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一次姜維沒有像上一次出征時奪得的地盤多,但同樣的,他面對的敵軍數量也相對來說少得多,這無疑給姜維不少的信心,這次在隴西郡站穩了腳跟,姜維便有心思謀劃著更大的局面。
上一次的隴西之戰,盡管姜維拿到了隴西的五個郡,戰績斐然,但同樣的,他遭遇到的對手是魏軍的全部主力,就連魏國皇帝曹亮都御駕親征,在那種情況,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姜維能夠保全大部分的兵力全身而退,也已經是實屬不易了。
姜維的壯志雄心,也從來沒因為挫折而一蹶不振,諸葛亮便是他畢生的楷模,諸葛亮五次北伐,一無勝績,但依然是執著無悔,鞠躬盡瘁,死而后己。
所以,姜維對這點挫折從來也沒有在意過,只要他的生命不息,就會戰斗不止。
這一次的北伐,開局依然是相當的不錯,趁著魏軍兵力分散的機會,姜維一舉拿下了襄武,吞并了隴西郡,這也是繼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豪奪隴西四郡之后蜀軍憑借著自身力量攻克的第一座郡城,讓那些質疑姜維能力不行的人統統地都閉上了嘴巴。
更為重要的是,襄武是魏軍的水陸物資轉運點,蜀軍在攻克襄武的同時,也斬獲了魏軍的不少糧草和物資,這對于原本糧道供給困難的蜀軍來說,無異于是雪中送炭啊。
有了這批糧草,姜維騰挪輾轉的空間就更大了,所以他布局隴西,想要謀求更大的發展。
隴西大捷也讓姜維是官復原職,重新地做回了大將軍,這次他躊躇滿志,誓要有所做為。
但姜維的對手鄧艾卻也不是善茬,在襄武被圍之時,鄧艾行動極為地迅捷,近千里的路程也只用了幾天時間就趕到了,如果不是蜀軍有內應得以速取襄武的話,鄧艾的援軍必然會及時趕到襄武,姜維再想拿到襄武就困難重重了。
得知蜀軍已經拿下襄武之后,鄧艾沒有輕兵冒進,而是選擇在了南安郡渭水河畔下寨,不給蜀軍打援的機會。
魏軍在關隴的戰術戰略其實簡單的不能簡單了,一個拖字訣就讓蜀軍多次是無功而返,司馬懿如此,郭淮如此,鄧艾亦是如此,蜀軍遠道而來,利于速戰,魏軍則用的是穩守反擊的戰術,大才如諸葛亮尚不能破解這種死局,姜維空有一身的本事,面對堅守不出的鄧艾,他同樣也是無計可施。
不過這次蜀軍有充足的糧草,姜維在運籌上面,就稍稍從容一些了,不像以前,仗打上幾個月,就會因為糧盡而退,既然鄧艾堅守不戰,那么姜維就得從長計議,甚至做好了在隴西郡越冬的準備。
想要在隴西扎下根來,糧草依然是需要姜維解決的頭等大事,畢竟襄武之戰奪下來的糧草雖然不少,但經年累月的消耗,遲早也會消耗一空的,而后勤補給上的困難,始終是制約著蜀軍的發展。
姜維決定在隴西屯田,邊打仗邊屯田,只要能解決糧草補給的問題,他們就不再懼怕魏軍的堅守戰術了。
司馬倫給姜維出主意道:“魏軍之強,在于騎兵,而隴西乃是產馬之地,大將軍如果能組建出一支騎兵來,必然有與魏軍抗衡的資本,可立于不敗之地。”
姜維欣然接受,出身于隴西的姜維自然清楚騎兵對一支軍隊的影響,但蜀地多山,又不產馬,想要組建一支騎兵實屬不易。
蜀軍當年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騎兵隊伍就是馬超從西涼帶回來的騎兵,曾經在漢中之戰中立下過卓越的功勛,但隨著馬超的過世和馬家軍的老去,蜀軍的騎兵也就沓無蹤跡了。
這次司馬倫提出來重建蜀軍騎兵的主意,讓姜維也是眼前一亮,以前和魏軍交手,總是受制于魏軍的騎兵,在平川地帶上,他們根本就無所做為,如果蜀軍也能擁有一支和魏軍匹敵的騎兵,那再次交戰之時,就無需畏手畏腳了。
姜維也是實干派,說干就干,隴西郡原本就是養馬之地,姜維幾乎沒有花費什么太大的力氣,就找來了好幾千匹的戰馬,同時又令工匠打造出了幾千套的馬具,在蜀軍之中挑選出一些會騎馬的士兵,這樣一支五千人規模的騎兵就很快地建立了起來。
姜維將這支騎兵交給司馬倫來統領,畢竟蜀軍將領對騎兵的管理完全是兩眼一摸黑的,司馬倫好歹是有些經驗的,而這些的騎兵挑選,司馬倫的軍隊還是占據了大頭的,所以姜維才會將這支騎兵交給司馬倫來統率,希望這支騎兵可以成為和魏軍抗衡的主力。
當然,找幾匹馬拉些會騎馬的士兵組建出來的騎兵,戰斗力自然是不敢恭維的,但司馬倫有著統領騎兵的經驗,由他來負責騎兵的操練,相信假以時日,蜀軍騎兵也會擁有戰斗力,就算不能和魏軍騎兵相提并論,但對于蜀軍的戰斗力的提升,依然是幫助不小的。
蜀軍組建騎兵的消息傳到了魏軍大營那邊,眾將紛紛地向鄧艾提議,出兵偷襲,端掉蜀軍的這支騎兵,以免將來會成為禍害。
但鄧艾卻有些不以為然,一支真正的騎兵,那必須要在戰火中之中錘煉才會成長為王者之師,姜維此舉,不過是東施效顰罷了,何況幾千人的騎兵規模,對于魏軍來說,還不夠塞牙縫的。
當年司馬懿為了對抗并州騎兵,特意地招募了數萬人的騎兵隊伍,但在并州之戰中,依然是一敗涂地,如今的魏軍騎兵,已經強大到天下無敵的地步,姜維臨時地拼湊出來一支騎兵,就想和無敵之師較量,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鄧艾對姜維組建騎兵一事,壓根兒就沒有在意過,就算將來戰場上相遇,鄧艾相信,以魏軍騎兵的實力,分分鐘就能滅了他們。
不過鄧艾聽聞到這個消息,卻是心生一計,呵呵大笑道:“退敵之計…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