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401 同行們共同做出的選擇

  國獎答辯的時間只有三分鐘,因此PPT不用做的太浮夸,只需要把重點羅列出來就可以。

  于是,許秋花費了三分鐘時間,完成了答辯PPT,一共五頁。

  首先,他列舉了工作,包括PCE11和ITIC兩篇AM大滿貫文章,再加上發表在NC上的那篇3DPDI的文章。

  這三個工作,許秋都從原文PDF中截取了帶有標題、作者和期刊LOGO的圖片,然后再各自放一張對應的TOC圖片(圖片版摘要),右下角掛上文獻的引用格式。

  兩篇大滿貫文章,許秋也把對應的封面圖片放了上去,并把wos上代表熱點文章和高被引文章的小皇冠和小火苗圖案掛了上去。

  剩下的兩頁,許秋列舉他一年來所有的學術成果,并把自己的名字加粗標記出來,沒有算上在龔遠江那邊掛名的幾篇,一共是25篇。

  本來,許秋是想把這些學術成果放在一頁PPT里的,結果發現一頁根本列不下,除非把字體縮的特別小,但那樣有些影響別人的觀看體驗,最后沒有辦法,只能列兩頁了。

  三分鐘時間講五頁PPT,時間還是有些吃緊。

  因此,答辯的時候,許秋決定自己隨意講一講三篇代表作的主要亮點就好,剩下的就讓答辯老師們自己品吧。

  搞好答辯PPT后,許秋開始著手撰寫《焦耳》的綜述,標題暫定為“ITIC系列有機光伏非富勒烯受體的近期進展”。

  這個標題顯得是有些樸素,不過畢竟是綜述不是實驗工作嘛,想要起一個噱頭滿滿的標題,還是有些困難的。

  在正式撰寫文章前,許秋首先打算了解了一下《焦耳》這個期刊的基本信息。

  像平常發的ACS、RSC、Wiley模板基本都長的差不多,如果是同一期刊公司內部同一系列的期刊,模本更是一模一樣。

  比如Wiley旗下的“先進”系列,AM、AEM、AFM、AELM、Adv.

  Sci.之類的,就是用的同一個模板。

  而像《焦耳》這樣的新刊,可能會搞一些“新”的東西出來,要求可能也和平常投的期刊不一樣。

  尤其是參考文獻部分,基本上每個期刊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參考文獻格式:

  有的要求把引用文獻的所有作者全部列出來,有的要求作者只列舉三個或三個以內的,其他作者統一用et.

  al.(等等)略去;

  有的要求作者的姓在名的前面,比如Xu

  Qiu,有的要求作者的姓在名的后面,比如Qiu

  Xu,有的要求把名省略,比如Xu

  有的連接不同作者之間用的是逗號,有的用的是分號;

  有的要求參考文獻中不帶文章標題,有的是可帶可不帶,有的要求必須帶標題;

  而帶標題的期刊中,有的要求標題每個單詞的首字母都大寫,除了個別不需要大寫的單詞,包括4個和4個字母以下的短介詞、冠詞、不定式代號to、并列連詞,有的要求所有字母都小寫;

  大多數期刊要求引用時頁碼需要寫全,比如388392,有的只需要寫首頁碼,比如388;

  有的年份要把放在括號里面,還有的是期號放在括號里;

  大多數期刊可以省略期號,只標出卷號,而有的期刊必須標出期號;

  另外關于年份、卷號、期號的斜體、加粗的規則也不一樣…

  總而言之,非常的煩人。

  即使用專業的ENDNOTE文獻處理工具,也不能保證可以得到完全正確的文獻格式,基本上都需要手動一個個修改過去。

  如果參考文獻數量非常多的時候,可能搞參考文獻格式就得花費大半天,一整天的時間。

  因此,還是把這些細節提前了解透徹為好,能夠一步到位,這樣就不用再走彎路了。

  于是,許秋在MEDSCI網站上查詢了一下《焦耳》這個期刊。

  最值得關注的還是期刊的影響因子。

  雖然影響因子有時候會失真,且不少計量學專家或組織提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算法,包括CiteScore等來衡量期刊的影響力,但影響因子仍然是目前為止最為常用的評判標準。

  現在,《焦耳》的實時影響因子已經達到了29.1。

  從這點來看,《焦耳》編輯團隊運營的還是不錯的。

  如果這個影響因子可以穩步提升,達到40左右,那就可以拉開《焦耳》和AM、JACS這個級別的一區頂刊之間的差距,在《自然》大子刊這個級別里站穩腳跟了。

  許秋繼續查看,《焦耳》和《細胞》同屬Cellpress(生命科學研究出版社)。

  而生命科學研究出版社從屬于Elsevier(愛思唯爾)旗下,這也是組里首次接觸到愛思唯爾旗下的期刊。

  平常組里會把愛思唯爾稱為“樹葉子”期刊,因為他們的LOGO就是一棵樹,而且還會把這個LOGO放在文章首頁的左上角,配色也有些復古,非常的引人注目。

  不過,魏興思從來都沒有投過Elsevier旗下的期刊,許秋之前也沒有問魏老師具體的原因。

  后來,許秋自己在文獻閱讀的過程中找到了答案——這其實是有機光伏領域同行們共同做出的選擇。

  許秋統計了近兩年來250篇有機光伏發表的一二區的文獻,其中ACS、RSC、Wiley三大期刊公司基本平分秋色,每個期刊公司旗下的文章數量都在50100篇不等。

  而其他期刊公司旗下的文獻,加起來也只有14篇,有5篇是《自然·通訊》(NC),1篇《自然·材料》,8篇是Elsevier旗下的Nano

  Energy也是一區文章,影響因子10,地位差不多和AM相當。

  算下來,與ACS、RSC、Wiley并稱為世界四大期刊公司的Elsevier,旗下文章的占比只有4不到。

  著實有些慘淡…

  許秋推測,大概是和Elsevier主要側重于醫學生物領域有關,比如它的代表期刊《細胞》和《柳葉刀》,就是醫學生物研究領域中最出名的期刊之二。

  也有風言風語流傳出來,Elsevier旗下和有機光伏領域相關的期刊,包括Nano

  Letter等,現在圈子現象非常嚴重,編輯“認人”,不是圈內人直接拒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當然,就算這些流言是真的,也和許秋無關,畢竟現在是《焦耳》主編主動約稿嘛。

  在了解《焦耳》期刊目前的影響力后,許秋打開《焦耳》的官網,直接下載了幾篇最新的文章,開始制作模板。

  一番查看過后,許秋發現《焦耳》這新刊弄的確實挺花里胡哨的,槽點滿滿。

  首先是期刊風格,放眼望去,一片綠色:

  期刊LOGO是綠色的,摘要文本是綠色的,小標題是綠色的,超鏈接是綠色的,包括右上角CellPress(生命科學研究出版社)標識的右邊還有一個綠色的大方塊,不知道是干嘛用的…

  要解釋的話,大概由焦耳能想到能源,能源又延伸到新能源,最后新能源聯想到綠色新能源,因此就是綠色的…

  邏輯雖然有些強行,但也勉強算是合理吧。

  其次,《焦耳》文章首頁是一張賊大的TOC,占了大半個頁面,下面是一段對TOC的文字描述,右側是“亮點”欄目,要求列出三條文章的亮點,此外還有類似于EES期刊的“Context

  Scale(背景和規模)”,對摘要和引言的補充。

  怎么說呢,整的挺全乎的。

  但說真的,許秋覺得這樣搞意義并不是很大。

  讀者讀起來費勁,作者寫起來也費勁,需要把同樣的內容換五種不同的表達方式給表達出來…

  再次,摘要的位置它也不老老實實的起名為“Abstract(摘要)”,而是改名為了“Summary(總結)”,結論部分的大標題直接省略掉,但內容還在。

  正文是雙欄的,左邊正文,右邊備注,空間占比2:1。

  但由于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備注,因此在右邊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相當于是單欄。

  平常其他期刊都是1:1大小雙欄的,看慣了1:1的雙欄,再看這種2:1的雙欄,還真有些不習慣。

  分欄和期刊公司有關,《自然》和《科學》的標準文章都是三欄的,ACS、RSC、Wiley包括Elsevier的大多數期刊都是1:1兩欄的,CellPress雖然從屬于Elsevier,但相對獨立,因此搞一些花活出來也不奇怪。

  另外,類似于《自然》子刊,要求列出詳細的實驗步驟、作者貢獻等。

  最后,重點來了,作為《自然》大子刊級別的期刊,《焦耳》稿件處理速度非常快。

  其中一篇稿件的幾個關鍵時間節點如下:

  2015(投稿:2015年4月25號)

  2015(修改:2015年5月22號)

  2015(接受:2015年6月5號)

  2015(正式發表:2015年7月3號)

  這是許秋沒有想到過的,從投稿到接受只用了40天,而且還包括一次修改。

  之前他投《自然·能源》的文章時,也查了幾篇《自然》大子刊稿件的關鍵時間節點,它們沒有列出稿件修改的時間,不過大多數文章應該都是有修改的,其中一篇是這樣的:

  November,2015(投稿:2015年11月22號)

  March,2016(接受:2016年3月16號)

  April,2016(正式發表:2016年4月23號)

  從投稿到接受花費了四個月的時間,這是《自然》大子刊的平均稿件處理時間。

  而且,許秋翻了五篇文獻,這個時間就沒有低于三個月的。

  當然,如果是NC這樣的非《自然》大子刊的子刊,審稿速度就比較快了。

  像之前他和學妹各發了一篇NC,審稿速度就是比較正常的,和AM、EES相當,大概一個多月時間。

  因此,許秋估計這篇《焦耳》文章只要他寫的足夠快,可能發表的速度會比之前那篇《自然·能源》還要快。

  請:m.bqg999.cc

大熊貓文學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