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現在的地盤,曹亮自己一刀一槍拼下來的,那些反對自己的士家大族,大多已經在戰亂之中灰飛煙滅了,比如祁縣的王家,那可是并州赫赫有名的大族,勾結司馬氏,明目張膽地來進行叛亂,曹亮當然是毫不留情地予以鎮壓之。
就算自己現在強行地推行科舉制,固然有許多的士家會跳出來反對,但許多中士家還是會選擇沉默,畢竟他們也清楚,和曹亮對抗的下場是什么,曹亮表面上看起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人畜無害,但熟悉曹亮的人都知道,他的鐵腕可不是吃素的,一旦曹亮要動真格的,沒人能有機會幸免于難。
更何況,初期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士家也將會是科舉制的最大受益者,那些族里的優秀子弟和優秀人才,將會在科舉考試之中獨占鱉頭,唯一不同的,只是那些濫芋充數不學無術的士家子弟,將不會再有任何的機會。
關于推行科舉制的想法,曹亮之前已經同夏侯玄聊過了,夏侯玄震驚之余,對曹亮這個“大膽”的想法也是比較認同的,其實曹亮的這個思路,也是同曹操當初的選賢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所不同的是,曹操的選撥人才辦法是根據他個饒好惡,沒有絕對的標準,曹操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曹亮的科舉制,則會成為一種完善的制度貫徹執行下去,九品中正制也將因此而壽終正寢。
不過夏侯玄也認為這種變革的力度有些大,真要實行的話,必然會受到那些士家勢力的阻撓和反對,所以在推行科舉制時,必須要采取極為慎重的方法,最好能在根基牢固的并州進行試行,成功之后,再向其他的州郡進行推廣。
曹亮對夏侯玄的這個建議很是贊賞,確實,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辦,一口永遠也吃不成胖子,如果科舉制能在并州進行試點的話,成功的幾率還是蠻大的,畢竟并州可是曹亮的大本營,在那兒,曹亮擁有著無數的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寒門庶民,對科舉制肯定是舉雙手歡迎的。
而在并州,幾經戰亂,士家力量已經是漸式衰微了,曹亮雖然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但在并州,士族已經明顯沒有什么話語權了,曹亮如果真的在并州強推科舉考試,遭受的阻力估計也是最的。
如果科舉制在并州試點成功的話,便有機會進一步地推向其他的州郡,未來甚至有可能向全下推行,這一點,曹亮還是滿懷期冀的。
人才的選撥制度關系到吏治,沒有好的官吏,國家如何來管理,曹亮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國家的治理,還是需要無數的各級官吏各司其職,各安其位,這樣國家的管理才能井井有條,不會出現什么亂子。
所以人才的選撥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選撥制度,真正的人才提撥不起來,反倒是大量的庸才充斥官場,這樣的朝廷,這樣的國家,腐朽和崩潰只是遲早的事。
熟知歷史的曹亮對士族階層的統治是深惡痛絕的,西晉王朝之所以成為短命的王朝,不但是因為影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更是有著一幫著奢侈無度,只知道享樂,從不關心百姓疾苦,不顧及百姓死活的士族官僚階層,生而富貴,竊居高位,昏聵無道,也難怪西晉王朝在五胡的鐵蹄之下很快瓦解冰消,徹底覆滅了。
為了不讓五胡亂華的悲劇重演,曹亮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把科舉制推行下去,不管遭受多大的阻力,不管面臨多少的困難,都阻擋不了曹亮那顆堅毅的心。
曹亮已經將科舉的實施細則交給了夏侯玄,由他一手來操辦,全權負責,曹亮要求夏侯玄抽調官吏,特別地成立試舉曹,取代了原先的中正官。
科舉分為文舉和武舉,這將是以后選撥文官和武官的主要途徑,明清時代的科舉雖然已經發展到了巔峰,但八股文的盛行,卻嚴重的桎梏了人們的思想,對于這種迂腐之極的科舉,曹亮并不太感感冒,反倒是唐代的科舉,比較開明,值得效仿。
但曹亮推行科舉,也并非是一昧地生搬硬套,他還需要結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
萬事開頭難,在九品中正制度之下,推行新的科舉制,許多的困難還是意想不到的,曹亮也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只有在并州試點成功之后,取得了經驗,才有可能向其他的州郡進行推廣。
這事不能急,也急不來,曹亮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來逐步推廣這個科舉制,現在所有的計劃也只是一個雛形,真正具體實施的時候,還要經過不斷的完善,曹亮必須要保證不辦則已,一辦必須要成功,這是關乎到國家的千秋大業的事,只許成功,絕對不能失敗。
這件事曹亮交給夏侯玄去辦,也確實是比較放心,夏侯家族本身就和曹氏宗族是聯為一體的,他們在朝中,基本上算不上什么名門世閥,也常常受到那些所謂的大世家的排擠,曹亮繼承并改進了曹操的選賢辦法,一提出來便得到了夏侯玄的贊許,太祖皇帝的英明圣武,一直以來都是夏侯玄所崇拜的。
夏侯玄博學多才,滿腹的經論,由他來主持這個科舉考試,比曹亮自己來親自操辦更要放心的多,畢竟曹亮最多的提供一些理論性的東西,具體的操辦,還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舉的事交給夏侯玄去辦,曹亮這邊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辦,那就是強渡黃河,向司馬氏發起最后的總攻,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在曹亮絕不能再給司馬師任何的喘息之機了,一鼓作氣,攻破黃河險,直搗洛陽,徹底地消滅司馬氏殘余的力量,大興曹魏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