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司離開,蘇航開始反省自己。
太天真了。
自己總是那么天真。
從最開始的時候,董利老師和自己的談話,蘇航雖然想過原因,但是理解還是不夠深刻。
這類軟件,缺少的是技術嗎?
不見得。
技術上雖然有差距,但只是看上去遠,實際上近,畢竟不是開拓新事物。
已經有了成品的東西,要“復制”不會太困難。
那困難的是哪里?
市場,國際認同,社會環境。
舉個例子,國內有多少游戲公司還敢搞買斷制?
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玩家都偏愛于內購的游戲。
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熱衷于“白嫖”。
這很正常。
蘇航對此深有體會,比如搶紅包。
即使是身纏萬貫,即使是日入斗金。
搶了個紅包也會很開心,要是沒搶到的話,甚至會發一個更大的紅包出去,然后自己搶自己的紅包。
而買斷制直接把那些不愿意直接花錢玩游戲的玩家排除在外了,而部分愿意花錢的玩家也不會花錢進去了,因為在這游戲里面花錢不能當人上人吶。
軟件市場同樣是如此。
大多數的軟件都是一次性終身買斷,或者是繳納年金。
比如Windows系列,在官網上的價格甚至達到了四位數,只有在一些品牌代理商那里才會有少量優惠。
一方面是因為系統開發成本、運維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強迫電腦開發商去預裝系統,這會讓大多數購買者有一種占便宜的感覺。
買我家的電腦預裝好了系統,這個系統可是值888元的,他家的電腦便宜,但是也不過便宜個一兩百,還得自己去找系統安裝,買誰的?
而且這些大型企業不敢用盜版,個人用盜版只是泄露個人隱私,大型企業不僅泄漏公司機密,還會被告上法庭。
當要賠償的時候,按官網定價賠償,那官網定價還不是高一點好。
這樣一來,市場就充盈了。
企業用正版裝門面,暗地里可以稍微用一點盜版,這樣才好走出國門,才好和行業標準對接。
高校免費用那么貴的軟件,還不是占便宜了,還不快來舔,開發什么新軟件嘛。
個人,正經人誰自己掏錢吶,還不是能白嫖學校的就白嫖咯,工作了就嫖公司的咯,大用戶的價格和官網明面價格能一樣嗎?
比如國家電網統一購買的Mind manager,一套下來幾千塊呢,一次上百套,這就幾十萬下去了?
自然不是。
個中內情,心照不宣。
所以,早發展幾十年、上百年的西方,用他們先進的技術占據了市場,成為了標準制定者。
比如各種行業規范,哪個沒有該行業的軟件大頭進行操控,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之后。
要入場,就得按著自己的規則來,按我的規則,那就只能用我的軟件,用我的軟件,那市場不就壟斷了嘛。
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成為了這類工業軟件的入門壁壘,讓小企業望而卻步。
雖然也有一些企業抓住了這些大軟件的弱點進行突破,不過還是繞不開國際認可這一關。
所以,難,太難了。
要搶回市場,要等一個契機,等一個讓所有企業都齊心協力的契機。
這一期間,他們只能等,等待燈塔先出手。
所以,這個計劃只是備胎,不像是兩彈一星那樣有著極高的優先度,資源傾斜也不會太多。
蘇航想通了這一點,心里反而更加覺得壓抑。
話語權還是不夠啊,學識還是太淺薄了啊,系統說的不錯,我太菜了,知識面太窄了,發表了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就飄了。
這很不好。
得學習。
得在一個領域內深究。
得拿出一個讓世界矚目的成就來。
回去之后,蘇航開始整理最近的前沿成果。
不限于理工科,經濟、文化蘇航也兼收并蓄。
不過,越看,蘇航越是心驚。
最近二十年,相比于之前的幾百年間,科學上的突破速度已經非常緩慢。
雖然論文發表、科研專利申請的數量一直在飛漲,不過都只是把已有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而已。
仔細去看,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科技突破。
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遺傳工程為代表的技術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是實際上,除了計算機和遺傳工程,另外兩者從科研到開發應用實在是太緩慢了。
而且其認知程度遠遠不如前兩次工業革命。
現在又迫不及待地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
雖然資金一直在投,但是成果依舊不多。
比如10nm以下的芯片技術,靠化學染料把火箭送上火星,再比如可控核聚變。
越是深入,越是困難。
不過,這些問題都被IT技術的飛速應用給遮掩了。
蘇航有點膽戰心驚。
這樣看來,現在不過是在摘之前科技研究的果子罷了。
實際上今天所有科技依然跳不開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技術。
蘇航衣服出了一層汗。
這漢城的夏,還真是熱啊,大晚上的還是這么悶。
蘇航松開鼠標,思維跳的有點快了,總是胡思亂想。
這也許只是錯覺吧。
最近二十年社會的變化是極大的。
從Motorola到iPhone,從大腦袋電腦到輕薄本,進步明明很大。
而且生活質量、日常物品的科技水平明明有了很大的提升。
要說科技沒有進步,三歲小孩、八十老太都不信。
二十年前可不能玩手機游戲,也不能跳廣場舞。
這也許是因為現在的技術太為復雜了。
蘇航靠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
現在已有的知識太多了,要學完現有的知識起碼得碩士畢業,甚至到博士才能接觸到最前沿,那個時候,已經近三十歲了。
這樣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發掘出新的科技。
而且,隨著科技愈發復雜,必須要一個團隊合作才能完成新課題。
少有愛因斯坦、費米這樣的物理學全才了,絕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是專注于一個極小的領域,這是分工細化的必然結果。
所以現在既強調學科交叉,要有復合型人才,又強調分工明確,要有自己的專長。
但是還是難以繼續深耕在前沿技術。
原因回到前面的時間,學完現有的知識就已經到了三十歲左右,這個階段已經是創造力黃金期的尾巴,要做出成就很難,而恰恰是這樣一群人才掌握著最前沿的技術。
一個小型學科,往往最尖端的知識就藏在幾個人的腦子里。但是要成型、要應用,還差得遠,又需要很長時間、很多其他“分工”的人來參與、來完成。
蘇航揉了揉太陽穴,想得頭疼,把桌面整理了一下,想這么多有用嗎?不如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一方面,拓寬知識面,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
另一方面,找一個突破口,爭取在某一個理科專業打開門面,走向尖端。
工科的基礎是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