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036 故事會2

  “在當時的京城里,凡是有可能出現商家攜款、攜貨逃走的行業都不能隨便申請,政府在發放牌照之前會要求申請者提供鋪保證明。啥意思呢?說白了就是連坐。你想開店,無論多小,只要牽扯到預付錢貨方面的問題,就得去找兩家正常營業時間夠年限的店鋪作保。將來一旦你的信用出現問題,比如說像我的遭遇,修鞋店買賣做不下去了,老板帶著顧客的預付款和高檔鞋跑了,沒關系,去找作保的那兩家商鋪,所有損失先由他們賠償。他們如果賠不起也沒事兒,他們自己也分別有兩家商鋪作保,繼續賠,直到把顧客損失全賠償完為止,否則政府就會出面查封商鋪代為償還。大家仔細琢磨琢磨,如果坑我的修鞋鋪也有鋪保的話,還能隨隨便便攜款跑路嗎?我覺得依舊有可能,但難度增加了不少。能給他作保的商鋪為了自身安全肯定不會輕易應允,至少得知道修鞋鋪老板的個人信息、家庭信息,甚至更多。這樣一來,修鞋鋪的老板如果沒有特別巨大的利益就不會跑,因為跑了比不跑付出的代價還高,很不劃算!”

  這個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實性洪濤不敢確定,但當年做買賣需要鋪保肯定是有的,不光做買賣,去別人家里當傭人、甚至打個零工同樣也需要鋪保。

  聽上去好像當時的人特別沒有相互信任,可實際上當時人與人之間的信用要比現在強很多,至少大部分商戶不會以賣假貨發財為榮,而是拼了命去鉆研一兩種拿手產品,力求做到盡善盡美,以便留住老顧客、招攬新顧客。

  這些并不是洪濤的猜測和臆想,大家數一數目前殘留不多的老字號,它們基本都是從解放前就揚名立萬的,靠的全是誠信和真材實料。

  倒是越靠近現代,老字號的產品就越花哨,同時也失去了質量,逐漸泯然于眾。這叫啥?用個特別流行的經濟學詞匯,叫做劣幣淘汰良幣。

  “可這樣一來的話,是不是會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就拿我來講吧,當年孤身一人來京城闖蕩,誰也不認識,根本找不到鋪保,也就沒法做生意了,哪怕我根本不想蒙人。不光是我,很多北漂的情況都差不多。”

  洪濤的故事講完了,眾人有的點頭有的沉思,最先開口的是吳友良。他的觀點不能說和洪濤相反,分歧也很大,不贊同這種方式。原因是太不方便,尤其是對創業者不友善。

  “那也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現在哪兒還有蘿卜,全是泥,真該管管了!”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酒的作用,一向內斂的糾媽媽格外活躍,手里拉著滿臉沮喪的小米粒,嘴里還沒忘反駁吳友良的立場。

  “嘿嘿嘿…其實大部分商人還是好的,不能一概而論,錢老弟你說呢。”做為一名商人,吳友良必須得為自己正名,但又不想沖鋒陷陣當靶子,開始轉移目標。

  “我?我倒是買過幾次假煙,這幫孫子太可恨,是該管管了!”可惜這次找錯了對象,錢德利正湊在王雅靜身邊一起翻書呢,往常沒機會靠這么近還不挨罵,注意力全放在了女人身上,根本沒去琢磨談話內容,猛然間讓他發表看法,那就只能脫口而出了。

  “還真的有哎…這不上面寫著呢,當年想開個小裁縫鋪都要兩家鋪保,就是怕把顧客的衣料卷跑,我覺得挺合理的。”緊跟著王雅靜也發言了,她不光說,還舉起書指著上面的幾行字讓大家看,氣勢也沒剛才那么囂張了。

  “俗話講買的沒有賣的精,如果商家一門心思想坑人,消費者很難完全躲開,這家不上當下一家也得中招。所以說做買賣表面上賣的是貨物,實際上考驗的是人品。吳經理剛才說的發展速度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假如說為了跑得快就隨便闖紅燈,不是自己被撞死就是別人被撞傷,還容易引起整體交通混亂,這種速度是無序的,沒法持久。不光商業,每個行業都有規則,從業者不光被規則限制也會被規則保護。新加入的必然得付出更多代價,因為之前別人已經付出過了,總不能誰想進來就進來,那樣的話對以前的從業者就不公平了。另外在沒有證明自己基本人品和信用之前,確實也不該隨隨便便進入某個行業,這樣的話只能給本行業和消費者帶來更多不安全。”

  眼見吳友良的意見沒人支持,洪濤馬上出來進行總結性發言,避免場面過于尷尬。這次聚餐的主要目標已經完成,剩下的全是臨時起意,沒必非爭論個對錯。

  “嗨,這些事兒咱們誰也管不了,不聊了不聊了。老高,幫我烤個大腰子,再給靜雅來根玉米!”在為人處世上錢德利除了和王雅靜天生相克之外還是很圓滑的,感覺到話題再深入進行下去恐怕會讓吳友良下不來臺,也馬上起身用食物打岔。

  “洪先生,書里還有沒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了,現在時間還早,再講講吧。”做為外國人,戴夫和謝爾曼沒有參與剛才的辯論。這才是在中國有長時間生活經歷的表現,深知這里的人喜歡聽什么不喜歡聽什么,也懂得對錯并不重要、難得糊涂的道理。同時他們還知道酒桌上不能冷場,立馬就提出了新請求,希望洪濤繼續講故事。

  “那是必須的,來來來,都舉杯喝一大口,然后我才講!”洪濤自然是從善如流,特意把酒杯先舉到吳友良面前碰了一下。

  “大家都吃過糖葫蘆吧?但你們知道解放前的京城里誰家糖葫蘆最有名嗎?”這次的話題比較輕松,沒有什么對錯之爭。

  “九龍齋、不老泉!”糖葫蘆屬于零食,王雅靜是個姑娘,姑娘和零食有時候可以劃等號,所以她搶答得非常快,答案也很準確。

  “這兩個字號是清朝的,早就失傳了,現在已經有名無實,不算!在民初的時候西城有個大宅門姓吳,吳家大少爺是個吃貨,在廟會里嘗過糖葫蘆之后很喜歡,但總覺得做工粗糙,不適合有身份的人享用,于是就讓聽差的去果子市采買上好的山楂、海棠、山藥等原材料,運到家里自己動手改造。”

  “要說當年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們確實沒啥勞動技能,標準的剝削階級,但并不是一無所長,優越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在書畫、戲曲、古玩、花鳥魚蟲方面造詣非常高,現在這些行業的專家往往都有這類背景。”

  “這位吳大少就屬于在吃上有天賦的,選的山楂直徑都在一寸以上,洗凈晾干之后還得刨開去核塞入澄沙、棗泥、豌豆黃為餡,黏上瓜子仁拼的花朵圖案。山藥去皮挖出很多小孔,填入山楂糕、青梅塊,形成黑、白、紅、綠相間的柱形,切成小段和山楂間隔串在一起,用上好的糖熬制蘸成。”

  “剛開始吳大少逢年過節才制作一批糖葫蘆贈送親朋好友,后來越做越上癮,干脆置辦了一套賣糖葫蘆的草把子,讓家里聽差的扛著上街賣,他就跟在后面吆喝,順便聽聽食客的意見,再回家改善。”

  “按說他這么精心制作的糖葫蘆老百姓根本吃不起,但這位大少爺有辦法,用低于成本一半的價格出售,只比市面上賣的普通糖葫蘆稍微貴一點。于是有人給他遍了首兒歌,孩子們一見到他上街就唱--半彪子,吳大少,買糖葫蘆是玩票!”

  這次洪濤沒拿糖,一口氣把故事講完才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完事吧嗒著嘴,好像是在回味吳大少精制的糖葫蘆味道。

大熊貓文學    市井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