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二年,宋徽宗為了完成宋朝占領燕云十六州的悲愿,與金國結下海上之盟。
雙方商定,由金國攻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雙方南北夾攻,一起覆滅遼國。
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國則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國,雙方睦鄰友好,共分天下。
不過在那個時候,金國已經對遼國取得了絕對的軍事優勢,和宋的聯盟多是完顏阿骨打一力推動,金國統治集團對此則不是很上心。
宋徽宗則低估了處于上升期的金國對土地和財富的渴望,也高估了宋軍的戰斗力,對自己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
隨后金國出兵對遼國發起決定性打擊,準備一舉滅遼,而北宋也相約出兵北上燕云,試圖對即將破滅的遼國上演一出趁火打劫的戲碼,也順便完成海上之盟的約定。
但是沒想到宋軍廢到了極點,連即將亡國的遼軍都打不過,反而被一波推倒全軍潰散。
被金人打的沒脾氣的遼軍卻依然可以擊潰心懷不顧的宋軍,眼看著宋軍如此無能,金國人又是鄙視又是心懷不軌地幫他們攻破了幽州等地。
雖然他們還是按照盟約把幽州交給了宋朝,但是遷走了全部的人口和財物,讓宋朝花費一大筆軍費只得到了空城一座。
不僅如此,宋國還要支付金國購買幽州等地的費用和金軍擊潰遼軍的辛苦費。
等于北宋花了兩遍錢,買到了一座沒什么太大意義的空城。
當時宋朝舉國歡騰,還以為他們終于完成了祖先的悲愿,回到了燕云之地,趙佶本人功勞蓋過祖先,為一時圣君。
然而當時力主和北宋結盟的完顏阿骨打已經病逝,完顏吳乞買上位,金國內部主戰派占據絕對上風,對宋國的武力十分鄙視,對宋國的財富卻又十分垂涎。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
這個故事給了全體宋人一個教訓——軍事力量不夠,就不要貿然圖謀開疆拓土,否則會被打成渣渣,碎一地,撿都撿不起來。
所以接受了這個教訓的南宋君臣從此就把這個教訓刻在了骨子里,任何進取都會被視作極具風險的行動,除非有政治強人強行推動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斷然不會進取。
進取就是等于自殺,毫無意義,還不如關起門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是硬要把當下的情況往那個時候套,也不盡然。
光復軍不是金人,雙方并沒有可比性,而開封是宋國的故都,幽州對于宋國而言是個相當陌生的地方,強行把兩件事情聯系在一起討論未免有點強行擔心被迫害,有損大國國格。
所以宰輔團隊商議了很久,吵架吵了七八次,都沒有得出一個可以說服對方的結論。
總體來說,湯思退和沈該并不支持光復軍的這一提案,覺得這樣做危險性太大了,萬一重蹈覆轍,對宋國來說簡直是致命失誤。
張浚表示可以和光復軍就這一問題繼續深入討論,在討論過程之中判斷光復軍的真實意圖,不要放棄真正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樞密院三人組持中立態度,認為維持現狀是最好的,最好可以和光復軍達成一個互不侵犯的協定,給大宋爭取整頓軍備的時間。
因為大宋的軍備真的很爛,很多軍隊尚且沒有滿員,強行出動難度很大。
趙構面對宰輔團隊的分裂意見感到非常無奈,他自己其實并不想要和光復軍就開封問題進行談判。
開封,是故都,對于趙構來說要是可以回到故都,毫無疑問是對他執政的合法性的一次大大的強化,他理應非常高興,并且力主推動此事。
可是這一天對他來說來的太晚了,也太不巧了。
要是趙佶和趙桓早死二十年,而這一天在二十年前就來到了,那么他或許會毫不猶豫的推動這件事情。
可是最近,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一來,他已經進入到人生暮年,年輕時尚且沒有雄心壯志,更別說現在了。
二來,他終于得知了趙桓的死訊,趙桓已死,太子已立,內部再也沒有任何勢力和個人可以威脅到他的皇位,而外部,金國已經滅亡。
所以他已經徹底安全了,他進入了安全狀態,迅速構建了自己的舒適區。
進入舒適區的趙構已經不是很想折騰了。
天下局勢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趙構的個人處境,而他的處境又直接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
趙構不想折騰了,趙構想過幾天安生日子,想要回到靖康之變以前那夢幻般的生活當中。
沒有壓力,沒有折騰,沒有風險,那快快樂樂的生活。
陳康伯之前覺得金國的滅亡會給南宋帶來不可知的風險,但是他沒料到最不可知的風險來自于他的皇帝陛下。
此時此刻,進入安全舒適區的趙構已經有了怠政的想法。
思來想去,他覺得光復軍是否臣服已經不重要了,只要光復軍不南下找南宋的麻煩,就無所謂。
他想著光復軍不是金人,光復軍也是漢人,應該可以談判。
所以與其想方設法讓他們投誠、然后還要考慮很嚴重的政治問題,不如干脆和光復軍和平共處。
他立國也好,稱帝也罷,都無所謂,只要不和大宋敵對,就可以。
所有人不要再想著回歸中原,就那么讓他度過一生,至于今后會發生什么…只要他死了,愛發生什么就發生什么。
他只想安安穩穩的度過往后余生,過舒服日子,什么都不要發生,什么都不要出現,一直維持下去,直到他死。
懷著如此的設想,趙構對這件事情的反應非常消極,對于宰輔團隊持有的普遍意義上的消極態度他還是挺滿意的。
而張浚這個一力推動北上的人…
趙構開始有點后悔把他喊回來了。
他要是不回來,現在的局勢應該就不會如此的尷尬。
可是人已經回來了,已經做上了參知政事的高位,沒有合適的理由又怎么能把他趕走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光復軍是敵是友還沒有最終確定。
只要這個問題得以確認,張浚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懷著莫名的想法,趙構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開封雖然是大宋故都,但是殘破已久,且中原局勢未定,貿然回歸,不僅要支付大量銀錢,還要尋求治理,這就又是一大筆銀錢的支出,得不償失,我看,還是算了吧。”
八月十三日的宰輔團隊會議上,趙構給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最終看法。
“而且對于光復軍,我以為,只要能與之訂立和約,互不侵犯,其他的也不重要,彼等平定中原,心高氣傲,且不說是否愿意內附。
就算愿意,這一群驕兵悍將該如何駕馭又是問題,給予何種待遇,往何處安置,彼等若有過分的要求又該怎么辦等等,這些都是問題,與其煩惱,不如干脆不要談這些事情。”
趙構不僅決定不要開封,還決定放棄和光復軍洽談歸附的事情,轉而尋求與之訂立和約的可能性。
大宋不需要光復軍的臣服,只需要光復軍與他們簽訂互不侵犯的協定,一切就沒有問題。
往后他們建國也好,稱帝也罷,都無所謂。
反正趙構是這樣認為的。
這個想法讓湯思退和沈該驚喜莫名,卻讓張浚感到驚訝和相當的不滿。
張浚立刻表示反對。
“陛下!開封是我朝故都,更是中原重鎮,返回開封就意味著我朝重新回歸中原,對于中原百姓來說,他們翹首以盼大宋回歸,大宋若是不回歸,他們又該是何等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