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時間對于司馬師來說,確實是比較倉促的,畢竟按照以往的經驗,如此龐大的規模的出征,至少也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籌備,出征所需要的方方面面,都需認真的準備,這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不過冀州軍的局勢,又容不得司馬師做過多的考慮,形勢逼人吶,自己的援軍如果能早到一些,或許并州的局面便不再惡化,甚至有可能收復失地。
所以司馬師下令,必須要在一個月之內完成所有的準備工作,并且進軍冀州。
信都城面對并州軍的圍攻,已經是芨芨可危,如果司馬師不能盡快地趕到冀州,或許信都真得會失守了。
信都可是冀州防御體系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如果信都真得失守,對司馬師絕對是一個最為沉重的打擊。
不過司馬師對呂昭還是抱著極大的信任態度,根據信都提供的信息,目前信都尚有七萬的守軍,以如此龐大的兵力,守住信都,顯然不是什么太難的事,尤其是呂昭上表,痛陳決心,拼上一死也要守住信都城。
呂昭可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了,他擔任鎮北將軍鎮守冀州,已經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對冀州的地理人情,恐怕沒有人會比呂昭更為了解,司馬師的理由相信,呂昭一定可能守得住冀州。
盡管如此,司馬師還是盡可能地要求做好出征前的一切準備,如果能提前出發,那是再好也不過了。
不過了當年晉中之戰的前車之鑒,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之前,司馬師也不敢輕易地冒然出兵,畢竟曹亮是一個相當可怕的對手,這次司馬師所能調動的兵力,已經是司馬軍的全部機動力量了,如果真得再失敗的話,司馬家的大業,恐怕就真得是壽終正寢了。
和上次出兵的數量幾乎一樣,這次司馬師調動的參戰部隊,也正好是十七萬人,騎兵七萬,步兵十萬,這恐怕也是司馬師壓箱底的本錢了。
調動命令下達之后,還有一些大臣表示了擔憂,的確,此次司馬師出兵,幾乎將洛陽一帶的兵力給抽空了,洛陽可是都城,如果洛陽出現了兵力真空,那會極大的引起那些意圖謀反的宵小之輩的覦覷,洛陽很可能會陷入到危機之中,所以有些大臣勸司馬師三思而后行,必須要確保洛陽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調動兵力。
不過司馬師沒有理會這些勸諫,對于司馬師來說,清理掉夏侯玄李豐張緝這個叛亂集團之后,洛陽的局勢已經趨于穩固,至于朝中是否還有一些蠢蠢欲動的敵對勢力,司馬師已經是不足為懼了,畢竟這些人比起夏侯玄李豐張緝來說,資望要低得多,司馬師也不太擔心他們會起兵做妖,如果這個時候有人敢趁機跳出來作亂,留在洛陽的司馬昭一只手也能把他們給摁死了。
在洛陽的軍隊緊急調動的同時,在小平津、孟津和五社津之上,十座浮橋正在緊張的搭建之中。
黃河是一道天塹,十七萬的大軍如果采用渡船的方式擺渡過河,那怕將黃河上的所有渡船都集中起來,沒個十天半月也渡不過這么龐大的軍隊,所以采用浮橋來渡河的方式,便成為了司馬軍渡河的首選。
而且司馬師下令,一建就是十座,這樣便可以確保出征的十七萬大軍毫無遲滯的渡過黃河,向冀州進軍。
準備的工作進行了大約十幾天的時間,才算是完成了,不過相比于以前的出兵節奏,這個速度已經是夠快了。
準備工作完成之后,司馬師立刻是揮師北進,渡過黃河,向冀州進發。
可剛剛抵達鄴城之后,北邊就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信都失守了。
本來計劃著直撲信都的十七萬大軍,一時間陷入了彷徨之中,不知道是該進還是該退,滯留在了鄴城,躊躇不前。
司馬師聽聞的這個消息,不禁是大為震怒,信都擁有著雙重城墻,堅固異常,光是守軍就達到了七萬之眾,沒理由連一個月的時間都守不下去啊。
在司馬師冀州作戰的計劃之中,信都可是無比重要的一個環節,司馬師可以容忍冀州北部防線的失守,允許呂昭將其他各城的人馬集中到信都去,實施重點防御,但絕不能容忍信都的失守。
這不光是因為信都是冀州的州城,而且信都是冀州北部防線上唯一的存在了,信都一旦失守,將會導致司馬師的反攻計劃流產,整個冀州的戰線,將被迫南移,鄴城也將會直接面對并州軍的沖擊,整個冀州的形勢急轉直下,戰局危急。
在司馬師的反攻計劃之中,堅守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信都的這七萬兵馬,將會是埋在冀州北部的一顆釘子,別看現在被并州軍團團圍困,根本就出不了城,但等到司馬師的援軍一到,這顆死子瞬間就能激活,司馬大軍和信都守軍里應外合,將會徹底地粉碎并州軍的進攻,將曹亮逐出冀州。
而后司馬大軍將會進入到大反攻之中,盡管司馬師并沒有為大反攻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機會來臨的時候,司馬師又如何能輕易地放棄。
自從晉中之戰失敗之后,司馬師為了反攻大計,已經隱忍了好幾年的時間,只要此次冀州之戰獲勝,那就是司馬在軍趁勝追擊,一舉收復全部失地的絕好機會。
這樣的機會,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司馬師揮師北進,氣吞萬里如虎,這也將是司馬師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統帥大軍出戰,無論是樹立司馬師的威望,還是對天下大局,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戰,司馬師絕不允許它失敗。
自從司馬師坐上高位之后,還沒有出戰過,兩次對吳國作戰,他都只是身居幕后統籌大局,但這一次的對手不同,司馬師不親征不足以戰勝如此強大的對手,所以司馬師才會下定決心,親自統帥大軍出戰,這一戰,也將會徹底地改變大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