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75章 張同敞想要收回電信局的運營權

  未來大明決策層接班人的選拔制度,最后只好按照李振新搞出來的辦法先實行起來再說。

  國政院的張同敞們也沒多做反對,因為他們也拿不出更好的方略。總不能再恢復科舉制吧?圍繞著科舉制存在的整個體系都發生了變化,就是想恢復也無處下手。

  “別山、從這一年多的執政情況開看,你和寧宇做的不錯,既然如此,吾長駐天津的計劃會維持不變,這段時間來京城的有些太過頻繁了。”

  “總裁你說哪里話?你來京城頻率高些,對我們也是好事,省的一直往天津跑。對了、最近正好有事要找你商議,國政院想要收回電信局的管理權,或者是獲得整套電報系統建設的權限,不知總裁這邊是什么意見?”

  “想要電信局的管理權?可以啊!不過就是得花點錢,整套電報系統的運營權和技術使用費共計200萬銀元,你們把錢打到國事委員會的賬戶上,就可以接管了。”

  “這價也太高了吧?去年的時候才五十萬,一年不到就漲了四倍?在電報研發的過程中,政府財政也支持了不少的錢!”

  “沒要你五百萬就不錯了!你知道北京到天津的電報所一個月的營收是多少嗎?是兩萬兩!一年下來少說也有二十多萬兩銀子,扣除運營成本,幾萬兩銀子還是能賺的。這才剛剛開始,等電報網絡覆蓋面變大之后,業務量會持續攀升。這只是直接經濟收入的賬,因為通訊便捷,帶來的其它方面提升我還沒和你細算哪。這筆錢給國事委員辦公室也不會白花,其中五十萬會投入到電報技術的繼續研發上,剩下的錢給樞密院,讓他們作為獨立建設軍用電報通訊網的啟動資金。”

  “這筆錢國政院掏了,我們準備從各家銀行貸一千萬銀元的款,先把通往長安、南京、武昌、廣州等重點城市及途經省府的線路先建起來,這樣對朝廷掌控地方會非常有利。”

  人就是賤,去年讓他們掏點錢支持一下電報實驗網的建設。費了那么多唾沫星子,就是沒說動。今年讓掏兩百萬買,倒是挺痛快的。

  國政院的這幫人之所以這么痛快,自然是看到了好處。已經運營了好幾個月的京津電報網,對兩地官府行政效率的提升都是指數級的,更不用說這玩意還挺能賺錢。想一想以后長安、廣州這樣離京城幾千里遠的地方,發生個什么大事,當天就能與京城取得聯系,這能不令人心動嗎?去年的時候,李振新雖然極力的描述了電報網應用以后的前景,可很多人心里沒概念啊!直到京津兩地的電報業務大范圍展開后,這幫缺乏想象力的人才后知后覺,切身體會到了這玩意到底有多好用。

  得到李振新的答復后,張同敞立馬回到國政院,著手全國性的電信局建設融資工作。一張口就要融一千萬的資,本來以為會有些難度,結果剛把融資方案一公布,第二天幾家大銀行就把份額全給認領完了,這比建設鐵路的融資都容易。

  銀行業是與電報業務接觸相對緊密的行業,這幾個月的試用,讓這幫鉆到錢眼里的家伙是愛死了電報。他們現在比誰都希望全國性的電報網絡早日建成,只要建成,銀行就能開展全國范圍的即存即取業務,這對整個行業的效率和利潤率提升都具有重大推進作用,他們不支持才怪。

  電報網絡建設雖然花的錢不少,可建設速度要比鐵路、公路快很多。只要錢和設備到位,兩三年內連通全國各省,并不是一件難事。

  國政院收到錢后,立馬就啟動了京城通往長安、太原、鄭州、濟南、南京、武漢、廣州等城的線路架設工作。看他們這架勢,是恨不得一年內就把這事做成。

  朝廷投入巨資建設電報網,受益最大的是生產電線、電池、以及電報機的廠家。電池和電報機的廠家是振川集團的下屬公司,之前小規模的生產實驗機型,接到朝廷大額訂單后,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在京郊建起了大型工廠。線纜生產相對來說技術門檻比較低,面對朝廷這么大的訂單量,靠一兩家廠子是生產不過來的,只得從社會招標,讓更多的生產者和商人進入這一行業。

  進入這一行業的生產者們絲毫沒意識到,他們即將投身的事業,將是未來百年、甚至是數百年里最具活力和紅利最大的行業。

  電報業務開始展露頭角的時候,第一波受益者,除了這些直接參與的生產者外,還有一些商人也吃到了紅利。

  賴小川就是吃到紅利的商人之一,去年因為父親病危,家里人給他發了一份電報,使得他最后趕上了見父親臨終最后一面,由此也直觀的感受到了電報在通訊方面神奇的效率。辦完父親的葬禮后,他總覺得自己似乎被什么機會給砸到了頭上。左思右想了好幾天,還真讓他想到了一條發財的路子。

  作為一名經常往返與京津兩地的棉紗商人,他發現雖然兩城之間的距離不算遠,但物價的時間差還是有一些的。以前沒有電報,就是知道這事也沒辦法。現在、是不是可以利用這個電報,將這個價格差迅速的傳遞到兩城從而謀利?

  想到了這個商機后,賴小川并沒有急于行動,而是放下了手頭所有的生意,專門在京津兩城來回調查了好幾趟,看看怎么把這個商機最大化。

  經過一番調研,他發現棉紗并不是價格方面存在差率最大的產品,像一些農副產品,還有大宗的原材料價差更大。而且這一規律,已經有大的商家通過電報所在利用了。

  大商家開始利用這個條件,并不代表賴小川沒機會,因為眾多的小商家既無人力搜集這方面的信息,也花不起天天傳遞消息的錢。既然這樣,哪自己是不是可以在京、津兩地專門顧些人將這些物價信息搜集起來,整理以后發過去賣到需要這方面信息的小商人手里?一份消息賣二十文、一天在兩城賣個幾千份應該是沒問題吧?這不就是一項大生意?

大熊貓文學    振奮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