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48章九品十八制

  受此事啟發,劉志產生了新的想法,把那些榮退的老將軍都召集起來,組成個軍事參謀部。

  一來可以為自己出謀劃策,二來也能趁機凝聚軍中力量。

  雖然名義上他是把軍權都收攏過來了,但實際上許多將領都和他不是一條心。

  所以凝聚力不夠,無法如臂指使,更不能保證軍隊的忠誠度。

  只能說建立起了一個框架,還無法做到高枕無憂。

  而且大漢的武將世家,力量也不容小覷,表面上他們已經脫離了一流世家的行列,被文官集團徹底壓制。

  但如今亂世將至,他需要武將們為他穩定邊疆,也需要他們為自己穩固皇權。

  何況文官集團的勢力過于膨脹,需要扶持武將集團來平衡。

  任何時候,一方勢力單獨強大都不利于皇權的統治。

  同樣的,他需要武將世家的同時,對方也急于通過與皇帝結盟,提高他們這個群體的整體地位。

  他們已經被打壓得太久,一旦有機會,就會如溺水之人抓住了稻草,緊緊握住再也不會放開。

  像馬續、衛瑤、張紆、吳武…等等老將,都曾經戍守邊境,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中馬續還是太傅馬融的弟弟,他曾經歷任度遼將軍、護羌校尉等職,戰績不凡。

  馬續是伏波將軍馬援的侄孫,他不但精通兵法,且從小熟讀五經,是個文武全才。

  大將軍梁商就很欣賞他,曾經贊揚馬續多謀善斷,深曉兵要。

  永和六年他與張耽一起大破北匈奴,但因為征調異族兵士過多,引起了激烈的反抗。

  因此被漢順帝罷免,而此時其兄長馬融又得罪了梁冀,馬續從此解甲歸田,再也沒有出仕。

  為了提高武將集團的權力,他打算效仿清朝,成立一個類似于軍機處的機構。

  名字嘛就叫做軍機府,掌管全國兵馬調動,軍事參謀和戰事策略方針的制定。

  文官集團方面,也可以成立一個相應的機構,例如秘書省,作為皇帝的顧問和參謀,參與制定國策。

  趁此機會,也可以順便撤銷三公九卿,袁湯可以調入軍機府,而尹勛如果愿意的話,可以調往中書省。

  把中書省的規模也擴大到一定的程度,這樣一個各朝混搭的朝廷架構基本定了型。

  尚書府撤銷,提高六部尚書的級別,直接向他負責,同時掌管全國的具體事務。

  至于袁盱則可以作為秘書省的負責人,級別不會降低。

  當晚劉志便召集心腹相商,尹勛、袁湯早有心理準備,都無異議。

  何況劉志也不會虧待他們這些能臣,本來他手底下就缺人才,好不容易培養幾個心腹,怎么可能會棄之不顧。

  一連數天,中德殿中絡繹不絕,劉志召見了各方面的勢力,咨詢了大量的意見。

  最后才在朝會上正式提出來,進行全員討論。

  經過了之前的預熱,再加上這一陣腥風血雨的大清洗,朝中持反對態度的人,至少明面上是一個也不見了。

  所爭論的焦點都在于如何改制,才更能貼合目前的實際情況。

  最終,朝廷張榜天下,確立了全新的朝廷結構。

  由三公九卿制,正式更改為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于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太師、太傅(榮譽職務,虛銜)

  武職:太保、天下兵馬大元帥(榮譽虛銜,后者由皇帝兼任)

  從一品:

  文職: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殿閣大學士(中書省、秘書省)、御史臺左右督御史。

  武職京官:京畿衛大將軍(原司隸校尉)

  武職外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尚書、內府總管(原少府)

  文職外官:各州牧。

  武職京官:軍機府總參。

  武職外官: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中常侍。

  文職外官:各郡守、各國相,各都尉,西域都護。

  武職京官:各禁軍中郎將(虎賁、羽林,左右中郎將,五官中郎將)

  武職外官: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四征將軍。

  鎮東、鎮南、鎮西、鎮北四鎮將軍。

  正三品:

  文職京官:御史臺左右督御史、宗正府丞(原宗正)、大理寺卿,太常寺卿(原太常)。

  鴻臚寺卿(原大鴻臚)中大夫令,尚書郎,侍郎,中書令,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

  文職外官:河南尹、京兆尹、巡察御史,右扶風尹、左馮翊尹。

  武職京官:御前統領、中領軍將軍(禁衛軍)、各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安東、安南、安西、安北四安將軍。

  平東、平南、平西、平北四平將軍)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原光祿勛)、太仆寺卿(原太仆),散騎常侍,侍中。

  文職外官:西域都護副校尉,各州鹽鐵專運使。

  武職京官:軍機府參議、王府護衛長,御前侍衛長。

  武職外官:各雜號將軍(征蜀、征虜、鎮軍、安夷、安遠、平寇、平虜、平狄、平難、輔國、虎牙、輕車、冠軍、度遼、橫海等將軍)

  正四品:

  文職京官:大理寺少卿、太子府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御史臺各給事中,御史少丞。

  司直,長史,太常丞,光祿丞,太中大夫,衛尉丞,宮殿掖門司馬。

  京職外官:河南尹丞、京兆尹丞、各郡守督郵。

  武職京官:軍機府副參議、中護軍將軍、武衛將軍(后二者為禁衛軍),御前一等侍衛。

  太仆寺馬匹總管、王府司儀長、各侍衛統領。

  武職外官: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太仆寺丞,宗正府丞,大司農丞,少府丞等。

  文職外官:鹽鐵運副使。

  武職京官:車郎將,戶郎將,騎郎將(統稱郎中三將),

  四品典儀、二等御前護衛。

  武職外官: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威、揚武、寧朔、左積射、右積射、強弩等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平虜校尉、討寇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桓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

  正五品:

  文職京官:普通參議、光祿寺少卿、各給事中。

  宗正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符節令,庶子,中庶子,禮官大夫,贊饗。

  太史令,太樂令,太祝令,太宰令,太醫令,食監,祭酒,博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常侍謁者。

  武職京官:御前三等侍衛。

  武職外官: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宗正府副理事、御使、六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鹽運司副使公車司令,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都侯,郡史,長史,右都侯,考工令,侍御史,御史員,尚書仆射(即左、右仆射),中郎。

  武職京官: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

  蕩寇將軍、昭武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武職外官: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御史臺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正府經歷、太常寺寺丞、欽天監監判(原太卜)

  文職外官:各京縣令。

  武職京官: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六品護軍)

  武職外官: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五官正。

  文職外官:從事中郎,縣令。

  武職京官: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

  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侍御史。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京兆府教授、訓導、縣令、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左長史,右長史,記室,中書郎,參軍。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文職外官:太常掾,太史丞,太樂丞,太祝丞,太宰丞,太卜丞,太醫丞,校長,給事謁者,尚書丞,縣長。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副都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等。

  文職外官: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等。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史令,丞相少史,監丞,縣尉,縣丞。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等  文職外官:鹽運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同館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等文職外官:縣主薄,侍詔,明堂丞,靈臺丞,縣史等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國子監典籍、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司稅、司獄、司倉、巡檢等。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協領。

  此制度一出,中央格局為之一變,官吏機構不再繁雜而職務不明。

  此之前簡潔明了,從上到下,能夠以最快速度貫徹國策。

  對劉志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將皇權凌駕于一切職權之上。

  這一系列改革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但也有遺憾,原太尉尹勛自愿辭官歸隱,不再入職朝廷。

  劉志再三挽留,無奈尹勛去意已決,他自覺使命已經完成,沒必要在留在朝中。

  更為了改革制度做出表率,使得一些被降低職位,滿腹怨言者無法發作。

  不過臨走前,他推舉被梁冀罷免的光祿勛尹頌,出任中書省大學士。

  二人雖然都姓尹,卻并不是親屬,尹頌的才能出眾,劉志親政后,當時的太尉黃瓊也曾經征召過他,但卻被他以為母守孝的理由拒絕了。

  劉志親召他進宮應對,發覺尹頌其人雖不在朝堂,但卻對朝中事務十分清楚。

  而且,他對此次改革也十分贊同,并給出了不少建議。

  他的建議主要針對的律法,東漢時律法秉承了西漢武帝時期的制定的法律條文,外儒內法,刑法十分嚴苛。

  后世雖然經過了一些刪減,但仍然律條蕪雜,苛條無限。

  而且有些律法條款已經時過境遷,不再適合如今的形勢,經過這么多制度改革之后,兩邊也產生了許多矛盾的地方,有些抵觸。

  這確實是個大問題,需要盡快解決,劉志當即決定任命他為中書省大學生,聯合秘書省與翰林院一起進行律法修撰。

  一個國家的法律條文,必須要緊密結合國情,為了國家的中心思想所服務,否則意義何在?

  所以,劉志十分重視,一直以來他都忽視了法律條文的重要性,既然要改革,就必須改得徹底一點。

  現在,也到了該動一動土地政策的時候了。

大熊貓文學    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