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意已決,不用再說了。”朱允炆重新坐回椅子上,和這鳥毛沒啥可說的。
朱允炆考慮到等時間適合就把這鳥毛一腳踢開,現在還不行,還得給封賞,因為他是東宮府的老人。
“陛下…”
“好了,都退下吧”朱允炆揉了揉眉心無奈的說道:
“齊泰,朕看你一直沒說話?你和他回去和解釋解釋吧!朕不想多說什么 還有事情就按我說的辦,給下面傳話,太祖子孫回來祭祖沒有任何問題!膽敢阻攔者,殺!”
他還要繼續在史書里找些答案,看看最適合的解決籓王的方法。心里有個底了之后就可以問問群臣的意見,看看有沒有好點意見可以補充的。
不然直接問群臣意見,你一句我一句,聽著好像都有道理,挑花了眼就等于沒挑。
畢竟這些大臣都是通過科舉挑出來的人尖,又經過幾十年官宦生涯的洗禮,見識和眼界都不差的,既然給出了方法,肯定也能給出恰合邏輯的理由。
黃子澄無奈只能被齊泰拉著退下,出了御書房就開始對著齊泰發難,齊泰也不惱,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這很正常,沒什么可惱的。
黃子澄一臉不滿的說道:“公是欲陷皇帝于險地嘛!眼下情況,新君剛剛繼位,內外不穩,一著不慎就滿盤皆輸。陛下年幼,公卻不好好履行輔政職責。”
齊泰嘆了一口氣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陛下當前處境也是兩難,不放人天下人會說陛下不義。
所謂家國天下,陛下不光光是要治國,還得要治家,治家更在治國之上,是家事就得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眼下燕王一片仁孝之心,陛下若是阻攔,在天下人的眼中和燕王的舉動就高下立判。
而且以什么理由阻攔燕王盡孝呢?太祖遺詔?”
“而若是不阻攔就像你擔心的那樣,燕王的名望會更上一層樓,或許還有其他籓王的一些麻煩,但是陛下大位已定,燕王的名望能干嘛?造反嘛?反了,他的所有名望都會一朝散盡!”
齊泰搖頭失笑,感覺燕王這步棋實在走的不那么得當,搞不好朝廷還能把他扣下來。
不過陛下真是好果斷,聽到消息后估計立馬意識到這是個機會。
黃子澄臉色變幻一陣,這個他也有想到,但是那一瞬間對燕王的恐懼占了上風,只想著趕緊請令把他給堵回去。
要知道燕王縱橫北元蒙古這么多年,可不是白來的,太祖駕崩之前他還是征伐北元的統帥,軍中不知道有多少他的老部下。
黃子澄艱難開口,道:“那也不一定就能達到目的,燕王不是那么好相與的,他既然會回來祭拜太祖,肯定是有原因,有大利益的。還不如直接以太祖遺詔斥退回去。”
“這誰又知道呢!太常卿又怎么知道燕王不是等著朝廷的一紙詔書斥退他,然后他就順勢可以回北平了呢!”
齊泰話說的意味深長,這些都是不確定,他們只能在不犯錯的情況下去反擊,對付燕王這種大敵怎么小心都不為過。
這幾天朱允炆都在處理雜事,熟悉環境,也沒有管妻妾的事,朱允炆也不想這么早去見他們,畢竟是最熟悉的人,說不定就有什么破綻。
太孫妃馬氏帶著朱允炆的孩子已經進駐皇宮,朱允炆覺得最起碼也要等權利穩固后才好去見他們,這樣才保險。
第二天凌晨五更天,奉天殿早朝。
三通鼓后,百官排隊準備入奉天殿。文武官員分為左右兩列站好,待朱允炆進殿安坐后。
鴻臚寺“唱”,道:“入班,進殿…”
此時文武官員才左右兩班進入殿內,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這才開始奏事。
早朝奏四方事,來的人多,一般都有幾百人,此刻齊聲拜道:“吾皇萬歲萬萬歲…”
“平身…”朱允炆現在已經經過登基大典已經算是見過大場面了,第一次早朝沒有任何不適應,唯一不滿意的就是時間安排的太早了。影響睡眠。
“謝皇上!”
幾百人的聲音在一次震動著屋頂,隱約好像有灰塵落下,今天新君第一次朝會,缺席的幾乎沒有。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這句話是朱允炆說的,而不是影視劇里太監尖著嗓子喊出這句話,明朝時除非是皇帝病了,不然都是皇帝來說這個作為開場白。
“臣有本奏”
從人群中站出個人,持著笏板躬身而出,朗聲道:“恭喜陛下,新君繼位,河南一老農民發現祥瑞,想進獻給陛下”
說著又走出一人,道:“臣也有本啟奏,山西大同知府同樣發現祥瑞,有麥生雙穗,天生彩云。”
朱允炆看了一眼,都是些不認識的小官,一下子走出了五位,估計是想趁著新君年幼不懂事撈一波政治利益的 ,本不想理會,又想了想說道:
“進獻上來吧!等會后朕再觀看。還有什么事?”
這些都是想靠攏新帝的官員,倒也不能過多的打擊了積極性。
接下來朝臣們沒有絲毫停歇,挨個站出來稟奏。
“陛下,工部侍郎出缺,諸事煩雜,請陛下早做決斷。”
“陛下四川大旱,請撫減賦三年并調集糧食賑災。”
“陛下,云南蠻族依然有小股叛亂,敦請朝廷下令平叛。”
朱允炆端過茶水輕輕呡了一口,整個早上都在討論這些雜物,口渴的緊。
自從明太祖廢除宰相后,朝廷不管大小事都會稟告上來,需要皇帝親自處理,朱允炆現在是體會到當明朝早期皇帝是有多不容易了。
看著下面這些人的表情,一個個正襟危坐,表情嚴肅眼睛卻很渴望的盯著御座上,朱允炆不禁心里犯嘀咕‘喝個水怎么會有種不自在的感覺’。
是錯覺沒錯了!
改天一定要在這龍椅前面放張桌子,這么空蕩蕩的怎么都感覺不舒服。朱允炆暗暗想到,應該就是這個原因了。
“燕王朱棣來了嘛?”
“啟奏陛下,燕王朱棣一早就在外面侯著了!”方孝孺趕緊起身說道。
“啊?那快快有請吧”
“是,陛下”身邊的小太監應道,這些活都是他們在干。
太監一摔拂塵,道:“宣,燕王朱棣覲見…”
朱允炆昨晚就料到放他進京后,燕王肯定會在今天早朝時過來覲見的,所以一早就等著他了,現在就看他來了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了。
朱允炆還是很期待與“永樂皇帝”見面的,史書上說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不知道見面時時什么感覺!
是陰險狡詐?還是威嚴霸道?
又或者是其他?締造永樂盛世的朱棣會是什么樣子呢?
也沒過一會兒,就有一名身著親王冕服,頭戴九旒冕的男子緩步走向大殿,人群也自動給他讓出一條路。
這是朱允炆第一次見到這位叔叔,朱棣來參加朝會也是穿著禮服出席,留著一撇長胡須,看起來就有一股壓迫感。
沒有想象中的激情四射,朱棣給他的感覺很馴服,但是又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就像是電影里笑著殺人的感覺。
朱棣沒笑,但是看著沒有一絲的桀驁不馴,走到中間后站定后,抬眼就能看到端坐在上面的皇帝侄子。
朱棣眼底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火熱,隨即就消失不見。
他這次來不是找事的,就是純粹的祭拜下太祖向全天下展示下他的孝心,順便給小皇帝施壓的,小皇帝年輕,壓力大了就會自亂陣腳。
像如果剛要進城的時候就把他攔下趕回去,朱棣不知道會有多開心呢!
幾位哥哥相繼死后,他就是太祖嫡長子了,現在沒有太祖壓制,一旦天下有變,皇帝侄子做的不夠好,到時候就是他的機會。
朱棣內心閃過一絲火熱,他相信這個機會不遠了,雖然這次小皇帝的果斷放行讓他很意外,但是,他還不了解這小子嘛!整一個志大才疏的書呆子,他不信小皇帝能比他做的更好。
心里想著這些,朱棣手上卻不停,一摔褲褂單膝慢慢跪地,他現在要表現出兄友弟恭,朱家家庭和睦的形象,要錯都是皇帝侄子的錯,自己的形象是偉岸的。
禮,越重越好!
“臣燕王朱棣,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些發生的事朱允炆統統不關心,自然有下面的人忙活著,他只管見到解縉,了解好這個人就行。
他晚上一個人睡大覺睡的舒服,這幾天事情不多,但是壓力卻不小,把他稚嫩的肩膀快壓壞了,和明成祖朱棣對陣可容不得有一絲一毫的大意。
朱允炆是把他當成畢生大敵來看待的,就算是現在已經把他給形同軟禁,朱棣守陵的地方也有重兵把守,他還是不敢有所松懈的。
整個明朝朱元璋留下了好大一份基業,也是漢名族最后的一份基業,就算是把朱棣打死輪到他來掌控,他也不敢保證就比朱棣做的要好。
大明到現在有三十一個年頭了,整個國家就好像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盡吞山河的氣勢是有了。
但是蹣跚學步的孩子還不能要求太多,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內政上,所以朱允炆也一直把精力放在學習從政上。
軍隊他從不擔心,里里外外被太祖梳洗了這么多遍,為了朱允炆的上位,太祖殺了藍玉,殺了常遇春。
要知道當年太子朱標的下面可不止朱允炆一個兒子,他可不是嫡子,不是一開始就定位太孫的人選。
太祖為了他上位殺的這些人可都是朱允熥的支持者,其中常遇春是朱允熥的舅舅。
到現在沒有哪個勛貴可以造次,說他是天胡開局沒有一點錯了。
但是王朝初期的各種毛病也是一個不少,這個時候如果殺了朱棣卻不接過他所做的事情,那這大明朝也長久不了。
很多人看著朱棣就是一直北征北征,但是都沒看到他在政治上所做的梳理天下。
王朝初期,人心不定,靜觀天下之變的人還不在少數。
包括他說做的鄭和下西洋引萬邦來朝、北征蒙古、修永樂大典還有改革吏治完善文官制度,這些都是為了政治服務,穩定人心所用。
要真想著解決了籓王問題就萬事大吉了,那也離死不遠了,從來都是打江山相對容易,做江山不易,明成祖朱棣對明朝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朱允炆現在也在猶豫到底要怎么處理朱棣和各地籓王的事。
殺了是簡單,但他不確定自己就能做好,做穩這個國家,浪費了這個漢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巔最好的機會。
但是放了也是不存在的事情,就算是朱允炆心里還殘存著一些民族大義,這也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做在皇位上,為了自己好好的活著。
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皇帝被趕下臺后還能好好活著的,所以為了自己,為了后宮里的大美人也要做好這個位置。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和朱棣維持一個斗而不破的局面。
但是要把其余籓王削掉,不管是遷還是廢,都不能再讓他們掌控兵權了,這樣他們成不了成為朱棣的支持力量,也就有了和平共處的可能。
至于現在的,朱允炆考慮良久朱棣目前還不能放,起碼要等到他建立威望,打掉朱棣的根基后才有機會讓他走出來。
到時候一個沒牙的老虎,哪怕威望再高他也有機會保持壓制局面了。
第二天一大早,剛經歷完朝會。
朱允炆現在覺得這個早朝的制度實在是太不人道了,每天都硬生生的把他從睡夢中拉起來。
就算是他忍的了,這些朝堂大臣,一個個都七老八十了,身體怎么受得了啊!
所以今天朝會上,他硬拼著威望受損也把早朝制度從每天一朝改為了,每七天一朝,平常就該干嘛干嘛!
這都是為了那些老臣的身體著想!
朱允炆是這么想的,朝會上也是這么說的,一有人反對說違背祖制,他就把那些老臣給拿出來溜溜,讓那些頑固派無話可說。
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是尊老愛幼的,早在漢帝國就有三老制度,一直到現在那些民間還有。
請:m.xyq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