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國2:興魏》來源:
那日姜維使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半夜撤離了陣地,人銜枝,馬摘鈴,悄無聲息地離開公安,一路之上,倍道急行,天亮時分,便已經抵達了江陵城外。
此時的江陵城,城門洞開,城中的百姓是紛紛出城逃亡,他們看到了蜀軍前來,只以為是敵軍襲城,更是驚惶失措地四散而逃。
姜維知步協已經率領吳軍前往了西陵,所以他也沒有在江陵停歇,轉道直奔西陵而去。
行不出十數里,那些斷后的蜀軍騎兵也追上了過來,他們嚴格地遵從了姜維的命令,一直到五更時分,才撤離的陣地,在他們撤離的時候,魏軍也并沒有發現什么,只是不知道他們撤離之后,魏軍會不會很快就知曉了蜀軍大營是一座空營的事。
在這一點上,姜維倒不會心存僥幸,天亮之后,蜀軍的大營的狀況便是一覽無余,魏軍又不是傻子,怎么會對空蕩蕩的軍營熟視無睹呢,所以在斷后的那幾百騎兵撤離之后,魏軍將會很快發現蜀軍的空營。
如果魏軍只是步兵部隊的話,姜維不會有什么擔心的,畢竟他們已經走了好幾個時辰了,魏軍派遣步兵的話,是很難追得上蜀軍的。
但如果魏軍派遣騎兵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如今石苞手底下的屯騎營也有不少渡過了長江,拼湊出幾千人的騎兵隊伍來不是什么難事,就算屯騎營不是以速度見長的騎兵,但騎兵終歸是騎兵,如果屯騎營傾盡全力來追的話,還是能輕而易舉地追上蜀軍的,至少不會讓蜀軍輕易地抵達西陵。
其實這個問題姜維在撤退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如何來阻擊魏軍的追兵那可是蜀軍能否全師而退的關鍵,所以那怕是采用了金蟬脫殼的計謀,也不足以保證蜀軍的順利撤退。
好在過了江陵之后,就進入到了山地和丘陵地帶,道路也相對來說變得狹隘多了,這樣的地形,是比較容易使用扎馬釘的。
對付屯騎營這樣的重甲騎兵,姜維還是比較頭疼的,如果魏軍派來追擊的僅僅只是普通的騎兵的話,那么元戎弩就是阻擊騎兵最好的武器,只要能在比較險要的地方安排大量的連弩兵,打魏軍騎兵一個漂亮的伏擊是絲毫沒有問題的。
但屯騎營卻讓姜維有一種狗咬刺猬——無處下口的感覺,這種武裝到牙齒的重甲騎兵,連人帶馬全身上下,幾乎都沒有任何的破綻,普通的刀槍弓箭根本就很難對它進行有效的攻擊,就連蜀軍一直無往不勝的連弩兵,都無法攻破這龜殼似的防御。
所以,這次出征荊州,姜維特意地專門打造了不少的扎馬釘,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魏軍重騎兵的,魏軍屯騎營盡管是全身覆甲,但唯一沒有保護的只有馬腿和馬蹄了,但步兵想要砍傷馬腿就必須要接近戰馬才行,但屯騎兵的攻擊范圍極大,蜀軍步兵也很難有近身的機會。
至于用弓箭去射,馬腿纖細目標較小,想要射中也不是易事,所以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用扎馬釘,只要把扎馬釘往魏軍騎兵的必經之路上這么一撒,再厲害的騎兵也能給他廢了。
滿地的扎馬釘,戰馬根本就無法通行,魏軍想要繼續地追擊,那就首先得把這些扎馬釘給清理掉才行,而清理扎馬釘,本身就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等到魏軍清理完畢,蜀軍早就逃之夭夭了。
那怕他們再次追近的時候,魏軍依然可以如法炮制,繼續地拋撒扎馬釘,反正就是不給魏軍騎兵近身的機會,魏軍騎兵那怕再厲害,也是無濟于事的。
扎馬釘這玩意兒堪稱是逃跑時的利器,盡管它的傷害性并不大,但實用性卻是極強的,畢竟魏軍前面的騎兵中招之后,后面的騎兵自然也就會再去踩雷了,只有等到地上的扎馬釘都給清理干凈了,他們才能再度前進。
所以指望用扎馬釘來大規模地殺傷魏軍騎兵是不現實的,但在阻止魏軍騎兵的追擊方面,卻是有著奇效的,這次出征,姜維也確實攜帶了不少的扎馬釘。
而且羅憲率領人馬前往洞庭一帶救援陸抗之時,姜維就讓羅憲帶著扎馬釘上路了,有扎馬釘可用,姜維相信羅憲在對付魏軍騎兵方面,是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
這次撤往西陵,為了防止魏軍騎兵的追擊,姜維當然會提前準備好扎馬釘,在必要的時候進行使用。
這個必要當然是有條件限制的,比如說必須要在魏軍騎兵追近的時候才能使用,早用的話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且在不能確定魏軍是否追來或者無法確定魏軍的具體的追擊路線時,盲目地拋撒扎馬釘純粹就是一種浪費的行為。
雖然扎馬釘體積小重量輕,耗費不了多少的鐵,但這種玩意畢竟是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無法回收再利用,所以大量使用的話,對蜀國本身就十分匱乏的資源是一種極大的損耗,以蜀國的國力和資源,想無限量地打造扎馬釘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好鋼必須要用在刀刃上,不能做無謂的浪費。
所以在扎馬釘的使用上,姜維一直秉承著不到緊要關頭,不到萬逼得己的地步,是不會輕易使用的,做為一種殺手锏一般的武器,用得越少,效果便越好,如果在戰場上被濫用的話,魏軍就會想法設法地研究出破解的方法來,這種保命的神器或許也會漸漸地失去價值。
雖然這次撤離行動算是相當的順利了,但姜維依然不敢有所松懈,在撤往西陵的途中,他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安排好了相應的斷后人馬,而且準備了充足的扎馬釘,時刻準備使用。
不過出乎姜維意料的是,魏軍居然沒有追來,這大概也是姜維沒有預料到的一個結果,看來魏軍那邊還是相當的謹慎啊,不過這樣也好,姜維可以率軍毫發無損地撤回到西陵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