法將原屬六國故地的士卒留在關中地區,此舉,很顯然就是想削弱諸侯盟友的勢力,并且將大量青壯勞動力留在自己的基本盤關中地區上,用來推動關中地區的經濟開發。

  從這條先拿兵權的政策,咱們就能看出來劉邦在跟諸侯盟友們分配權力這件事上,是抱著壓制警惕的態度。

  可以說,從一開始劉邦的想法就和諸侯們不一樣,諸侯們向往回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雄踞一方的時代,而劉邦心中的目標只有一個:加強中央集權。

  在劉邦的心中,無論是秦始皇的郡縣制,還是項羽想重走的分封制,都是存在缺陷的,君不見秦二世而亡?君不見項羽稱霸王時意氣風華,卻最終眾叛親離的場景嗎?

  所以,在劉邦的計劃里,從一開始就沒有異姓王的位置,他更愿意將封王的資格控制在劉姓皇室手中,至于立下大功勞的功臣們封侯拜相就夠了。

  漢朝建立之前,整個社會長期受戰爭的影響,經濟、文化、政治都處于混亂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劉邦并不是第一個嘗試用自己理念去治理國家的人,但其他的人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失敗了,劉邦能成為漢朝的開國之君,足以說明他的過人之處。

  比起劉邦對諸侯們的嚴格要求,他作為開國之君在處理老百姓利益這方面,做得是相當不錯的。

  如果說在封建社會發展比較成熟的時期,君王是士大夫階層利益的代表人,那在中央專制集權還未根深蒂固的時候,劉邦的做法還保留著他在基層時期培養出來的“親民”的特質。

  公元前206年,劉邦在進入咸陽之前,他和秦朝老百姓的立場本來是相互敵對,可劉邦硬是憑借著約法三章逆轉了自己的形象,使得本應敵對的雙方竟然成了能夠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享軍士。沛公讓不受,曰:“倉粟多,不欲費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漢書·高帝紀》)

  這是什么概念?這只反映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當時老百姓眼里,劉邦是比秦二世更加值得信任的人。

  能夠做到這個地步,可不僅僅是光靠說幾句好聽的話就能辦到的,老百姓都是務實的人,你只有真切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才能打動對方,這至少說明劉邦具有非凡的管理能力。

  在漢朝立國后,劉邦的做法,更是深深打動了老百姓的內心。

  《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剛建立漢朝的時候,百廢待興,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漢興,按秦之敝,諸侯記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為了讓國民都能夠安居樂業,劉邦給民眾分配了房屋和田地,其中“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漢書·食貨志》)”

  為了不讓農民的田地、房屋被商人兼并,劉邦還下達了一條很特殊的命令:“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

  翻譯過來,就是房子只能賣給鄰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有人炒房,導致民眾無家可居的情況。

  相比于陳勝吳廣起義后只顧自己利益、項羽任人唯親而言,劉邦的大局觀要高出他們一個檔次。

  劉邦上臺后,為了穩定社會,他做出了一個特殊的決定:

  “在地方上選擇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有聲望有品德的人,擔任三老。三老可以協助當地縣令管理政事,起到出言獻策和監督的作用。”

  在通訊和交通不便的古代社會,中央對縣以下的區域管理能力非常弱,三老制度就相當于是對郡縣制的補充,劉邦希望借助地方名人的影響力來協助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保證地方的穩定性。

  受宗法制的影響,古代鄉村普遍是以家族為核心聚居生存,一位有名望的老人基本也是自己家族里的掌權人,劉邦拉攏了他們,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對大漢朝基層社會的管理工作。

  今天我們或許很難感受到這一切對整個社會帶來的沖擊力,但在當時他確實就靠著這一系列的手段,將零散的社會聯結為了一個整體,而這恰恰是,陳勝、吳廣、項羽和楚義帝熊心等等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如果說項羽是一名優秀的將領,那劉邦就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他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實干精神,可以在不斷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并將其轉換成自己成長的養分,一步步推動自己走向成功。

  劉邦比項羽更善于利用人才:年長的劉邦,性格比項羽更加沉穩,處理起人際關系來,也更懂得聽取他人意見的重要性;

  歷史上從來不缺少說大話的人,但能夠把說過的大話變成現實的人,卻寥寥無幾,劉邦就是這樣一個能把自己吹過的牛逼變成現實的男人。

  劉邦和項羽都說過不少名言,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見到秦始皇時,劉邦那句“大丈夫當如是”,以及項羽那句“彼可取而代也”。

  兩句話反映出了劉邦和項羽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也決定了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結局。

  作為一個摸著石子過河的人,劉邦比項羽更知曉順勢而為和沉穩的重要性,我們看劉邦的履歷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年輕的時候,劉邦的理想是當游俠,于是他出發去尋找當世豪杰信陵君,打算加入對方門下做門客;

  起義的時候,劉邦先是投靠了楚王景駒,等項梁殺死景駒時,劉邦又毫不猶豫投靠了項梁…

  這種種都反映出,劉邦是一個非常懂得靈活變通的人,他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擴大自身的利益,甚至于這種特性在他后來屢屢失敗后,成為了激勵他奮勇拼搏的重要力量。

  歷史上從來不缺少某方面很出眾的天才,放在當時的環境里,劉邦雖然很出色,但各方面都算不上頂尖。而劉邦的性格,恰恰為他填補了這些問題:我不會,那么我就重用會的人。

  我們來看一下諸侯們推舉劉邦為皇帝的時候說的話,講得非常有意思:

  “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書·高帝紀》)

  把這段話拆分一下,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劉邦在平定秦朝和項羽時,立下的功勞最大,理所應當立為皇帝;

  第二層含義,劉邦在平定天下后,將地盤分給諸侯們,使他們能夠位列王侯,如果劉邦和他們爵位相同的話,不足以襯托出劉邦的恩德,只有皇帝尊號才配得上劉邦的身份。

  他們說這話,很顯然,就是不滿先前項羽分封諸侯王時任人唯親的做法,如今劉邦給了他們領地,那就是對他們有大功德的恩人啊,說句衣食父母也不過分了。

  在劉邦未崛起之前,他們巴結的對象是項羽,如今卻站在了劉邦的身邊,分享著擊敗項羽得來的戰利品,這就很有意思了。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視:

  “團結少部分人可以依靠情感,而團結大部分人最好依靠利益。”

  項羽想把利益都握在自己手里,這顯然是不行的,劉邦在這方面就很有魄力,當初韓信威脅他要好處的時候,劉邦很果斷就加量滿足了韓信的要求。

  這不起眼的細節,卻成了項羽手底下的人才不斷流失的關鍵,項羽不知道,權力是需要通過分配來穩固的,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好處都一個人獨享了。

  劉邦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拍成電影的話,就是一部經典的勵志電影。

  但比起皇帝的身份而言,在他漫長的人生里,“游俠”才是貫穿他一生的夢想。年輕的時候,他仰慕信陵君的風采,差點投入信陵君的門下,后來在得知信陵君去世的消息后,他每次經過大梁時都會去祭奠信陵君。

  公元前195年,劉邦在擊敗黥布,從前線歸來后,又特地去祭祀了一下信陵君,當時自知時日無多的他,明白自己恐怕再也沒有來祭奠信陵君的機會了。

  于是,劉邦便在大梁安排了五戶人家遷到信陵君墳墓附近,專門看守信陵君的墳墓,并要求他們世世代代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列傳》)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劉邦曾經高聲演唱的那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也只有心懷蒼生的人,才能寫下這樣悲涼又充滿豪氣的句子…

大熊貓文學    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