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匆匆率部撤回長垣大營,卻發現除了激戰時所留下的硝煙、尸首以及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血腥味以外,并無任何情況。
黃忠率袁軍本部士卒強攻曹營以吸引曹軍主力,引起曹軍士卒的恐慌而無法再全心全意與袁術大戰,以圖救援之策。
當斥候報曹操正疾馳率部回援時,他亦是果斷的下令撤退了。
一戰而過。
袁、曹雙方經此一戰都有些損失慘重,隨即各自安營對峙,以匡亭、濟水為交界處。
袁術、袁耀并排縱馬回營,一路之上父子二人有著仿佛說不干、道不盡的話語。
交談間,袁術對于其子如今的表現可謂時滿意至極。
他沒有意料到,袁耀執意率眾入關西行,真的說服了西涼軍出關東進,并在己方局勢陷入危難之際而千鈞一發之間抵臨。
擊退了曹軍,保全了主力。
他此刻心下洋溢不住情緒,可謂振奮無比。
自家這位兒子真的給他長臉了,有出息了…
“耀兒,你究竟是如何說服西涼軍出關的?”
沉吟良久,袁術終究還是忍不住,不由笑著道。
耳聞父親相提此事,袁耀沉思一番,才徐徐將如何借助朝中重臣之力誘使涼州各諸侯起兵作亂,引起西涼軍調集重兵平叛。
然后他自己在逐個分化離間,在說服自立的西涼將領聯合并遣騎士出關相助。
說到最后,袁耀面色笑意越發濃厚,笑道:“西涼軍派系眾多,董卓一死,矛盾日益尖銳,且如今還掌控了無上權利,自然是誰也容不下誰。”
一番解釋,袁術面上喜色愈發濃郁。
但隨之而來,袁耀卻不由鄭重的拱手說著:“父親,經此一戰,您可曾發現了什么?”
“什么?”
“麾下將領素質與兵員的差距。”
袁耀低聲道:“若不是劉祥將軍戰局不利,兵敗匡亭,父親又豈會倉促進軍,反而讓曹操搶占先機于河對岸布置重兵呢?”
“似劉祥,樂就,梁剛這等我軍中的大將,卻壓根難以與曹軍諸將相提并論。”
話落此處,他頓了頓,不由再度更放低聲音,說著:“而兵士的戰力往往與將領素質有關,曹將夏侯惇身先士卒殺入敵陣時往往便能激發曹軍士卒間的高昂士氣,使之同仇敵愾。”
“這在我軍中卻壓根實現不了。”
“這還是其次,最關鍵的莫過于是孩兒引西涼精騎從曹軍軍陣后趁機掩殺而過,可即便如此,我軍依然卻只能與之戰至平局,讓敵軍輕易撤離戰圈,安然離去。”
“這已是極大的失敗了,在繼續對壘下去,不會有太大的結果,所以依孩兒之見,我軍當果斷撤離揚州,以淮南、淮北,汝南郡為根基橫掃江南諸地,窺視中原。”
“對內擴充甲士,改革軍制,整頓將士,提升士卒間的整體戰力以及凝聚力,對外則休養生息,待中原時局大變之際,再行發兵爭奪。”
“這與我軍現如今爭奪更為有利也!”
一時間,袁耀一席遷徙揚州的話語鄭重脫落。
袁術聞訊,卻陷入了沉寂之間。
沒有了往日厲聲駁斥…
經此一戰,縱然未有袁耀提及,他也能看出己方的問題所在…
回想一下,若沒有袁耀的忽然來援,己方今日定會遭逢一場慘不忍睹的大敗。
對于今日之敗,也有袁耀放縱的成份在內。
他其實早已接收到匡亭劉祥戰不利的消息,但卻是按捺住心思,沒有遣軍支援,而是等待他發出求援文書以后,待袁術親率主力大戰曹軍不利才趕赴救急。
所做這一切只是讓袁術明白,現今之間,己方麾下的軍卒戰力難以與曹軍所抗衡,且兗州士人都一致擁立了曹操、袁紹,而不是他們。
那么在繼續爭奪下去,也并未有其余好處。
但放棄相爭富饒的中原諸郡,轉而遠走偏遠地區揚州發展,他卻是遲遲下不定決心…
畢竟,能有望取中原者,是極難再去關注其余地界的。
袁術不似袁耀有先知先覺,知曉揚州的種種優勢所在,具有局限性。
袁耀仿佛看到了袁術心底的猶豫,他也知曉己方實力是遠超曹操的,甚至聲勢上…袁軍可謂是得了許多助力。
連匈奴、黑山賊都發兵響應,此等局勢下難道全據中原不是挺簡單的?
但原史上為何袁軍會潰敗?
無關其余因素,本質原因就一條,匡亭劉祥戰不利,袁術親率主力援助,但卻無法戰勝曹軍,反而被全方位的暴打。
正是將領、士卒戰力的問題,才促使著袁耀堅決遷徙揚州穩固發展。
因為,他知曉隨著曹操勢力已經發展起來,接下來便會是他的強勢拓展期,若己方軍士戰力尚且無法大幅度提升的話,那只能走原史老路了。
可改革軍制,對軍中大換血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充足的時間…
若不能以穩固的后方為根基,如何實施這一切?
另一方面。
袁耀時常想換掉劉祥之流,但卻礙于他們追隨袁術時日尚久,資歷雄厚,難以更換。
所以,讓他們經歷一場大敗,于軍間喪失威望那對于后續的改革將再好不過了。
如此次劉祥匡亭局面不利,差點導致全軍潰敗之事,便足以令袁耀對他宣布“死刑”。
“父親,不必猶豫了,汝南乃我袁氏祖籍,淮南亦是自古產精兵強將之地,而江南諸郡又并無太過強悍的勢力能夠威脅我軍,以其為基甚好不過了。”
袁耀繼續拱手勸說著。
此話他的確也不是亂說的,江淮地區在三國時期的確是人才輩出,強將頻出。
似東吳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無不是出自江北。
江表十二虎臣更是絕大多數出自于淮泗之地。
這也是袁耀為何要遠走揚州的原因之一。
至少己方能夠補充到強有力的將領,換上新血。
瞧著其父還是無法下定決心,袁耀沉思了片刻,不由道:“父親可曾知曉退避三舍的來歷?”
一語而落!
袁術瞬息間恍然大悟,遂察了察袁耀一臉自信的神情,不由道:
“耀兒說的極是,接下來便準備遷徙揚州之事吧?”
注: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晉與楚國相爭,晉國主動退三舍(大概九十里)避讓楚軍鋒芒,然后取得城濮之戰,大破楚軍的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