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英國人的提議同樣送到德皇面前。
面對英國人提出消減造艦規模的提議,德皇隨即召開重臣們商議。
“諸位,這是英國方面發來的請求,大家看看我們該怎么回答道?”在皇宮的小會議室內,威廉二世向眼前的重臣們開口詢問著。
對于德皇的這句話,重臣們則是心思各異。
其中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絕對是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個。道理很簡單,
誰愿意看到自己管轄的部門被拿出來公開討論,更別說這是討論消減的話題,所以這位海軍大臣心思最重。
所以這位也是絕對坐不住的,只見他隨即開口道。“陛下、諸位,英國方面關于消減造艦規模的提議,看起來很不錯,
但是我們需要優先考慮到英國人接下來的舉動。只要英國人愿意在未來德國可能卷入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那么我國海軍停止繼續擴大,我們海軍也是愿意接受的。”
提爾皮茨不愧為深得德皇信任的人,他知道皇帝建造海軍的目的。所以才優先將海軍的條件說出,保證海軍在德皇心中的地位。
而提爾皮茨代表海軍說的話,立刻引來首相比洛的反對。“提爾皮茨元帥,海軍這種要求太過于無禮。我認為既然英國人愿意談,那么我們就不能放手。要知道如果我們在有法國以及俄國的陸地壓力下,繼續在海上與英國人爭鋒,這不僅是財政上的壓力,同樣也是政治軍事上的壓力。”
這位比洛一直致力于英德兩國海軍的和平,認為目前德國在有法俄的陸上壓力時最好能夠避免惹到英國。
首相的話還是很具有份量,原本想要開口的人,在比洛開口后陷入了沉思。
的確,德國在陸地上壓力不小,繼續在海軍上與大英帝國糾纏是否明智。
不過也有人站出來反對首相的提議,內政大臣霍爾維格就不認同首相的話。
“我認為提爾皮茨元帥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雖然我國在陸地上面臨東西兩方面的壓力,但是這并不我們一個國家承擔的壓力,
盟國奧匈以及意大利幫我們分擔了壓力。而在造艦上,
我們也不是單獨面對英國人的壓力,盟友意大利也正在大規模造艦,維也納也進行著戰艦的建造工作。所以英國人的提議,我們需要考慮盟國,最好詢問一下羅馬以及維也納的態度。”
霍爾維格的話讓會場其他人不得不承認,目前德國真的需要考慮盟友的態度。在東面的俄國壓力,需要奧匈充當主力牽制俄國,等德國解決了對手法國之后才能騰出手。在西面,意大利可以牽制法國部分兵力,另外意大利與奧匈海軍還能在地中海牽制英法的海軍,為德國減輕海上壓力。
所以對于目前的德國來說,真必須考慮盟友的態度。而這個盟友,其實主要是指意大利。
這些年意大利的國力不斷增強,其越發的對德國重要起來。畢竟意大利海陸兩端都對德國起到不小的作用,再加上其君主卡洛也是極有主見,所以讓德國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意見。
畢竟在英國的問題上,德國更加需要海軍強大的意大利,而且意大利優越的地理位置,也讓其能夠對英法構成更致命的威脅。
“我們先詢問一下盟友的意思吧,
如果他們對此支持,
那么我們再與英國商談一下。”
考慮再三后,
最終還是德皇的話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先問問盟友的意思吧。
在德意都打算相互詢問的時候,在英國內部也同樣有著不小反對該提議的聲音。
以海軍大臣麥肯納、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等為代表的“海軍派”和保守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麥肯納致信首相阿斯奎斯,要求他警惕德國海軍的發展動向:首先,德意兩國正在大規模的造艦計劃。
第二,其造艦行為是秘密進行的,具體有沒有可能隱瞞,需要時間來檢驗。
第三,根據他們得到的消息,德意兩國的到1912年,德國將至少擁有23艘大型新式戰艦,意大利也將擁有15艘大型新式戰艦。德意兩國的新式戰艦將達到38艘的巨大規模,考慮到兩國盟友的關系,以及意大利要命的位置,大英帝國至少需要40艘以上的新式大型戰艦才能保證制海權不落入他們手中。
第四,德意兩國建造“無畏”艦的能力已經趕上英國,麥肯納領導的英國海軍部提出希望加大戰艦的制造速度,再增建兩艘“無畏”艦,即從1909財年開始,大英帝國以每年建造8艘“無畏”艦。面對海軍的要求,以首相阿斯奎斯、財政大臣勞合·喬治以及商務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三人為首的內閣成員,仍然堅持只同意建造4艘“無畏”艦。
面對首相、財政大臣與商業大臣的寸步不讓,海軍大臣麥肯納不僅在政府層面進行抗爭,還還充分調動公眾的仇德情緒對阿斯奎斯政府施加輿論壓力。
每日電訊報》宣稱:“我們要求建造8艘(“無畏”艦),我們不會坐以待斃”,“我們決不容許納爾遜的榮譽遭到玷污。”
《觀察家報》呼吁全體英國人堅持要求建造8艘“無畏”艦:“8艘,完完整整的8艘,除了8艘別無他求。”
此外,《泰晤士報》等親保守黨的媒體,也用各種激進的措辭大聲疾呼,要求政府滿足擴建海軍的要求。
而海軍同盟、論文范文海洋同盟等社會團體也舉行各種活動,支持麥肯納等人的海軍擴建方案。
另外在1908年6月16日,建造8艘“無畏”艦的海軍預算案在議會中以322票贊成、83票反對的結果獲得通過。
而大英帝國就這樣將自己的提議,以如此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
而此時,德意兩國還沒討論出一個應對方案的結果。
面對如此的結果,卡洛知道曇花一現的抑制海上軍備競賽就這樣無疾而終,歐洲向著大戰一場的勢頭洶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