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有想過《倫敦條約》公布出來后,自己會受到猛烈的抨擊,但是沒想到會這么猛烈。
不但是各地的市民、農民,就連很多原本支持自己的貴族和商人,也都強烈的抗議和反對,甚至還引發了大量的騷亂。
而剛取得大勝的克倫威爾,又得到了更多人的擁護,新模范軍再次聲勢大漲。
查理一世更加的患得患失起來,但事情已經發生,固執的他知道后悔也沒什么用了,也就不會再去后悔,而是想著怎么盡快的打敗新模范軍。
只要徹底擊敗新模范軍,讓英格蘭王國的權利全部回到自己手中,自己便能夠鎮壓一切反對的聲音,就像之前解散議會一樣。
于是,他一邊積蓄王軍的實力,一邊鎮壓倫敦城內的反對之聲。
而克倫威爾則趁機撈取政治資本,不斷增強新模范軍的實力,可他依然不敢靠近倫敦城,因為這里給他留下的陰影,直到現在都還未散去。
他又將大本營設立在了牛津郡,同時派遣幾路大軍去收復被王軍控制的各郡,準備將國王圍困在倫敦,削弱國王影響力的同時,也讓他無法再繼續恢復王軍的實力。
查理一世一次次的請求趙長生盡快出兵,但趙長生依然以彈藥不足為由繼續將時間往后拖延。
也在這時,另一邊的歐羅巴大陸,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瑞典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幾方代表終于決定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了,以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因為他們雙方都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對雙方都是弊大于利。
由于瑞典軍隊的不斷深入,占領的領地越來越多,卻反而讓他們越來越不得人心,阻力越來越大。
之前聯合瑞典人一起反抗神圣羅馬帝國的公國、侯爵領地、伯爵領地、及各自由邦等都開始與瑞典人離心離德,甚至直接與瑞典人翻臉,并在后方不停搗亂。
原因無他,因為他們反對神圣羅馬帝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的獨立,而不是成為瑞典人的附庸,甚至被瑞典人統治。
可瑞典人進攻神圣羅馬帝國不就是為了占領更多的領地,獲取更大的利益嗎?又不是為了幫助他們獨立的。
所以雙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之前瑞典人只占領了北部沿海的幾處領地,沒有直接損害到諸多諸侯的利益,所以雙方還能一起協作。
可當外部矛盾小于他們內部之間的矛盾時,矛盾的爆發便不可避免。
瑞典軍隊本就很英勇善戰,有了劉光遠提供的火器,實力就更進一步了,所以一年多來取得多次大勝,給了哈布斯堡王朝聯軍沉重打擊。
但是,瑞典王國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人口數量太少,常備兵力一般只有六七萬人,想要招募到十萬大軍都很困難。
兵力不足,自然會導致戰爭潛力的欠缺。
之前有神圣羅馬帝國內部各公國、侯爵領地及各自由邦的協助,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與整個哈布斯堡王朝的戰斗中還能占據上風。
可現在,這些伙伴不但不伸出援手,還在背后四處搗亂,甚至來攻擊瑞典軍隊,牽制了瑞典人不小的力量,這就很讓人難受了。
除此之外,瑞典人還有另一個很大的擔心。
卡爾十世猜測東方人對瑞典王國的支持,就是為了借助瑞典王國的力量,不斷的來削弱歐羅巴洲的整體實力。
就算瑞典王國能夠擊敗整個哈布斯堡王朝,契丹人肯定也不會允許瑞典王國成為下一個羅馬帝國的存在,必然會武力干涉。
所以,瑞典王國在這個時候見好就收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而西班牙人最早與明軍接觸,也更早的防范著明軍,當初為了阻止瑞典人繼續南侵,甚至不惜出賣這個東方盟友。
這一年多的戰斗中,整個哈布斯堡王朝都沒有討到什么便宜,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現在瑞典人也有議和的打算,西班牙人自然也不想再打下去了。
而神圣羅馬帝國早已經精疲力盡,想打也打不動了,自然也沒有意見。
奧地利大公國的大公利奧波德,更是聽命于自己的哥哥斐迪南三世,皇帝哥哥不想打,他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經過一番不算激烈的討論,雙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最終在神圣羅馬帝國北面劃分了勢力范圍。
神圣羅馬帝國將位于東北部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至西北部的不來梅公國一線以北的全部地區割讓給瑞典王國,此線以南的瑞典軍隊全部退出,雙方就此罷兵。
而那些公國、侯爵領地、自由邦等等,都沒有資格參與到這次的議和當中,甚至還被直接出賣,出力頗多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只是換了主人,被劃給了瑞典人。
這自然引起了這些諸侯的強烈不滿,他們打生打死幾十年,損失慘重,到頭來依然是別人的附庸。
以防夜長夢多,也不想再打持久的內戰了,所以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三世也做出了一些政策調整。
對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比如薩克森選侯國、巴伐利亞公國等,則允許他們的自治權和宗教信仰自由,基本上承認了他們的獨立。
實力次一等的諸侯,則允許他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卻要聽從皇帝的其他命令。
實力再次一等的諸侯,那就沒有與帝國談判的資本了,只能無條件聽從皇帝的命令,否則的話,就是整個哈布斯堡王朝的敵人,被強行滅掉。
沒有了那些實力強大的諸侯牽制,這些小諸侯自然不是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王國和奧地利大公國三方聯軍的對手,被一一平定。
相比于斐迪南三世,卡爾十世可就沒有那么好說話了,壯著瑞典軍隊的強大,直接強行鎮壓領地內一切不服從的勢力。
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實力強大,只是相對于神圣羅馬帝國其他諸侯而已,與瑞典王國比起來,實力相差巨大,自然不是對手,所以最終不得不向瑞典人臣服。
至此,持續了三十二年的宗教戰爭,最先從神圣羅馬帝國挑起,也最先從這里結束,史稱“三十二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