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這一次大家都只是嗡嗡議論著,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卻沒有人敢站出來多說一句話。
說到底他們也只是一群窩里橫的廢物而已,當皇帝真的概不論的舉起屠刀時,他們就會如同洪武朝之時,再一次變成孫子。
這個才是朱聿鐭最想看到的政策,他是想要徹底打破如今大明的政治格局,就必須要有一批既得利益者。
而在如今八股文制勝的時代,錄上來的官僚后備軍,要么是一些死板書呆子,要么就是一些最擅于鉆孔撈偏門的油浸泥鰍般的婊子般人物。
畢竟以八股文那死板的規則下,也只有這兩類人能夠從中脫穎而出。
但這兩類人,死板的書呆子,往往都是一些如劉宗周、黃道周之類,既可敬又可憐的人。
拿劉宗周為禮,當初崇禎帝急于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第一,崇禎帝訪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
自己堅守著儒家的基本核心仁義,但對于身邊黨同伐異,群魔亂舞卻沒有絲毫辦法,只能不斷提倡欲治天下,先治人心,但卻根本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辦法,畢竟這些東西已經超出了四書五經的范疇。
黃道周更是在時局崩壞,大難便在眼前之時,徹底絕望之下,自己組織了數千人的隊伍北上抗清,完全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只因他既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又不愿意親眼看著自己效忠一生的大明滅亡在他面前。
但是他沒有統軍的能力,雖然有不少叛將重新反正,讓他有曇花一現的勝利,但在滿清正規軍大舉前來鎮壓之時,也只能速求一死而已!
雖然他們俯仰不愧天地,大多下場足夠悲烈,令后世子孫敬仰其氣節,但對當時的整個大局沒有多大的意義。
另一類人就是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泥鰍們了,他們極善鉆營之事,更是擅長抱團打壓政見不同者,為了各自家族的蠅頭小利,根本不會管國家利益會有多大的損失。
這些人錄取的越多,對于國家的傷害就會越大,有這么一大群整天不干人事,卻不讓別人干人事的家伙在,只要誰敢干有利國家的人事,就會群起而攻,大明朝能好的起來才是怪事。
而將策論與經義齊平,這看起來雖然算不上是打壓,但卻是極大的損害到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畢竟這些官員大多是耕讀世家出身,幾百年來早就將八股文研究到了極致,他們的后代借助這些前輩的經驗,中舉的幾率將普通人家的讀書人,遠遠的拋到幾條街外。
更讓朱聿鐭覺得不爽的是,這些人所謂的上層階級,更是相互之間以師生、同年、世交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極大的關系網!
偶爾有一些聰明之輩,能夠靠自身破開一道口子加入進來,但是若不低頭或者同流合污,就不可能有向上的機會!
在這個龐大的關系網之中,任何人想要向上爬,只要不是他們的自己人,都會變得事倍功半,可以說基本上將下層向上的路完全堵死了!
而朱聿鐭要做的,就是在這密不透風的關系網上開了一個口子,無論這個口子有多小,都會有新鮮的血液補充進來,而這些之前一直被壓制著的新鮮血液,大部分都會是他的天然盟友。
一個腐朽的國家,想要重新振作起來,就必須有新鮮血液,并且用新鮮血液將之前的淤血沖洗干凈,并且需要有莫大的氣魄,將身上寄生蟲連同一部分血肉全部清理出去。
一旦成功,那就是極為罕見的王朝中興,這個王朝會再次續命個一兩百年。
雖然屠龍者,最終依舊會蛻變為惡龍、
同樣,新鮮血液時間久了,同樣會變成淤血。成年的寄生蟲雖然收拾了一遍,但肉眼看不見的寄生蟲蟲卵,卻還在身體上慢慢的成長著,遲早會再次成年。
但是朱聿鐭覺得這不重要,他需要的也僅僅是幫助大明挺過這段時間,讓華夏大地不再沉淪三百年,最后淪為東亞病夫而已。
這個目標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看過后世兔子連挑十六個堂口的壯舉,朱聿鐭就深深的明白,只要徹底將國人的血性給激發出來,任何敵人在他們面前,都只是渣渣而已。
但他卻是不能這樣做,或者說他根本沒有后世太祖的能力,也沒有后世太祖身后那個愿意為國為民的團隊,若是真敢不自量力的東施效顰的話,估計會死的很難看。
不過做不到那么牛叉的氣象也沒什么,只要改變以文御武的政治格局就已經足夠了,只要國人的血性回歸,哪怕沒有太有力的組織,也不是一個小小的滿族能夠撼動的。
但飯要一口口吃,路也要一步步走。
具體到如今的形勢,除了建立一群實力強悍的武勛外,還需要將讀書人之間挑拔對立,讓他們自己先行自己內訌打上一場,無論誰輸誰贏,對于朱聿鐭來說,都是他贏了。
畢竟讀書人之中,也是會層次與陣營的,大批在科舉中上失意的讀書人,都將是他的助力,為了奪到權力,估計他們是不在乎雙方同樣圣人門徒的身份,會先拼一個你死我活的。
而策論題就是一個上佳的引子,可以讓原本在經文制藝上輸定了的讀書人,有了一處可以翻身的地段,讓原本許多無望的讀書人,能夠靠著策論脫穎而出。
當然朱聿鐭并不是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好先生,他并不是好心到要給這些注定失意的讀書人一條坦途,而是他需要通過策論題,而選擇他所需要的官僚隊伍。
通過這些人的策論答案,他可以選出政治立場和他靠近的官員,慢慢提拔這些人,讓這些人在朝堂上慢慢占據主導地位,那剩下的事情,就不需要如今這般靠以殺嚇人了。
而今年的策論題,便是國家稅務問題!任何政治觀念和他相近的人,他都會選中留下,再歷練一段時間,聽其言,觀其行,選擇最為合適之人委以重任。
朱聿鐭并不擔心沒有人敢揭露時弊,不擔心沒有人與他政治立場相近之輩。
畢竟上有所好,下必有焉!
他都已經樹立了榜樣在前,馬上就會新鮮出爐的稅務部門,就會將他的態度表達的一清二楚,相信會給有心人鼓勵的。
或許這些人也許不是出于本心,只是單純為了討好皇帝而改變的政治態度,但朱聿鐭需要的,也僅僅是這樣而已。
只要能夠讓制度確立下來,穩固的運行幾年,大家就會形成習慣,雖然這個過程,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而朱聿鐭也早就有了覺悟,他這一生,手上必定會沾染上無數的鮮血,以及無數的罪與亂!
但朱聿鐭有信心,也有能力告訴全大明的人,這一輩子,你們永遠也擺脫不了死亡和稅收這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