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698 哭窮

  《明倭江戶停戰協議》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倭國皇帝取消皇帝封號,改為倭王,向大明表示臣服,永不背叛。德川家為倭國世襲將軍,皆和倭王一起,受大明冊封才能繼位。

  第二,倭國割讓薩摩藩領土給琉球國,割讓九州島剩余領地給大明。島上之倭人,準許在兩個月內變賣其未能帶走之財物,離開九州島。至于已為俘虜之倭人,須得服苦役五年贖罪。服役期滿,可返回倭國。

  第三,倭國賠償大明軍費等相關開支,共計金額為白銀兩萬萬兩。

  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萬兩,應在本約批準互換六個月內交清;第二次五千萬兩,應于本約批準互換后十二個月內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遞年交納;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無論何時將應賠之款或全數或幾分先期交清,均聽倭國之便。

  如果白銀無法繳足欠款,可用黃金、銅、硫磺等物折價替代。

  第四,倭國開放所有地區,不但準許大明百姓前來做買賣,還必須是最優惠的待遇。如若明人牽扯倭國官司,明人之審判,當交由大明來審判,倭人不得定明人之罪!

  第五,為和倭國溝通之需,特派明使常駐江戶。所住區域,倭人不得擅自進入,安全職責亦派明軍負責。

  這份條約在倭國這邊簽訂之后,還需要大明皇帝同意。

  藍天保和戶部右侍郎以及兵部右侍郎商量之后,便和倭國這邊達成以下事宜。

  即倭王素鵝宮并德川家光選定之世子德川家綱啟程前往大明京師覲見,同時繳付第一批五千萬兩白銀,其中包括一部分硫磺和黃金以及銅,一起押解前往京師。作為交換,九州島上的倭人,即日起便可過海回到倭國。

  在這個時代,戰敗的代價,往往是滅國。而這份協議的簽訂,卻保證了倭國的獨立。雖然條件很是苛刻,但是德川家光也是接受了,至少也保證了他德川家能永遠掌握倭國大權。

  對于這份協議,參與談判的兵部右侍郎其實也有疑惑的,就問了主導這事的錦衣衛指揮同知。

  藍天保當時就笑呵呵地對他們說道:“如果滅了倭國,倭人都成了我大明百姓的話,我大明還要費心治理,就這窮山惡水的地方,根本就不值得。可通過如今這種方式,這倭國土地上的財富,我們不照樣可以拿走,惡人之名則由德川幕府背了。并且,我們大明的商品,也有一個可以售賣的地方,繼續賺取這里的財富,不挺好的么?”

  “藍大人英明啊,竟然有如此巧思,可為我大明以后征服他國之典范!”戶部右侍郎最是開心了,由衷地豎起大拇指道。

  只有索取,不用付出,還能帶動國內的買賣,條條框框,都說明了,多好!

  事實上,這種事情,古代也有,比如女真奪取了北宋的北部疆域之后,也是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不過那時候,根本沒有這么多細節的規定,屬于非常隨意的那種。

  也是因此,吳甘中才會非常佩服。

  藍天保聽了,笑著搖搖頭說道:“我哪有這等見識,都是聽國公平時閑聊,才學了一些皮毛而已。”

  這時候,大明官員中的國公,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興國公。

  吳甘中等人聽到,這種新奇的做法來自興國公,那都是恍然大悟,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當著藍天保的面,便都一起稱頌起興國公了。

  遠在大明京師的張明偉,自然還不知道這邊的情況。畢竟太遠了,訊息傳遞太慢。

  在這個時代,可以說能帶來最大改變的,一個是交通,另外一個就是通訊。

  也是如此,大明的這幾年,重點都在這兩個上面。

  水泥的配方是公開的,經過這幾年的使用,不但朝廷所屬的水泥廠配置出了更好用的水泥配方,就連一些地方上個人所屬的水泥廠也在配方上有收獲。對于大明交通的改善,明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鐵路在南方那邊不是很順利,主要是河流縱橫,還每年都有地方會發洪災,且有臺風的威脅。

  不過在北方,特別是在平原地形的中原地帶,卻是發展迅速。

  從京師這邊的火車,一直延伸到了洛陽,并從洛陽這邊折向西北,過潼關,到長安。

  這個時代的技術,對于高山峻嶺,暫時也沒有特別的方法,所謂的逢山開路,人走的小道沒問題,但是鐵路是真不行。

  因此,前往歸化城和包頭的鐵路,最終都是以張家口為起點,在草原上修筑的一條鐵路。而張家口到京師的鐵路,卻一直沒有完工,皆因山脈眾多,要經過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

  所有的這些鐵路,在修的和已經修好的,都是朝廷投入了巨資。甚至可以說,這些年的國庫收入,基本上有一半都是投入了基建當中。

  除了農忙時候,各地所屬的百姓,壯年勞力都要出工修筑鐵路。

  當然,如今朝廷有錢了,不再是勞役的方式,而是通過雇工方式差遣勞力。

  雖然說,這個工錢其實少得可憐,但是,相對于勞役來說,那絕對是朝廷的恩賜,是善政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

  其中有些問題,當地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了。不能解決的,就只能上報。

  朝廷這邊,要是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了,不能解決的,就只能報到興國公這邊來。

  不得不說,在這修筑鐵路的頭幾年,除了平路修筑順利之外,以大明的地形復雜,遇到的困難多,而有鐵路修筑經驗的工程師也相當少,很多事情,都要張明偉親自出馬。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例子,就是京師到遼東的鐵路,就曾被灤河所阻。因為灤河下游河寬水急,河床泥沙很深,地質結構復雜,橋墩屢建屢塌,眾人一籌莫展,只能上報。

  剛好張明偉查過后世的資料,在原本的歷史上,當初修鐵路到這里的時候,英法德等國的工程師對此也是一籌莫展,結果卻被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給解決了。他解決的方法,就是氣壓沉箱建筑法。這個方法,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應用。

  于是,張明偉便把這方法給傳授了下去,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忙于鐵路的同時,電話線的鋪設,同樣牽扯了張明偉很大的精力。

  不過,相對于鐵路來說,電話線的鋪設就輕松一些。

  大概一年的時間吧,各地同時開始架設電話線,因此,到了崇禎二十一年中旬的時候,京師的電話,能打到很多地方了。

  不過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電話線被偷盜,被火燒,被沖毀等等。

  問題發生,就解決問題。

  總體而言,還是極大地縮短了大明各地消息的傳遞。

  原本南京到京師的八百里加急,需要五天五夜,算是極限吧,才可能把消息傳到。

  當現在有了電話,只有一些沒有通話的地方,比如長江需要用人工傳遞消息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個電話的事情。

  張明偉在忙著這些事情的同時,非常真切地體會到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手中可用人才太少。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電話這個東西。

  城與城之間就不用說了,就是同城之內,也有非常多的富戶,有這個時髦的需求。

  總體來說,像省會這樣的大城,絕對是一個城需要設立一個電話公司,需要能制造電話各部件的工廠。

  可是,把熟悉的人一個掰成三個用,那都是不夠用的。

  甚至可以說,人才的制約,嚴重阻礙了科技文明在大明的蓬勃發展。

  對于這一點,崇禎皇帝當然也知道。

  因為,這第一年的加入新學的科舉,崇禎皇帝非常地重視,把這個事情當成了這一年的頭等大事來抓。

  皇帝重視了,又是興國公的學問,學好了之后不但能當官,還能有大把的錢財,可以說是名利雙收的好事。

  特別是拼音識字經過這兩年的推廣,使得普及讀書識字這個,變得簡單了很多。

  另外,沒道理給改土歸流之地免費辦官學,漢人地方就不給免費辦官學,隨著朝廷財政收入的增加,各地也就全都開了免費的官學,用于最基礎的讀書識字的啟蒙。

  所有的這些,都使得新學變得越來越熱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自覺地,有一種新學后來者居上,把儒學給蓋掉的趨勢。

  大部分人,都在這新學的蓬勃發展中獲得了好處,也有一部分人,對于這種現象很有微詞。

  但是,如今的興國公位高權重,聲望更是如日中天,更不用說,新學得皇帝看重,百姓擁護。因此,這些看不慣的人,最終便選擇去藩國。

  比如呂宋的周王,就很需要讀書人,一般人不愿意去,這些人就剛好去了。

  對此,崇禎皇帝一點都不介意,他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創造財富的新學人才。

  這不,在家宴上,他就在給張明偉吐槽道:“朝廷收入一年兩千多萬兩白銀,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戶部尚書還是三天兩頭地在向朕哭窮!”

大熊貓文學    穿越之掉崇禎面前