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師覺得自己真是衰到家了,所有擔心的事情,最后都會變成現實。
他擔心曹亮會攻打幽州,而事實上曹亮的的確確地是去打幽州了;他擔心衛瓘和王頎不固守城池,而是主動出擊,結果他的擔心又一次應驗了。
當他聽到王頎主動地率幽州騎兵出擊的消息之后,心頭頓時一涼,哀嘆道:“完了!”
果不其然,接下的戰報便是幽州騎兵一敗涂地的消息。
這倒不是司馬師料事如神,而是他很清楚的知道并州騎兵的戰力有多恐怖,根本就不是幽州騎兵所能抗衡的。
王頎雖然久鎮遼東,戰功赫赫,但與他交手的,只不過是高句麗和烏桓鮮卑的騎兵,這些軍隊的戰力,根本就無法跟并州軍相提并論。尤其是并州軍在裝備了新式的馬具之后,整體的戰斗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晉中之戰時,司馬軍的七萬騎兵都大敗虧輸,這樣的敗仗絕不是偶然的,雙方的戰力目前根本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連司馬軍的七萬騎兵都不是對手,可想而知幽州軍的那三萬騎兵了,只要出戰,基本上就是去送人頭的。
如果衛瓘和王頎能夠嚴防死守,或許還有一線的希望,當然也僅僅只是有一線希望,畢竟并州軍的步兵也不是吃素的,那新式的投石車相當的可怕,對于守城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不過就算如此,堅守城池總還是有些希望的,可他們這一出戰,司馬師知道,幽州算是徹底地完了。
王頎在良鄉遭遇到了重創,弓遵和劉茂兩位太守戰死,出戰的三萬人馬損失了一多半,如此殘兵敗旅,再想守住幽州何其之難。衛瓘和王頎倒是見機的快,為了保存實力,果斷地放棄了薊縣,帶兵撤往了臨渝關。
如今在幽州,幽州軍和并州軍進入了相持的局面,并州軍占據了幽州遼西的七個郡,而衛瓘和王頎則是保住了遼東,暫時地相安無事。
但幽州遼西七個郡的失守,依然讓司馬師感受到了切膚之痛,當初曹亮割據并州的時候,誰都不以為然,認為并州不過是偏僻荒涼之地,曹亮就算再能折騰,也成不了多大的氣候。
可只過了短短的數年,曹亮不僅在并州站穩了腳跟,而且逐步地顯露出獠牙,從司馬氏的手中,奪走了河東平陽二郡,這次一口氣又吞下了幽州的七個郡,其咄咄逼人的態勢,讓司馬師是寢食不安,如今的曹亮,已經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如果任其發展,將來必對司馬家的大業有著莫大的影響。
司馬師頭微微地發痛,以前父親司馬懿主持大局的時候,處理事務總是井井有條,現在自己接手了這個攤子,卻發現搞來搞去,搞得一團糟。
南邊東吳始終不消停,不斷地淮南和荊州那邊挑起事端,制造摩擦,聽說孫權得了重病,恐怕是熬了不多長的時間了,按理說東吳這個時候應該是休兵罷戰,好好地考慮一下繼任者的事了。
但或許是孫權始終對北伐之事耿耿于懷,都病得快不行了,還依然派兵四處挑起戰端,搞得淮南和荊州之地難以安生。
不過荊州有鎮南將軍王昶坐鎮,淮南有征東將軍諸葛誕坐鎮,司馬師倒不用太擔心東吳能搞出多大的事來,估計東吳的那些領軍將領也是在做表面文章給孫權看,知道孫權快不行了,新君繼位,如果他們能有拿得出手的戰功,或許能博個輔政大臣的位子,所以無論是諸葛恪還是孫峻、丁奉,都在盡力地博取戰功。不過他們打歸打,卻也是謹慎無比,因為這個時候如果吃一個敗仗,很可能就會遭到孫權的棄用,反倒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南線的戰事雖然看起來紅紅火火,但實則是雷聲大雨點小,東吳諸將都知道,這次打仗只不過是為了取悅孫權,為自己在立新君之后謀一個好位置,所以沒人盡心盡力。
而且似乎東吳的輔政班子也定好了,孫權在病重之時,召回了駐守武昌的諸葛恪,任命他為大將軍,兼領太子太傅,輔佐年幼的太子孫亮。
一代雄主孫權已經是奄奄一息了,這也讓司馬師稍微地寬心了一些,畢竟孫權也是一個極為厲害的人物,在三國時代,他在位時間最長,割據江東數十年,曹魏數度出征,都奈何不了他,如今孫權即將身死,也許將來會有伐吳的機會,這一點,司馬師倒還是比較期待的。
蜀國那邊相對來說安分的多,自從諸葛亮死后,蜀國便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先后主政的蔣琬和費祎,都是比較溫和務實的人物,魏蜀兩國的邊界,出現了少有的安寧局面。
唯一不和諧的因素恐怕就是姜維了,這個曾經是魏國官吏的姜維叛逃到蜀國之后,卻成為了諸葛亮最為忠實的鷹犬,蜀國別的將領都疏于進攻,唯獨姜維,一次次地出兵隴右,就跟個牛皮糖一樣,粘粘乎乎,打疼了他好幾次,依然是賊心不死,屢屢犯境。
不過,姜維的出兵也左右了不了大局,主政的費祎每次給姜維的上限是一萬人,帶著這么一點人馬,姜維就算是再能折騰,也不過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搞不出多大動靜了來,有郭淮這樣的老將鎮守雍涼,姜維是掀不起多大的風浪的。
雖然蜀吳兩邊皆是戰事不斷,但卻是無關痛癢,司馬師只需要讀一讀奏報,批閱一下,也就無需他再操心了,那些鎮守地方的大將們自然會處理的很好。
唯一讓司馬師掛懷的,只有并州的曹亮了,這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如今的曹亮已經是羽翼漸豐,挾著去年并州大捷之勢,現在大舉四處擴張,吞并河東,占據幽州,以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只怕不出幾年,在天下大勢,就真得要易主了。
高速文字最后的三國2:興魏章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