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戰斗已經開始。
經過了一些醞釀之后,袁紹和公孫瓚兩人,還是打起來了。
選擇的這個時間點,顯得比較好。
徐州的陶謙,兗州的濟北相鮑信這些人,都在出人出力出物資的支持朱儁西征關中。
在這種情況下,袁紹這里,可以放下很多心的和公孫瓚打。
也就是在這樣的時間,有人在房間之中,悄然的留下一封書信,留下印綬,誰都沒有說的離開…
郭嘉行走在路上,身邊帶著幾個護衛,回頭望望冀州,暗自搖搖頭,便大踏步的而去。
此時,距離他來到袁紹這里,已經過去了快一年了。
四世三公袁本初,天下楷模袁本初,誅除宦官袁本初,舉動討董袁本初…
這袁本初這樣大名聲,諸多士人都夸贊不已。
說袁本初待人誠懇,寬厚,又非常的有才能,能夠知人善用。
說袁本初善于納諫,當今之世,能夠撥亂反正,能夠當大漢再次安定的人,非袁本初莫屬!
很多人,都在盛贊袁紹袁本初。
就連自己的族兄郭圖,都不止一次的親自向自己寫來書信,邀請自己前去袁紹那里。
不斷的對自己說,袁紹有多好多好。
在這等情況之下,郭嘉也就動身,前去冀州投奔袁紹…
回想在袁紹這里,將近一年的所見所聞,郭嘉忍不住的暗自搖頭。
他真可謂是滿懷希望而來,卻大失所望而歸。
原以為這樣多人,向自己瘋狂的推薦袁紹,袁本初是一個多么難得的人才。
可結果,經過了這一番的親自接觸與觀察,郭嘉才知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這袁紹的名聲,虛的很。
袁紹確實能夠虛心納諫。
但卻缺少自己的決斷力。
往往一些人的意見相左的時候,袁紹都陷入到深深的糾結的之中,很難做出決斷。
自己太過于沒有主見了。
而且,雖然袁紹隱藏的很好,看起來待人一團和氣,其實這人是外寬內忌,不是一個胸懷寬廣之人…
袁紹手下的一眾謀士做事情,郭嘉也非常的不喜歡。
袁紹手下謀士,主要分為,潁川系,和冀州系,相互不合,各種競爭。
潁川系內部,也一樣不穩,同樣有著各種的相爭。
尤其是自己族兄郭圖,那簡直就是一個超級攪屎棍。
關鍵是,一開始極力邀請自己前來的他,在如今見到自己在袁紹這里,做出來了一些事情之后,對自己也開始忌憚起來。
對自己的態度越變了,開始暗戳戳的對自己使手段兒…
這事情讓郭嘉分外的難受,覺得很是憋悶。
給人的感覺,就如同抱著一個爛果子,當成了一個無比的珍寶,超級護食,擔心自己要與他搶一樣。
在這里待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之后,說實話,郭嘉對于這里,好感盡失。
袁紹不行,手下的謀士們,才不過是取得了冀州之地而已,就已經開始各種的爭權奪利,明爭暗斗起來。
而袁紹偏偏又是一個沒有強大決斷力的人,壓不住這些人…
這種情況,看的郭嘉是渾身難受。
所以經過一番的思索之后,郭嘉終于還是準備跑路。
袁紹那里,這個時候看起來熱鬧,聽起來名聲也極大,但是郭嘉卻覺得,這熱鬧的背后,隱藏著太多太多分腐朽和亂子。
在今后,倘若真的有人崛起,能夠將這大漢清掃,也絕對不會是袁紹這里。
此時,在他的包裹之中有著一封信,這封信是荀彧荀文若寫的。
信,寫來已經小半年了。
郭嘉沒有忘記,當初從潁川離開時,自己與荀彧的約定。
當時潁川那里,大批的人都前往袁紹那里,投奔袁紹,自己前去找好友荀文若一起走。
但荀文若卻說他要去長安投奔劉皇叔。
就是那個殺豬出身,斬殺刺董義士曹操,投奔董卓,并親手斬殺四世三公袁家的領軍人物,大漢故太傅袁隗,令的袁紹流淚折箭,現在提起還大罵不已的劉成劉皇叔。
在當時,那種選擇,是真的非常別具一格。
讓人費解。
很多人說起這事情的時候,都是忍不住的對他荀文若譏笑出聲。
甚至于就連自己,都有些不太相信荀文若當時所與自己說的話…
哪怕是到了現在,郭嘉都一樣是不太怎么相信,荀彧與自己所說的那些事情。
他這里的這封書信,是荀彧小半年之前讓人送來的,再信中對自己說了一番關中如何好,劉皇叔如何的英明神武,并對自己說,若是漢室會有三興,那么必然會應到劉皇叔的身上。
這與尋常人所說的劉成,有著極大的不同。
有了這一次在袁紹這里的經歷之后,他對于荀彧的這些話,抱著一些比較審視的態度。
畢竟在自己沒有來到袁紹那里之前,聽到的都是別人說,袁紹有多好多好。
可是等到自己來到那里,真的見到了袁紹之后,卻發現袁紹并非明主。
言過其實。
此時荀彧又這樣推崇劉成…
有了才經歷的那一番事情在,這不由不讓郭嘉多想。
不過,他心心里面對于荀彧荀文若又多有認同,知道荀彧為人,和眼光都遠超常人。
又有著一開始的時候,與的荀彧之間約定在,所以對袁紹失望透頂之后,最終還是選擇棄袁紹遠去,前去關中看看。
看看荀彧荀文若,是不是也是在胡亂吹噓!
到時間,那劉成劉皇叔,以及關中的景象,不需要都如同荀文若在書信之中,與自己所說的那樣,只需要有荀彧所說的八成,不,只要有一個六成,自己就留在關中,隨著劉皇叔做事情了!
但此時,怕就怕連荀彧所說的六成都沒有。
倘若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可就讓人覺得失望了。
看不到今后的道路在何方…
郭嘉并沒有直接朝著西面而走。
也沒有告知其余人,自己要走。
不然,他擔心自己會走不了。
在真的要走的時候,他沒有向任何人透漏消息。
是向袁紹那里,討了一個到蕩陰那里,催收糧草的活計,光明正大的袁紹身邊離開。
一路來到蕩陰。
蕩陰這里,已經距離袁紹很遠了,屬于冀州的西南部。
再往南去,就能到達黃河。
過了黃河,就脫離了冀州,到達了兗州。
準確的來說,是兗州的東郡。
這里過黃河,有兩個渡口。
一個是位于東面位置的白馬津,另外一個則是位于靠西位置的延津。
兩處都是古渡口了。
這里黃河的河面比較窄,適合做渡口。
東郡地形狹長,屬于東西走向。
東面半部,南面連接著濟陰。
被劉成前往洛陽時,順道擄走的李進的老家,就在濟陰的乘氏。
東郡的西面半部南面的地方,臨著陳留郡的北部。
陳留郡的郡守,乃是張邈。
郭嘉沒有走白馬津,而是直奔位于西面的延津而去。
延津這里,渡船不少。
此時雖不是天下承平的時間,但渡河的人卻似乎要比以往的時候,都要多不少。
只不過以往的時候,渡河的人,大多都是販賣貨物之人。
這個時候,多是逃難之人。
北面冀州在打仗,所以很多人從北往南去,想要離開冀州。
南面同樣不太平,南面的不少人,覺得北面要比他們南面安穩,所以朝著北面而去。
等到他們真的來到自己的目的地之后,就會發現,他們所夢想著,會比自己等人之前所在地方好的地方,其實基本上是一個樣…
郭嘉站在渡船上,看著往來船只之上的眾多人,心中忍不住的為之感慨,在如今這個時候,又有多少地方是安穩的?
是能夠讓人安心生活的?
實在是少的可憐啊!
天下百姓,來來往往,都想要找到一個相對安穩的地方,安心生活,但結果卻是那樣的艱難…
站在渡船上,看著腳下那滾滾而過的黃河水,再看看這眾多顯得茫然失措的百姓,郭嘉一時間思緒萬千。
此時,已經逐漸快要到了農忙的時候,快要到了收獲的季節。
越是靠南面,之前種下的麥子,成熟的就越早。
若是天下承平的時候,大量的百姓,此時可謂是最為忙碌的。
可是現在,這大量的百姓,卻茫然失措,進行奔走。
在很多看不到的地方,還有大量的百姓被強行征調,參與到了打仗之中。
農時都被耽擱了!
郭嘉雖然出身與潁川郭氏,但只是屬于郭氏的一個旁支,雖有郭氏的身份,其實家里面并不富裕,只勉強比那些底層人,稍微的好一點而已。
結合著這兩年所見到的種種,以及這一路下來所見到的種種,再看看的眼前的景象,郭嘉這個性格比較灑脫的人,這個時候,心中是沉甸甸的。
他心中結束亂世的想法,在此時是如此的強烈。
也只有結束亂世了,百姓才能夠安穩,許許多多的人,才能夠安穩。
如此混亂,如此虛弱,不應該是大漢該有的樣子!
只是,他心里面又忍不住的升起了濃濃的無力感。
雖他很是自負,但面對這樣的景象,心里面也知道,僅僅是想要依靠自己,將之給解決了,根本不可能。
自己與人出主意倒還可以,但真的讓自己領頭去做這件事,根本不成。
心中如此想著,他不由的又想起荀彧在信中與自己所說的那些話,心里面不由的暗自嘆口氣。
希望荀文若所說的那些都是真的吧,倘若真的是這樣,那自己郭嘉郭奉孝,必定會傾力相助!
不為別的,只為漢室三興,只為這天下早日承平!
“但愿天下早日承平,國泰民安,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不至于流離失所…”
郭嘉望著這滔滔黃河,忍不住的出聲說出這話。
“小郎君說的好,愿這世道能夠早些安穩下來,讓人能有一個念想。”
郭嘉的話落音之后,有人開口接著他的話說道。
這聲音顯得洪亮,但卻充滿了感慨。
郭嘉聞言,朝著后面望去,只見開口說話的人,乃是同船的一位漢子。
這漢子長得很是魁梧,身體強壯,鐵塔一般。
手邊放著兩柄短鐵戟,鐵戟的桿,能有嬰兒手臂粗細,整個人看上去不凡。
在他的身邊,跟著八個人,都攜帶有器具,看上去都顯得比較英武。
這個漢子,一上船的時候,郭嘉就已經是注意到他了。
他原本就有心結交一二。
只是這個時候,被眼前的景象,勾動了心中的諸多心思,一時間顯得有些意興闌珊,沒有多說話的心情。
因此上,就對著這個漢子拱手施禮,并沒有進行攀談。
漢子對他回禮,也沒有上前搭話。
二人乘坐舟船,看著這滔滔黃河,一時間都顯得出神,心情顯得比較沉重…
船只橫渡,自北到南。
靠岸之后,有站在船頭上的人,先將船錨拋到岸上,然后跳下船去,將船錨使勁的往后拉,繩子繃直,船頭緊緊貼到岸邊之后,才將船錨使勁的扒到泥土里…
郭嘉帶著幾個從人下船,那個鐵塔一樣的漢子,提著雙戟,帶著幾個伴當,也從船只上下來。
往前走了一陣兒之后,發現這一段兒路程居然是順路,郭嘉就放慢腳步,等著漢子趕上來,然后對他施禮,開口說話。
“方才目睹這樣的場景,又想起我大漢居然變成了這個樣子,一時間心緒不穩,也不太想說話,怠慢了兄臺,還請不要見怪…”
見到郭嘉這樣說,這漢子也對郭嘉還禮,搖頭道:“怎么會?這等場景,看到我亦是心頭沉重…”
二人就此開始一邊行走,一邊說,雖身份不同,卻覺得話很投機。
經過一番的交談之后,二人相互通了姓名,郭嘉知道了眼前這個持著雙戟的威猛漢子,叫做典韋,乃是兗州陳留郡人。
有一些事情,往冀州走了一趟,此時事情完畢,就從冀州歸來。
乃是一個游俠。
二人一路交談,一路行走,不覺走出幾十里。
也有一些其余趕路的人,與他們一起同行。
忽然間之間,有著一陣銅鑼之聲響起,兩邊山崗密林之中,一下子鉆出來了眾多賊匪,攔住了他們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