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446 明天組會上我們給魏老師一個驚喜

  周日,許秋因為前幾天太過忙碌,有些疲憊,就多休息了一會兒,一覺睡到了下午一點鐘才起床。

  大約一點五十分的時候,魏興思給許秋打了個電話,說讓許秋到了之后去找他一下,主要是修改、投遞《焦耳》文章的事情。

  這篇《焦耳》工作,實驗表征方面主要是陳婉清負責的,實驗思路是許秋提供的,文章也是他負責撰寫的。

  這周許秋爆肝合成實驗的過程,也是爆肝文章的過程。

  《焦耳》的檔次雖然不低,但許秋已經有過一次投稿經驗,這次寫起來就是輕車熟路,現在文章已經基本上撰寫完畢。

  這篇工作,主要基于“全溶液法、半透明、多彩、大尺寸、柔件,整合了有機光伏領域將來要步入商業化過程中,幾乎全部的問題。

  可能只差一個環境友好型溶劑、非鹵溶劑概念。

  這也是許秋接下來打算做的一個小方向,用類似四氫呋喃等相對低毒性的溶劑,去替代傳統的氯仿、氯苯溶劑。

  他已經有了大概的合成思路,那就是通過對有機光伏材料進行分子結構改性,比如引入烷氧基等側鏈,提高其在非鹵溶劑中的溶解性能,便于進行溶液加工、制備器件。

  總的來說,許秋現在的科研規劃,是以沖擊高效率為主業,順帶發表一些事關有機光伏未來商業化進程的工作,用來吸引同行們的關注和跟進,引領整個領域朝這些方向發展。

  畢竟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在當今的時代,前沿科技領域的行業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整合一大批人的力量,才能夠得以進步。

  許秋現階段能為這個行業做的事情,也就這么多了。

  他作為一個先行者,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了,便問心無愧。

  至于別人選擇跟他走,還是不跟他走,那是其他人的事情。

  另外,《自然·能源》的文章到現在還沒有消息,說明大概率是又被送還給審稿人重新審稿了,就是不知道需不需要二次修改。

  其實也很正常,之前許秋看到的幾篇有機光伏領域的《自然》大子刊,從文章投出到文章被接收,花費的時間都是三個月甚至四個月以上的。

  尤其許秋、魏興思這兩個名字在《自然》大子刊期刊那邊算是陌生的名字。

  等許秋吃完中飯到達材一216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多,實驗室的小伙伴們都已經到了。

  田晴坐在辦公桌的座位上,略帶驚奇的看了眼許秋,打了聲招呼:“早啊。”

  “早…”許秋解釋了一句。“田晴學姐,我周六加班了。””

  田晴“噢”了一聲,頓時興趣缺缺,她還以為許秋也加入了和她一樣的“咸魚黨”,沒想到并非如此。

  許秋沒再搭理田晴,也沒有急著去找魏興思處理《焦耳》文章的事情,而是先進入里間實驗室中,找到正在做實驗的莫文琳,打算給她安排一下工作,制備基于Y系列受體材料的器件。

  不過,還沒等許秋開口,莫文琳便一臉笑容,主動說道:“周五我做的一批疊層器件,效率最高達到14.02了,正式突破14!”

  “嚯,不錯啊!”許秋贊嘆了一句,這也算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他現在模擬實驗室中,疊層器件效率已經達到了14.5。

  不過,在現實中,這還是有機光伏領域的器件效率首次突破14,確實值得紀念。

  莫文琳扭頭看了看許秋:“你好像不是很驚訝的樣子嘛。”

  “這是對你能力的信任啦,”許秋隨口找了個理由,然后說道:“對了,等下需要你幫忙做幾批器件。”

  “什么器件?”莫文琳問道:“是關于疊層器件的新想法,還是這周你新合成出來的材料?”

  “是新材料,Y系列受體,上周我一共開發了有四種,分別是Y1、Y2、Y3和Y4。”許秋回應道。

  按照之前的命名,這些材料本來應該是叫Y3Y6的,不過許秋后面想了想,感覺直接從Y3開始不太好,別人會問你的Y1和Y2呢,便決定把原先的Y1和Y2直接抹掉。

  也就是說,現在的Y1Y4分別對應于原先的Y3Y6。

  其中,現最佳體系是Y3,和J4匹配,在模擬實驗室中的器件效率高達14.8。

  原Y1、Y2雖然貢獻很大,但是在未來的功勞簿上就不會有它們的名字了。

  至于原先的Y7Y11,許秋暫時也不準備拿出來,畢竟是“改進”失敗的產物,現在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打算放在效率的突破上面。

  其實,也是因為團隊缺人手,如果有機光伏團隊的人手足夠多,像原先的Y1、Y2、Y7Y11,這些邊角料也可以轉交給其他人,足夠讓一兩個人吃的飽飽的了,發一兩篇AM出來,外加幾篇JMCA、CM之類的文章非常容易。

  “行,我幫你試一試,你打算用什么給體材料。”莫文琳點頭應下,又補充道:“剛好我今天準備做一批三元體系的器件,可以放在一起進行蒸鍍。”

  “用目前性能最好的給體J4吧…”說完,許秋突然頓了一下,腦海中靈光乍現,嘀咕著:“三元體系…你之前有試過把三元體系用到疊層器件當中過嗎?”

  “沒有用過。”莫文琳搖了搖頭,反應了過來,說道:“你是說…打算嘗試把三元體系用在疊層中?”

  “沒錯,這或許是一個好的方法。”許秋一邊在腦海中現場推演,一邊表述出來:“比如…我們可以構建一個這樣的三元體系,包含一個給體材料,一個富勒烯衍生物受體PCBM,再加上一個非富勒烯受體,比如IT4F,IDIC4F,將其用在底電池當中。”

  “這樣就能夠通過調控兩種受體材料的比例,直接改變底電池的光吸收性能,從而改變底電池的電流密度,同時還能同步控制透射過底電池到達頂電池的光線,調控頂電池的電流密度,最終實現底電池和頂電池的電流匹配。或許這樣做比原先兩個都是二元體系的疊層器件,調控起來更加容易一些…”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點點頭:“聽起來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想法,那我下周試試看。”

  “嗯,那你先忙吧,辛苦了。”許秋返回辦公桌,他越想越覺得這個想法不錯。

  之前用兩個二元體系制備疊層器件,通常都是通過改變有效層厚度的方法,來控制底電池和頂電池的電流密度。

  這種方法雖然在調控電流方面是有效的,但也會讓器件的性能處在非最佳的狀態。

  比如對某種有效層來說,100納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狀態,但為了電流匹配,現在不得不將其做到175納米的膜厚。

  這樣做雖然電流是保住了,但效率肯定會損失不少,比如本來有12的效率,現在可能就只有10了。

  而引入三元體系,可以提供一個額外的優化可能性,直接對有效層內部的材料的比例進行優化,不需要對膜厚進行改變,能夠讓有效層的膜厚始終處于對應最佳器件性能的狀態下。

  想到這里,許秋也顛覆了他一直以來對三元體系的認知。

  之前他認為研究者們開發的三元體系,用到的材料都是現有的材料,效率方面也很難比得上二元體系,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

  現在看來,之前的判斷稍微有些武斷。

  有些工作看起來水,其實只是暫時沒有找到它應用的地方,“靈活性”其實就是三元體系的一大優勢。

  如果當初把三元體系一棒子打死,估計現在的許秋也不一定會想到這個思路。

  他急忙將“三元體系與疊層器件結合”這個想法用于模擬實驗室中,進行摸索。

  理論上可行,但具體上行不行,還是需要經由實際操作來檢驗。

  在給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許秋打開電腦,檢查了一遍《焦耳》草稿正文,隨后帶著U盤前往218。

  “來了啊。”魏興思也沒問許秋今天“遲到”的原因,而是直入主題:“《焦耳》文章寫好了伐。”

  “寫好了。”許秋遞過U盤,解釋了一句:“這周我合成了四種Y系列受體材料,每種產量一克左右,現在正在讓莫文琳幫忙做器件。”

  “…辛苦了,辛苦了!”魏興思眉毛一挑,聽懂了許秋的暗示。

  他就是搞有機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也在組會上看到過許秋設計的合成路線,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種材料的難度,首先必須要高強度的進行合成實驗,其次中途還不能有任何實驗失敗,運氣和實力缺一不可。

  正常來講,把這四種材料合成出來就是兩周的工作量,而在這種高強度的實驗下,許秋居然還把《焦耳》文章寫了出來,讓他不得不佩服。

  魏興思不由的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當時出國留學深造,差不多也是許秋現在這個狀態,一門心思撲在科研上,恨不得把一分鐘當做兩分鐘用,一天有48個小時。

  當然,兩人的具體環境不同,那個時候的魏興思,之所以那么努力,有課題組導師PUSH方面的因素,有自身對科研感興趣方面的因素,也有一個人獨處異國他鄉的原因,在那個互聯網不發達的年代,一個人在國外進入課題組,除了做實驗,也沒其他什么娛樂項目了。

  國內科研圈里,戴“青千”帽子回國的,比較少是躺著回來的,大多數都是曾經的肝帝,多多少少手里有點東西的。

  因為他們出了國,在國外沒有人脈,沒有資源,想要出頭,想要留在國外長期工作,必須要有真本事的,也必須要比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更加優秀才行。

  這個世界上不論是在哪里,想要突破突破階層的限制,都是卷上去的。

  歸根結底,資源是有限的,我拿到了你就沒了,那資源最后給誰來拿呢,只能靠競爭PK一下。

  不過,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大多數底層人的努力都是性價比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

  當人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可能反而不卷了。

  假定有A、B、C三個人,一共分4單位的資源,最努力的那個拿2資源,其他的兩個人拿1資源。

  最開始A的努力程度是2,記為2勞動,B、C是1勞動,A拿2資源,B、C拿1資源,大家都是付出1勞動,收獲1資源,勞動的回報比都是100。

  現在某一天,突然卷起來了,B也想拿2資源,那怎么辦呢?

  他發奮圖強,執行3勞動策略,A、C不變,仍然是2勞動和1勞動,結果A、B、C付出的勞動分別是2、3、1,收獲的資源是1、2、1,勞動的回報比是50、66.6、100,勞動過量溢出。

  A一看,我不服,B你3是吧,那我4。

  于是,勞動進一步溢出,回報比降低為50、33.3、100。

  再之后,B直接5勞動,然后猝死了。

  最后,只剩下了A,他勝利了。

  至于C呢,C被優化(淘汰)了。

  在這個模型下,資源總量是不變的,代表著蛋糕大小是不變的。

  也就是說,只有實現科技進步,技術突破,能把蛋糕做大的努力,才是有意義的。

  而對于大多數行業來說,蛋糕大小是固定的,當勞動量溢出,人們卷來卷去,最終就是眾人拼個頭破血流,結果發現沒有一個是贏家,或者就像養蠱一樣,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其他人都被卷死了。

  這便是為什么像歐洲、漂亮國底層的一大批人,他們選擇了放棄向上突破階層,安于當下的一個原因,就是看明白了,內卷是沒有出路的,不如當一個咸魚。

  當然,他們這樣做,有一個前提。

  那就是他們的國家已經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可以利用金融手段或者科技壟斷,來收割全球欠發達國家的韭菜,以此提高自身公民的社會福利。

  國內目前還做不到這一點,因此很多人認識到了內卷的問題,也不得不去卷,燃燒青春去996,以求博取一個不錯的未來。

  而且,在當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確實還是存在一些行業有做大蛋糕的機會,值得去拼一把。

  但如果國內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比如在不遠的將來,種花家也通過某種手段成為了發達國家。

  套用西方國家的大致模型,人口降低到幾億人,大多數的蛋糕已經被少數群體把持,突破階層的道路幾乎被堵死,996被消滅,努力的中產每天955的工作,大多數人只能賺50006000塊(基于2016年的購買力)。

  而每天躺著不干活的人,每月就能領4000塊低保(基于2016年的購買力),多生孩子還有補貼,也不用擔心住房、醫療的問題,唯一的代價就是不能出國、高消費,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會有很多人選擇安逸吧。

  《焦耳》文章,許秋和魏興思一起修改了小半天,終于在晚上把文章改好,投出。

  投完文章,魏興思活動了一下身體,說道:“我等下打算去做個大保健,許秋你要一起來嘛?”

  “我就不去了。”聽到魏老師叫他一起,許秋果斷拒絕,既然都喊他一起了,那多半是正規的。

  正規的大保健誰去呀?當然,作為社會好青年,不正規的大保健,咱也不能去。

  “行,沒事你也可以提前回去休息。”魏興思點點頭,鎖好218的門,然后從材一后門離開了。

  許秋返回216,他看到莫文琳在蒸鍍手套箱中,旁邊圍了好多人,兩個本科生,還有韓嘉瑩都在。

  學妹最先注意到許秋的到來,朝他招了招手說道:“師兄,Y系列受體的器件性能取得突破啦!”

  “是啊,又一個14!”莫文琳接話,她激動的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了:“J4:Y3體系的最高效率14.53!這可是二元單結啊,效率也突破14了。”

  “14.5?!這么高,真的假的。”許秋配合演出了一波,主要是他看眾人的模樣,感覺這次突破有些太過快了一些,可能把原來的Y1、Y2先拿出來過渡會更加平穩一些。

  不過現在材料都已經合成出來了,也沒有反悔的余地了。別問,問就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什么,你懷疑我開掛了,你有證據嗎?

  莫文琳并不知道許秋腦海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她直接調取了測試數據,展示給許秋看:“是真的,我反復測試了十幾個數據點,其中有70的效率數據都落在14以上。”

  “行,等下你把數據整理一下,繪制JV曲線,明天組會上我們給魏老師一個驚喜。”

  許秋說完,看了看旁邊睜大雙眼圍觀的殷后浪和徐心潔,并朝他們點點頭。

  兩個新來的本科生經歷的還是太少,像實驗室里的老人,比如吳菲菲、陳婉清她們對于這種情況都已經非常淡定了。

  她們的內心戲差不多是這樣的:

  “什么,你取得突破了,是你自己的工作?”

  “不,是許秋讓我做的。”

  “噢,那沒事了。”

  返回辦公桌,許秋盤算了一下,目前手上的兩個重點工作都步入了正軌。

  現實中基于Y系列受體的體系效率最高14.5,疊層器件是14.0,距離15的那一層膜,就差一點點就要戳破了。

  可惜自己,不,是莫文琳,稍微有些短小啊。

  慢慢來吧。

大熊貓文學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