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八百九十一章 石見銀山(3)

  突然,一聲漢語在那將領身邊響起:“你們,是不是渤海軍的,為何無故攻打石見?速速退去!”

  這話以聽得懂,于是渤海軍前方陣形略微打開,那個僧兵佐佐木上前,吼道:“奉日本皇帝詔令,接收石見國。汝等不降,殺無赦!”

  說完,佐佐木又用日語吼了一遍。

  城上的人面面相覷。

  “胡說,哪來的詔令,你們假傳詔令!”

  佐佐木揚了揚手中的詔令,不再說道,退回陣中。

  “打吧!”一聲輕哼響起。

  “開炮!”炮兵將領一聲大吼。五個執火的炮兵,點燃炮后引信,三息之后,火信燃盡。

  “砰、砰、砰”五聲炸響,

  五尊火炮各自吐出五顆石彈,轟向石見城墻。

  一顆落在城前十數米處,一顆砸至城頭,其余三顆全部轟中城門。

  近乎地動山搖。

  城墻上的守卒,驚得面無人色,茫然四顧。

  誰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也沒人知道,立在城前的五尊黑黝黝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這是火炮,第一次出現在了這個世界的戰場之上。

  石見守卒很幸運,他們見證了這一刻的歷史,見證了必將被銘刻于世界科技史與戰爭史之上的這一場戰役!

  幾尊火炮略微調整了角度之后,又是一聲喝令,“開炮!”

  “砰!”

  “轟——”

  這一次,五顆石彈,同時轟在城門之上。

  本已岌岌可危的城門,在一陣吱吱呀呀的壓擠聲中,終于碎了一半。

  然而,火炮聲未停,石彈繼續轟入城門。

  門內守卒唯一的反應,就是鳥獸而散。

  “攻!”又是一聲令下。

  渤海海軍士卒,五人一隊,兩盾三弩,迅速沖入已經被轟成木渣的城門。

  城頭上,一個弓兵剛剛冒出半個頭,兩只弩箭便急飛而至,直接將其叉下城去。

  “殺!”渤海軍齊齊一聲大吼,洶涌入城。

  被火炮轟得神志尚未完全清醒的石見守卒,在慌亂之中,只能勉強地各自為戰。

  原來站在城頭上的將官,一身武士裝扮,雙手握著一把太刀,雙目赤紅,吼叫不止。

  縮在他身后的一人,用漢語不停地喊著:“你們,到底是誰?別打了!我們愿意和談,別打啊——”

  這是一場從實力上嚴重不對等的戰斗。

  石見守卒,說有數百人,但大部分都是毫無戰斗經驗的佃農。

  二十來個貌似兇悍的武士,在渤海兵弩箭的打擊之下,根本沒有任何反擊的機會。

  有些見機得快的,已經扔下手中的武器,抖抖索索地趴在一旁,不敢起身。

  但凡手中還有武器的守卒,哪怕是舉著一根木棒,渤海軍的弩箭也毫不猶豫地直射而入。

  如一架轟然作響的推土機,半個時辰這后,整座石見城便再也見不到一個敢站著的守卒。

  石見城守護代,稻用佑盛在亂中被殺。佐佐木親自執刀,斬殺其一家十余口人。

  至于一百多俘虜,還是得留著的,畢竟接下去需要干苦力活的人,還需要很多很多。

第三天,傳詔江津,不降,盡屠兩百守卒第四天,傳詔大田,守將降,降卒納入勞役營  第七天,佐佐木帶來了二十多個出云國的僧兵。

  對于渤海軍的戰績,這些僧兵佩服得五體投體,全部跪倒在地,發誓將成為渤海軍最忠誠的盟友。

  第十天,三百多個僧兵來投。

  王鎧派出五十個渤海海軍,與佐佐木等六人一起,統率三百多僧兵,北伐出云國。

  一戰而下之后,只留下十個渤海兵,將整個出云國交由佐佐木管轄。

  而后,轉而攻打石見東部的備后、南部的安云、西南的周防與西部的長門。

  一場席卷日本本島西部的戰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山北道與山南道突然爆發了。

  這場被擴大化的戰爭,就是趙權給王鎧設計的第四道防線。

  掃蕩石見周邊諸令制小國,并交給愿意追隨渤海軍的僧兵勢力。以這些名義上效忠于日本皇帝的僧兵,來吸引渤海海軍占領石見國的注意力。

  把戰場漫延至石見以外的區域,接下去哪怕要打,那些想收回石見的勢力也得跟僧兵先打一場再說。

  等雙方相互消耗數年之后,渤海海軍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在石見站穩腳跟了。

  但是,連趙權也沒有預料到的是,這場規模與等級似乎都不算太大的戰爭,卻如星火繚原,斷斷續續卻又始終沒有停止過。

  慢慢地,諸多勢力都被牽涉其中。包括北條家族的幕府一系、與北條幕府一直相對抗的三浦泰村一族、京都朝廷的院政系以及龜山手下開始崛起的僧院系。

  以至于,到后來竟然發展成為一場席卷整個日本的戰爭。

  日本,提前兩百年,進入了戰國時代!

  但是,沒有一個日本人能搞得明白,引發這場戰爭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更沒幾個人知道,當渤海軍全面控制了石見國之后,立刻布置了三道防線,斷絕內外的一切交通,開始進入最高等級戒備。

  一個月之后,從石見銀山里挖出了第一塊含銀量相當豐富的礦石。

  一個半月之后,煉出了第一塊銀子。

  七個月之后,第一次成功地批量生產出三十多斤的白銀!

  直到這時候,趙權才明白,為什么石見銀山至今還未被日本人大范圍開發。

  其實這座銀山,在數百年前就已經有人發現藏有銀礦。但是這時候的日本人,煉銀技術太差,就是找到礦石,也煉不出太多銀子。

  典型的守著寶山不識寶!

  此時日本人煉銀,是在挖出礦石后,使用鐮刀形錘鏈,鑿去礦石上的雜質,而后放入水中,洗凈礦石上泥土。再將這這些礦石置入栗木盆中,注入清水來回搖晃,以將砂土進行分離。

  為了分解礦石中的雜質,礦工會在地面上挖一個坑洞,坑洞內側涂上炭灰和黏土。將礦石置于洞內反覆燃燒,以溶解銀礦石。在刮去浮在表面的鐵、硅酸等雜質之后,加入鉛灼燒。

  這種礦石煉出的銀,是含鉛銀,或稱為“貴鉛”,距離銀還有相當的距離。價值自然遠遠比不過高純度的銀子。

大熊貓文學    權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